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语言学的多元融合与纵深发展

2019-07-08仲伟

关键词:多元融合

仲伟

〔摘要〕“第二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于2019年4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6位主旨报告专家以功能语言学的融合与发展为主题,围绕着“功能语言学与其他学科、流派之间”“功能语言学内部各模式之间”互通共融等议题展开研讨。本届论坛为汉语学界与英语学界、专家与青年学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搭建了平台,为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想、新视角、新方向,推动了功能语言学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多元融合;纵深发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3-0036-06

引言

2019年4月13日至14日,“第二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及外研社外研在线联合主办。继“首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暨韩礼德先生纪念研讨会”[1],本次论坛延续了“融合”与“发展”的主题,内容上不仅涉及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语言学内部各流派之间的共融共建、互促发展,而且重点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后韩礼德时代如何与其他学科、流派之间、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各模式之间互通共融,以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纵深发展。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12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主旨发言,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教授、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黄衍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中山大学常晨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炳钧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由于本文聚焦于论坛中关涉功能语言学的融合与发展部分,因此主要介绍胡壮麟教授、黄国文教授、何伟教授、常晨光教授、于晖教授和杨炳钧教授等6位专家的主旨发言。除主旨发言外,本届论坛特设“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51名青年学者,围绕着“语言学融合与发展”的主题做了精彩的汇报。同样,本文也就青年学者汇报中关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容进行综述。

一、论坛主旨发言

在韩礼德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如何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仍是后韩礼德时期系统功能学者首先思考的问题。“首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暨韩礼德先生纪念研讨会”对此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融合”才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必由之路。本次论坛延承了“融合”与“发展”的主题,并在深度与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围绕功能语言学与其他学科、流派的互融,功能语言学的内部互融这两个议题展开研讨,本文首先对此次论坛的专家主旨发言进行综述。

(一)功能语言学与其他学科、流派的互融

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能够带来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创新,是一门学科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功能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如何与其他非语言学学科及其他语言学流派互融是其在后韩礼德时代保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看法及建议。

胡壮麟教授以“从语言视角看智能多元化及其融合”为题,不仅仅局限于系统功能的视角,而是以大功能的视角提出了语言“智”与“能”的融合、语言智能与其他智能的融合。首先,报告陈述了选此题目的缘由:一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碎片化易导致智能碎片化,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碎片化与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意识到二者并非完全是对立体;二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语言研究与人工智能研究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接着,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切入点,胡教授指出语言“智”与“能”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语言的“智”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指语言表达认识、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语言的“能”指具体词语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智”与“能”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如何利用现代先进教育技术,促进“智”与“能”的融合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关键,同时二者之间的融合才能真正发展语言。之后,报告明确了语言智能在多元智能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了语言智能与其他智能之间的关系,提出要善于将语言智能与其他智能如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音韵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对于每种融合,胡教授都阐述了其意义,提出了具体的操作途径及评估手段,并辅以实例加以说明,这对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践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最后,胡教授强调了语言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重要性,机器翻译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正是融合的结果,同时也要意识到语言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中的困难与问题,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才是发展的重点。

黄国文教授在报告“系统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系统生态语言学”中,阐述了系统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系统生态语言学之间的关系。系统功能語言学与系统生态语言学都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系统生态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框架。首先,黄教授从宏观上指出语言学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相互学习和融合,取长补短,这样各个学科之间才能和谐共生。接着,报告界定了系统论,追溯系统论的发展历史,指出系统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尽管各个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界定,但其内核实质都是相同的。系统论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各个学科依靠系统论这一桥梁联系在一起。随后,黄教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做了简要的介绍,强调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普通语言学理论,其目标是描述解释全人类的语言[2][3][4][5],并追溯了韩礼德思想的来源,系统功能理论是融合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的,并明确指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系统论有紧密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受到系统论的影响。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出的整体论思想(holisticthinking)就是一种系统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语境对语言的影响,二是强调语言的系统组织,而且系统与语篇的体现关系、语言层级之间的体现关系都体现出系统论的思想。紧接着,报告陈述了系统生态语言学术语的来源,对比区分了机构生态语言学(institutionalecolinguistics)与系统生态语言学(systemicecolinguistics)。语言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行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三大元功能就是语言建构世界的功能,因此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看系统生态语言学,可以说系统生态语言学是一种系统论,也可以说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种理论应用。要从系统生态的视角做好语篇分析,语言学者就应该了解生态学,这样才能做到两者之间的融合。最后,报告提出可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做生态语言学研究,同样也可以从其他视角做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要用语言影响社会实践。

