对歧义性文本的解释与反思
2019-07-08王磊
王磊
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选的小说文本是巩高峰先生的《一种美味》,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它确有明显的歧义性的特点。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歧义性文本?其具体表现及形成机制是怎样的?歧义性文本真的不能作为考试文本吗?对我们阅读教学的启示又是什么?笔者将就这些问题做尝试性解释。
高考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其导向意义不容忽视。对高考考试文本的分析研究自然也是备考的重中之重。一份卷子的质量高低与考试文本的选择、问题选项的设置,以及答案分项的拟定关系颇大。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所选的小说文本《一种美味》,就令很多考生费解,尤其是对于小说结尾“鱼眼中闪出的一丝诡异的光”,更是大呼“看不懂”。其实,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文章梳理,其主题和结尾设置并不难作出解释。而且有趣的是,应网友的要求,原作者巩高峰先生还在杂志上刊发了自己的阅读答案,这为我们研究作者与出题人的观点和意见分歧提供了绝好的研究样本。
首先要对小说文本进行文本细读。我们强调文本细读,就是要强调阅读的切身体悟,体会小说用字的精妙、意旨的深微、节奏的流转、感情的真切。
先看题目,“一种美味”,简洁明了。围绕“一种美味”可以进而展开以下追问:吃的什么美味?在什么情境下吃的?它对主人公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章上来连用四个修饰词,“清晰”“巴掌大”“第一次”“陌生”。六岁发生的那件事至今记忆清晰,说明对他而言意义重大。 “巴掌大”对小男孩而言可能不小,但实际并不大。“第一次”意味着从未发生过。“出现了陌生的光”这在我们阅读经验中是很新奇的,作者这么写定有用意。 “突然有了地位”,“得到证实”“有些受宠若惊”,通过倒叙交代他在父母和哥哥们的形象。我们将前后碎片式的信息联系到一起,小男孩的形象出现了:穿着背心短裤,浑身脏兮兮,双手捧着一条鱼,喜滋滋的抬头看着母亲,邀功似的正等着夸奖。“第一次”三个字是小男孩的视角,母亲从来没有以这样的眼神看过鱼,看过他,所以是“陌生的光”。与过去不同,所以才陌生。那为何陌生?原因有二。首先对鱼,好久没吃鱼了,对这家人来说,是多么珍贵!本能举动,时代背景直指饥饿年代。再对人,而把珍贵的吃的带来的竟然是调皮捣蛋的他,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个“陌生的光”构成了一个思维束结。
其实,对他们一家人而言,真正的美味也许就是在一起和乐融融的样子,并不在乎吃的是什么。可是如此美味最后换来的竟然是默默无言,不欢而散,这样还能称得上是美味吗?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愣了愣”写出两个儿子的行为确实出乎他的意料,明白自己说错话了,可这就是事实啊,他们早晚都得知道,可一定是现在吗?文章对母亲的摹刻更细致一些,“示意”表现母亲处处维护家庭的察言观色的本能,而“卸”一字更是精妙,卸多表卸去负担,这里却用做卸去笑容,她为了这个家看起来红火热闹付出的努力,还不是抵不过父亲的一句话?她是嗔怪父亲,但他说的不对吗?他也心疼两个儿子啊,总觉得愧对他俩。两次出现“出神”,更强调母亲已完全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黑糊糊的夜空”,不仅是实景的描写,更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短暂的“回光返照”终归要回到黑暗,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是个头啊,这是怎样的一样渴望和失望啊。
咱们在转眼聚焦于“他”身上,他是唯一的“获益者”,原文用的是“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去做”,毕竟他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想不了那么多也想不到那么远。他赶羊进圈,给牛喂草,给猪拌食。“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在读者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来了这么一句,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情节变化太快,令人猝不及防。到这里,文本的歧义性完全展现出来。
之所以产生歧义,有一个相对复杂的生成机制,试做以下分析——
明明吃了鱼,为什么后面又冒出一条鱼?还是一条眼里闪着诡异的光的鱼!这里要解释清楚一个虚实问题。
解释一:过去吃的鱼汤仅仅是豆腐汤,鱼自己跳出来了,一家人都没有发现,正好前面有一系列伏笔的照应,比如从来没吃过鱼,掀锅盖看见鱼在游,全文都没有说到吃鱼肉的口感,最后也说道它从锅里蹦到地面超越了极限,黏黏糊糊的样子也确实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这是一条真实的鱼。那为什么这条真实的鱼眼里会冒出诡异的光?诡异二字如何理解?这“实中的不实”让人心生疑虑。
解释二:如果我执意认为吃的鱼汤里面炖的就是那条鱼。发生上学风波后,鱼被作者赋予了超现实的魔幻主义色彩。所谓魔幻主义色彩本来就是在高度细节化的现实背景中嵌入奇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鱼是作者故意创造出来的虚物,但细节刻画的仿若实物,赋予丰富多样的意义内涵,使得小说具有了某种“复调性”,这就是“不实中的实”。
这篇文章的意蕴不像有些文章那样要么纯粹表现苦难要么纯粹体现人民淳朴乐观,而是将大量笔墨描摹苦难生活的温暖,最后却用一个超现实的结尾直抵现实本质,破除人們因情感美化而造成的精神幻象,引人冷静深思,思考这种超现实的情节究竟有何含义。
如果我们选择理解一,那么可以这样解释:作者设计的这个情节其实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通过前文的伏笔(“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显得合情合理不突兀。
结构上的极速突转和戛然而止,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使得苦难悲伤的气息更为浓郁,使得文章更具有照应现实的力量,引发读者的强烈深思。
如果说理解二更为强调鱼眼所表现的“希望”和“寒冷”,那么理解一的“反讽”之意更为强烈直接。本来“美味”应该是众人疯抢,到头来竟成了无人为津。本意为喝的是鲜美的鱼汤,实际上喝的却是豆腐汤!更为戏剧性的是竟然没有人发现!为什么喝豆腐汤而不自知呢?是被这种难得的和乐融融所感染,被自己的“壮举”而自豪,再到“上学风波”带来的生活的苦恼,甚至让他都忘记了主体——鱼。
我们这就有了两种同样基于文本得出的解释,一个能指(形式)可以指向多个所指(内容),我们可以说文本具有了某种歧义性。那歧义究竟是为何产生的呢?
