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治

2019-07-08徐杰

现代畜牧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鉴别诊断肉牛流行病学

徐杰

摘要:肉牛皮蝇蛆病也叫做翁眼病或者蹦虫病,是由于背部皮下组织寄生有皮蝇属的牛皮蝇或者纹皮蝇等幼虫而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有时也会在马、驴以及野生动物的背部皮下组织寄生,还可使人感染,是全世界都可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造成较大危害。病牛主要症状是贫血,机体消瘦,生产力降低,幼龄牛发育不良,还会使牛皮出现穿孔,皮革质量变差,给养牛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人类健康。

关键词:肉牛;皮蝇蛆病;流行病学;危害;症状;鉴别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5-0088-02

1 流行病学

1.1 发病地区及季节

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发生牛皮蝇蛆,我国通常呈区域性流行,主要在东北、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流行。该病的发生呈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季发生。

1.2 易感动物

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等幼虫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中以牛皮蝇更为常见。牛、牦牛、鹿是皮蝇属幼虫的主要宿主,有时也可感染羊、马、驴、其他野生动物以及人类。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皮蝇的病牛。

1.3 病原生活史

牛皮蝇和纹皮蠅的发育基本相同,均为完全变态,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卵、幼虫、蛹、成虫,整个发育过程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

一般来说,每年4~5月开始有皮蝇成虫出现,其不会叮咬宿主,不会采食,只能够存活5~6天,在雌蝇、雄蝇交配后,雄蝇会立即死去,而雌蝇附着在牛的体侧被毛、四肢上部、乳房、腹部、前腿部或者后腿球节附近,并在该处产卵,产卵结束后也会死去。

虫卵在4~7天之后会孵出第一期幼虫,其可沿着毛孔侵入宿主皮内,并到达深层组织,在该处移行2.5个月左右,然后蜕变为第二期幼虫。

第二期幼虫可沿外周神经外膜组织移行,经过大约2个月会移动至椎管硬膜的脂肪组织内继续发育,再经过5个月会从椎间孔爬出,移动至腰背部皮下继续发育为第三期幼虫。

寄生于宿主背部等处的第三期幼虫在发育大约2个月后就会羽化为成虫。成虫交配后,会再次附着在牛毛上产卵,并开始下一轮的孵化发育。

2 危害及症状

2.1 成蝇活动及产卵时的危害

一般来说,牛皮蝇成虫在每年的5~8月出现,特别是在温度高、比较潮湿的6月,此时牛皮蝇蛆病比较常见。

如果天气温暖、阳光充足,大量的雌蝇就会在牛体四周飞行,并附着在被毛上产卵,当虫体数量较多时,肉牛就会表现出喷鼻、蹴踢等症状,呈现明显的烦躁不安、惊恐,日常采食和休息被间歇性的打断,导致采食量减少,摄取的食物营养不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的生长所需,此时会逐渐变得消瘦。

另外,部分肉牛在听到雌蝇飞行的声音就会竖尾狂奔,容易出现跌伤,妊娠母牛易发生流产,给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损失。

2.2 幼虫移行时的危害

在幼虫经由肉牛的毛囊部位侵入皮肤后,肉牛就开始表现出烦躁不安、明显瘙痒以及皮疹等症状。随着幼虫逐渐移行至椎管硬膜外的脂肪组织,会给机体各部分的组织产生严重损害。另外,有时幼虫还可移动至肉牛的大脑,使其表现出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如麻痹、晕厥等,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死亡。如果幼虫侵入肉牛的皮下组织,有可能造成咽道浆膜和食道浆膜发炎,影响正常的吞咽。

2.3 幼虫在牛背部皮下寄生的危害

当幼虫移行至肉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并在该处停留2~3个月,此时会导致背部出现瘤包,可能会引起发炎、化脓,给日常采食和休息产生较大影响,导致机体日渐消瘦。另外,该病还会在牛皮上形成瘢痕,导致皮革的利用价值明显降低。

2.4 幼虫产生毒素的危害

幼虫在寄生阶段,会分泌很多毒素,导致肉牛出现贫血、消瘦,影响产肉量和肉的品质,哺乳母牛产奶量降低。通过大量实践调查,只要肉牛感染发病,产肉量减少15~20 kg,母牛日产奶量下降1.8~2 kg,因跌伤、流产而引起的死亡率可达到1.5%~2.8%左右。

3 鉴别诊断

诊断该病时,可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且在病牛背部皮肤上触摸到大量硬结,用手对其压挤有虫体被挤出,据此作出诊断。剖检时,如果在病牛皮下以及食道壁的黏膜和浆膜之间发现幼虫,也可作出确诊。

在病牛食道壁寄生的第二期幼虫要与肉孢子虫鉴别,皮蝇幼虫的虫体明显分节,而肉孢子虫的虫体没有分节。在病牛背部皮肤寄生的第三期幼虫导致的瘤状肿往往会与牛副丝虫导致的出血性皮肤结节弄混,可根据发病季节、患病部位、肿物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可从中挤出皮蝇幼虫等加以区分。4 防治措施

4.1 药物治疗

对肉牛背部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皮下存在成熟的疣肿时,要立即使用消毒的针将幼虫刺死或者用手将其挤出,然后涂抹碘酊。也可肌肉注射5 mg/kg倍硫磷原液。

病牛背部涂擦300 mL 2%敌百虫水溶液,每次涂抹2~3 min,经过24 h大多数幼虫即可发生软化死亡,经过5~6天瘤状隆起会明显缩小。另外,也可采取在病牛背部患处的小孔涂擦该药,注意用药前先将小孔四周的干涸脓痂清除干净,确保皮孔完全露出,以使药液能够有效接触到虫体,通常用药1次就能够使大多数幼虫软化死亡。

4.2 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实行“秋防春治”的原则。秋季,在11月初肉牛体内牛皮蝇蛆抗体水平达到最高时进行1次驱虫,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阿维菌素浇泼剂或者片剂。春季,如果发现个别肉牛皮肤上出现瘤包,可立即用手指将寄生于瘤肿内的幼虫挤出并杀死。挤出幼虫后,为避免创口感染,可向瘤包内滴加碘酒等药物进行消毒。

由于该病分布广、寄生强度大、寄生率高,成蝇有很强的飞翔能力,一次能够飞行2~3 km,造成区域性危害。因此,要采取区域性协同联防联治,进行整群驱虫,防治周期至少为3~5年。

5 体会

肉牛主要是背部皮肤容易感染虫体,导致局部皮肤变得粗糙、凸凹不平,并出现瘤状肿,继发感染后还可形成瘘管、脓肿、瘢痕,使牛皮质量变差和价值下降,给机体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起死亡,损害养牛户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鉴别诊断肉牛流行病学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分析
斯诺医生——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创立者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肉牛饲养管理技术措施分析与解读
简介肉牛快速育肥技术
春季舍饲肉牛快速育肥要点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实性病灶鉴别诊断中应用研究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