何伟教授的报告“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第二、三部分涉及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互融[6]。首先,报告点明了学科融合的意义,尽管融合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但融合的内涵是不变的,由于每个学科、每种理论都不是自足的,学科融合是促其发展的必要途径。接着,何教授谈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面临的三大任务,分别为理论上的完善与建构、应用上的多语言拓展以及实证数据上的语料库支撑。三大任务的推进需要多学科之间互鉴共融,而学科互融又面临着主观上与客观上两大方面的问题。随后,报告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语言类型學和生物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之间的关系。尽管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各语言学流派在哲学基础、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上有区别,但之间存在某些契合点或共通点。如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都主张功能主义、反对句法自治等,与语料库语言学一样重视自然语境下真实语料的库类建设,与计算机语言学一样注重语言的生成性,与语言类型学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研究对象。这些契合点或共同点正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他流派互鉴共融的基础,而且彼此在相互融合上已做出了不少成绩,如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建立了众多语料库,依托计算机语言学理论与技术建立的语句、语篇分析与生成工具,又如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构建的系统功能类型学框架等。在现有基础上,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他流派之间如何进一步深度融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要考虑的问题,如系统功能语言学要如何借鉴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来完善及物性过程类型的划分,如何应用大规模语料统计法进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细化系统网络描述、构建句法生成模式,如何从功能视角进行大规模的类型学研究等。

于晖教授以“基于语义密度的累积性知识建构分析”为题,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教育社会学的融合。首先,报告指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教育社会学能够融合的基础点在于教育与知识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语言是二者有机结合的桥梁。教育社会学领域提出了知识结构理论,但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分析框架用于解读知识结构,而系统功能语言学能弥补这一缺陷,为教育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理论分析框架。接着,报告回顾了二者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融合过程,依据不同的特征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具体描述了各阶段的特征类型。随后,于教授介绍了最新的知识结构理论,即合法化语码理论[7],它是一种从语义波视角描述知识结构特征的理论,并重点陈述了语义波中语义重力与语义密度这两个核心原则以及累积性学习和片段化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累积性学习模式,实现累积性知识建构,而这需以语义波为前提,即受语义重力和语义密度的制约。如何建立合理的语义波是实现累积性知识建构的关键点,同时这也提供了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相融合的着脚点,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权利三项概念为知识的语篇建构提供了资源[8]。而后,报告阐述了什么是权利三项理论,以具体实例说明了权力词汇、权力语法和权力话语组织等概念,又说明了其如何与语义波理论融合,从而最终促成语义波的形成。最后,报告指出这一融合模式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杨炳钧教授以“‘台上坐着主席团的概念语法隐喻阐释”为题,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之间的融合,进一步证实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普通语言学理论对汉语研究的普遍适用性。首先,报告指出汉语学界的许多研究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有很多的一致性,如汉语中词法与句法的综合研究类似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词汇语法概念。接着,报告综述了“台上坐着主席团”句式的相关研究,按照句式类别、语法成分、意义分析三个维度对其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语法隐喻视角可以对此句式有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释。紧接着,杨教授介绍了语法隐喻理论,指出级转移是促成语法隐喻的语法手段,并设置了区分隐喻式以及一致式的参数,包括年龄标准、难易度标准、合乎自然标准、历时标准和典型性标准。“台上坐着主席团”这类句式属于概念语法隐喻,它经历了隐喻化过程,即经历了一个从平白化表达到陌生化表达的过程,通过分析它的三个功能结构成分,可以清楚系统地将汉语已有的研究呈现出来。之后,报告分析了这类句式概念语法隐喻的成因,从三个角度对其做了解释。一是历史演化的角度,语言都经历了碎片化到隐喻化再到碎片化的过程;二是语境的角度,这类句式是特定语境下的产物;三是省力原则的角度,这类句式最终的形成受省力原则的制约。

