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必然性和基本着力点

2019-07-08张剑舒

丝路视野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自信

张剑舒

摘 要:坚定文化自信是时代的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两个基本着力点,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释放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推动文化创新。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中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创新 人民主体地位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当前必须充分认识坚定文化的时代必然性,必须立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释放社会文化创造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两个着力点,推进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必然性

首先,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物质文明为基础,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上代表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就是关乎我国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人民是否有价值认同,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身是没有尊卑差异的,是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表明中国文化是要走进大众生活的,是为中国的发展积累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1]。

其次,文化自信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世界上大多民族以血缘作为区分标志,中国自古以来以文化来作为区分的特殊标志。近代学者梁启超主张:“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无论其种族、血缘关系如何,亦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只要认同中华文化便会被认为是同根同源。在历史上,无论是中原汉族还是周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都会迅速认同并竭力发展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中华文化无论是在民族心理层面还是国家政治层面都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凝聚中国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正是强大的文化自信,助中华民族一次次渡过历史危机。

最后,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不仅是中国自身硬实力的强大,还需要软实力的支撑,因而需要在开放的世界中赢得各国的认可和尊重。需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完成这一重要使命,才能使世界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释放社会文化创造力

传统的中国文化可以很好地和现代化衔接、融合并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但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实现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转变。这就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释放社会文化创造力。这在于,社会一切思想文化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实践的反映,文化的发展创新需要立足实践,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创新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释放全社会文化创造力,不断提升文化实力。

首先,人民是文化发展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是一切思想文化的直接素材,各种思想文化正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民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各种思想文化都是從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出来的。

其次,文化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文化是人为的,但这里只指文化原件的初创阶段,它是依靠被吸收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接受才能在群体中维持下去。”也就是说,即使某个文化思想要素在诞生之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人为性,甚至是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但是只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要被人民所接受和传承,并转变为人民群众普遍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才能最终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

最后,人民的需要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动力。人民的需要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历史上正是人民的需要刺激了艺术的繁荣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普及,在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则催生了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2]

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是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化创造力,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上,真正推动文化创新的不是社会少数精英群体,而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释放人民群众中不竭的文化创造力,需要积极转变思维。在当前,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要在加强核心价值和基本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树立主流价值观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更注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社会的各种束缚,破除阻碍就是对文化创造力最大的释放和促进。努力让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文化创新积极性充分展现;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全社会浓重的文化创新氛围。

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文化自信,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引领和指导。只有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迎接挑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文化自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所倡导的文化自信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无论是革命时代,还是建设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为我们提供给了理论指导。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筑牢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保障。

从社会主义诞生之初,马克思主义一直闪耀着它智慧的光辉,作为所有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为在黑暗中迷茫的人们送去一盏明灯。在党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指引着全党一次次用正确的思想、方针和路线化解危机、克服困难赢得胜利。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高度自觉和自信,让党的事业的方向盘不向边缘化、西化扭转。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新,同时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养分。我国一直重视并倡导构建我国的先进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对传统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创新,还打开国门,不断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一带一路”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不断交融,现在我们更要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科学的、大众的。它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管好方向;之所以是大众的,是因为它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成果是由人民大众所共享的;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是因为它展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化自信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