对于理解二,为什么他们的潜意识会认为这条鱼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而有意创造出来的意象呢?
从文章开头母亲眼里出现的陌生的光开始,就在有意造成一种间离效果,有别于类似体裁文章的写作笔法。作者的伏笔也过于隐秘,很难引起读者的怀疑。比如作者特意交代一家人几乎从来没吃过鱼,这很奇怪吗?其实也不奇怪。当他把小鱼交给母亲的时候,那鱼也不是活蹦乱跳的,几乎奄奄一息了,再加上母亲刮鳞去腥的一阵“蹂躏”,再把鱼放锅里浇上水盖上盖,过去农村烧柴用的土灶都是大锅,还是挺深的,你说怎么可能自己想跳就能跳出来呢?而且,把豆腐放进锅里的时候,水里有没有鱼还不知道吗?即使出锅的时候没有鱼也好理解啊,本来就是条小鱼,煮化了入汤了,也完全不会放心上。最后,文中还有一句,“味道好鲜啊”,要知道他们虽然很少吃鱼,但每年都是吃豆腐的啊,豆腐汤的经验让他们不起怀疑吗?而且都期盼着喝的鱼汤,没点肉怎能吃得那么香呢?更何况鱼这个字基本每一段都有,真的很难令人起疑啊。真相是鱼自己跳出锅了,喝的那么香的竟然就是豆腐汤!这一结尾无论从逻辑上还是情感上,确实很难令人信服。这篇小说的结尾与欧·亨利的小说结尾相比,情景反諷是有的,结尾的突然转折,造成“意料之外”也是有的,但这“情理之中”,实在令人不敢苟同。依这个思路,我们把结尾的鱼当作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认为是“不实之实”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第一种理解,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倒寻伏笔,确实也能形成对故事的重构。包括原作者巩高峰先生也是如此认为的,但对于“魔幻色彩”这一条,他明确反对。他说,“其实这故事不魔幻,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生活处境会不理解,甚至有人给我留言问为什么三子喜欢上学……但我们不能假装这样的生活不存在。好多考生回家跟家长交流了这篇文章,反而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正确的解读。大家应该知道,苦难离我们远去的时间,还没跨过一代人呢。”他认为,这里“诡异的光”完全是苦难带给人的一种错觉性感受。
而在文后的三个问题,“美味的含义”第三层中,答案给的是,“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挖掘深层含义时,命题人把小说的线索“美味”理解为主人公的精神成长的见证,其实并不准确。
至少作者巩高峰先生也从来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成长小说。那这篇小说就没有一点成长的影子?也不是,只要主人公存在精神层面的成长,中间有对他来说重大转折事件的叙写的和心理的刻画,多半都能看出成长的影子,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相关证据:他从一个“游手好闲”的没心没肺的小屁孩开始学会捕捉他人的心绪变化,走出了自我世界,带着对哥哥的愧疚和对苦难生活的记忆,努力把握上学的机会,追寻光明的希望。而“美味”自然而然也成为了见证他成长的主要事件,从而滋养了他的一生。但这样的观点实有主观夸大和过度诠释之嫌,更为直接的情节对主题的揭示作用却被轻易忽略了,即“鱼未入汤”这一荒诞举动背后的反讽。明明是“美味”,可最后一家人不欢而散,好一个“美味”,鱼都没有,一家人吃的竟然是豆腐!最后鱼眼里发出的诡异的光更是赤裸裸的讽刺,所以笔者以为,情节上的“反讽”是远远大于成长意味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