(二)功能语言学的内部互融

尽管从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语言意味着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以功能主导的原则、纵聚合为主的原则等,但由于研究目的和具体研究视角不同,不同学者对同一语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因此功能语言学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由于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各种“方言”之间也更容易对话,相互借鉴融合,共同推动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此次论坛上,常晨光教授与何伟教授都就功能语言学内部如何融合做了相关报告。

常晨光教授在其报告“TheStudyofContextin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DevelopmentsandIssues”中,围绕语境展开了五个方面的陈述,分别是语境在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性、语境思想的来源、语境研究的阶段、功能语言学内部对语境的不同看法和语境研究的融合。首先,报告指出,语境被视为功能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功能语言学以语篇分析为目的,研究语篇离不开对语境的研究,二是韩礼德认为语言研究不仅应关注索绪尔所提的语言,也应重视言语的研究,也就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接着,报告追溯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思想的来源。语境思想最早由马林诺夫斯基提出,马氏认为词语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才有意义,因此提出了情景语境的概念,后期又进一步区分了情景语境概念与文化语境概念。弗斯在吸收马林诺夫斯基情景语境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更抽象的情景语境理论。韩礼德继承了弗斯的情景语境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功能语法理论体系之中,提出了语域概念。功能语言学语域研究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分别为三变量阶段(FTMhypothesis)、语境元功能共鸣假说阶段(CMRhypothesis)、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假说阶段(GSPhypothesis)和行动、关系、接触假说阶段(ARChypothesis)。在三变量阶段,韩礼德界定了语域概念,区分了使用者与使用两个维度的语域变体,提出了影响语域变异的三个变量: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报告详细介绍了三个变量的内容、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与语境和语篇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如何影响语域分类的问题,同时也指出了早期的语域理论框架的问题在于三个变量界定的模糊性。在语境元功能共鸣假说阶段,语域三个变量与三个元功能之间形成一一对应关系,话语范围对应经验元功能,话语基调对应人际元功能,话语方式对应语篇元功能,但这种对应不是一种耦合关系,而是盖然关系。常教授指出这种假说是语域理论的一大发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紧接着,报告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不同学者对语境的不同看法,认为其不同点主要集中在语境层面的切分和相关的术语使用等方面。如韩礼德认为语境是一个单一层面的整体,而马丁视语境为一个多层面体;又如韩礼德、马丁和哈桑等学者对语域(register)和语篇体裁(genre)等术语的内涵及外延看法都不一致。最后,报告指出语境研究在未来要更注重融合,如与语用学中语境研究的融合,与互文性在此领域研究的互鉴共融等。

何伟教授在其报告“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思想的融合与发展”第一部分也涉及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部融合。首先,报告指出系统功能语法学在后韩礼德时代的发展仍需要走融合的道路,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有两大主要模式:悉尼模式与加的夫模式,这两大模式的融合是推动系统功能语法学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接着,何教授介绍了悉尼模式创始人韩礼德的学术思想渊源与发展。悉尼模式包含层次、语境、级阶、盖然、系统、功能、语篇、符号和适用九大核心思想,她对每种学术思想都点明了具体出处,并追溯了其思想的来源。如对功能思想的首次详细阐述出现在韩礼德的“英语的及物性及主位札记”三篇文章中[9][10][11],其思想来源于布勒与马林诺夫斯基的多功能语言观;系统的思想首次出现在韩礼德的“深层语法札记”一文[12],其思想受到了索绪尔聚合思想和弗斯系统思想的影响。紧接着,报告介绍了加的夫模式创始人福赛特的学术思想渊源与发展,指出其继承与发展了韩礼德的哲学观与学术思想,并融合了生成语法、认知心理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语言理论和学科,提出了独特的学术思想观。何教授又详述了福赛特的认知思想观、生成思想观和计算思想观等,追溯了其思想渊源,并强调不论是悉尼模式还是加的夫模式,都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学术思想,它们的继承与融合皆属于学科内发展,如福赛特将语言的功能由韩礼德的三种细化为八种,虽然整体上没有超出功能描述的框架,但用于语言生成时,其更有适用性、更具解释力。最后,报告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都具有局限性,从学术思想层级上来说,悉尼模式仍是核心学术思想,而加的夫模式处于边缘地位,如何拓展加的夫模式中有益的核心思想,并将其与悉尼模式相融,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应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青年学者论坛

此次青年学者论坛上,有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51名青年学者以“融合”与“发展”为主题做了汇报发言,其中多数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融合与发展,主要围绕着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他流派的互融、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等主题展开。

此次汇报中,流派间的互融主要体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及语言类型学之间。如北京科技大学的淡晓红以人际功能为切入点,融合了认知科学的相关知识,重新阐释了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意义;北京科技大学的张瑞杰将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与生态观中的和谐场所观相融合,将小句的过程意义进行了生态化归类,将话语的经验意义从生态的视角进行了重新分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连柱、耿芳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视角,结合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分别构建了适用于汉语与印地语的及物性系统与语气系统;中央民族大学的古丽加玛丽·尔肯以及物性为理论框架对维吾尔语的动作过程做了深入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郭笑甜、高然和刘佳欢将功能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理论融合,分别对比了英汉语的主位系统、性质词组和小句逻辑语义关系及表征方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是一门普通语言学理论,也是一门适用语言学理论。多数青年学者将系统功能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中,理论与应用的融合既发挥了理论的指导作用,深化了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也可反哺、完善理论研究。如北京科技大学的李璐、北京语言大学的吴月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别探讨了汉语后修饰语和汉语“怎么样”结构的人际互动功能;上海交通大学的赖良涛以三大元功能为视角分析了客家姓氏门匾语料,以挖掘其背后的身份与意识形态;江西师范大学的江莉莉从态度系统视角做了空巢老人新闻报道中政府形象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中华女子学院的张娇分析了翻译的话语基调问题,对其做了分类及属性方面的描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張存玉在系统功能理论框架下,以翻译等效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伤寒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三、结语

本届论坛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第一,体现了学界之间的包容互鉴,合作共生。此次论坛为外语学界与汉语学界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从功能视角研究汉语体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普通语言学的适用性,为汉语研究提供了较新的视角与方法,同时也通过吸收融合了汉语研究的思路与路径,以反哺完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促进其发展;第二,体现了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专家报告不仅涉及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类型学等融合,也提出了功能语言学的内部融合,进一步挖掘其理论深度和适用的广度,不仅涉及到学科间的融合,也提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超学科思想,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突破点及新方向;第三,体现了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延续。此次论坛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展示自我、与专家交流互动的平台,一方面青年学者继承了系统功能的已有思想,并在理论与应用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提供了新话题、新语料;另一方面专家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向,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互激发,共同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向前发展。

继“首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暨韩礼德先生纪念研讨会”,本次论坛在融合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新视角、新话题与新语料,如果说首届论坛标志着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的启动,这次论坛表明它已真正走在了融合与发展的路上。

〔参考文献〕

[1]耿芳,何伟.功能语言学的融合、创新与发展——“首届功能语言学融合与发展高端论坛暨韩礼德先生纪念研讨会”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13.

[2]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1985.

[3]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n.)[M].London:Arnold,1994.

[4]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3rdedn.)[M].London:Arnold,2004.

[5]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Hallidays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4thedn.)[M].London:Routledge,2014.

[6]何伟,王连柱.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思想的源起、流变、融合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2):212-224.

[7]Maton,K.KnowledgeandKnowers:TowardsaRealistSociologyof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2014.

[8]Martin,J.R.Embeddedliteracy:knowledgeasmeaning[J].LinguisticsandEducation,2013,(24):23-37.

[9]Halliday,M.A.K.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Part1[J].JournalofLinguistics,1967a,(3):37-82.

[10]Halliday,M.A.K.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Part2[J].JournalofLinguistics,1967b,(3):199-244.

[11]Halliday,M.A.K.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Part3[J].Journaloflinguistics,1968,(4):179-215.

[12]Halliday,M.A.K.Somenoteson“deep”grammar[J].JournalofLinguistics,1966,(2):57-67.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
实验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良方
小议幼儿班级多元融合管理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多元融合:建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模式
构建“多元融合”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对策探讨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倾听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