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公开实践的路径优化
2019-07-08陈夏
陈夏
[摘 要] 信息公开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制度要求,不同于政府信息公开,高校信息公开在公开对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当前高校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公开存在着被动定位、规划缺失、低效运维等问题。为充分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应当在制度规范、模式建设和平台规划等方面予以优化创新。
[关键词] 高校;信息公开;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6-0014-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达到了97.5%。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近年来传统业态越来越多地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便契合人群的使用习惯。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并对个体与群体、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产生巨大影響。为适应这一新趋势,众多高校也开始发力于移动互联网,将学生事务、教务信息等等搬到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高校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制度化要求,也开始主动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融合。
一 高校信息公开的特点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教育部审议通过,并于2010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办法》明确要求高校,包括其在办学活动中以及对外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所产生、制作和获取的信息(以一定形式记录和保存),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办法》进行公开。相较于政府部门,由于高校作为教育科研单位的性质,其信息公开无论从面向的对象、公开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 信息公开面向的对象。高校信息公开广受师生员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高校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深耕某一科研领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更为崇尚自由民主;学生群体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普遍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思想更较活跃和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普通教职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高度关注着学校的改革及发展,是相应改革措施的利益相关方,对其反应更为灵敏、意识更为强烈;高校本身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毕业校友、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以及新闻媒体都时刻关注高校的一举一动。
2 信息公开的内容。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包括党委、行政、教授(学术权力)、学生以及校外方面等各方积极参与高校运行与建设,这就使得信息公开不再是某一方面的具体行政事务,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进一步成为一种制度设计,作为高教治理语境中的应有之意,并涉及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1]2014年7月,教育部以通知的形式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涉及基本信息、招生考试信息、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人事师资信息、教学质量信息、学生管理服务、学风建设信息、学位学科信息、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和其他信息,共10个大类50条具体项目,就高校招生、财务、人事等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作了细化和明确,清单事项基本涵盖了高校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3 信息公开的方式。《办法》在“公开的途径和要求”章节中,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做了原则性要求,即“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2]。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伴随信息公开面向的对象所使用的信息工具及使用习惯在不断更新,以往的公开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信息公开受众群体中,作为最善于运用网络的高校教师和学生来说,在《办法》规定的媒介形式之外,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成为亟待面对的新问题。基于手机(移动终端)载体,特别是对于微博、微信以及App客户端,因其内容的开放性特点,以及沟通的交互与即时性,在信息公开工作的公开时效、形式规范以及内容严谨程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二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必然随之变革,紧随而来的是用户信息获取手段和习惯的改变。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众多高校开始依托于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在信息公开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 被动的定位。由于《办法》对信息公开作了要求,所有的高校都在传统门户网站上建立了信息公开栏目,一方面,既有的信息公开网站建设本身就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移动端口设计直接抄袭门户网站成为常态,因并没有针对性进行设计改进,或因信息公开并非必选项目,即使形式上保留了公开栏目,也因技术和设计原因,无法实现应用功能。
2 规划的缺失。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平台因后台对其功能未能全面掌握和了解,移动端所独有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比如网站数据向移动端数据导入时,图片、文字格式并未匹配,导致阅读体验不佳。公布的数据缺乏相应解释和说明,单纯文字没有配图,内容缺乏感染力,使得受众毫无转发的动力。
3 低效的运维。信息公开所涉部门缺乏专业的移动互联网运营思维,多数存在低效化问题。内容提供部门只负责内容整理,将需要公开的内容转交网络运维部门打理,沟通成本和维护成本巨大,还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又或是出于工作便利,将运营维护交由行政工作人员兼职办理,囿于其自身的本职工作需要第一时间处理,公开平台必然被放到了最低的重要性等级。
三 “移动互联网+高校信息公开”的优化路径
在信息高速流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需要面对新的问题、迎合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建构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体化工作格局,以校长(学校)办公室为信息公开工作核心,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处室共同参与,沟通校内校外之间的相互联动,强化线上线下的相互结合,针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事项,综合协调各方资源并加以整合,构建上下联动的机制,进而形成合力以期能够迅速、高效地处理公开请求,切实保障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获取高校信息的权力,进一步促进高校依法治校目标的实现。
1 完善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我国坚持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信息公开必须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进而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行政负责实施、工会主动配合、纪委监督检查、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的治理体系是前提和基础,进而引导和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参到学校的事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监督权力,支持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依章程合理行使自身职权。在这一进程中,依法依规是前提,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信息公开有序、健康运行是关键。只要是除法律、法规和有关纪律要求规定的涉密事项之外的信息,均应当支持师生员工和社会外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予以依法依程序公开。
2 合理定位“移动互联网+信息公开”模式。作为信息公开主体的高校必须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是中性的技术手段,是其与教职员工、学生群体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有效沟通的纽带与桥梁。首先要做的就是发挥好平台功能,积极搜集各方的合理建议,例如通过平台发放调查问卷,接受反馈信息。其次要有效利用这一宣传阵地,把各方广泛关注的情况给予对外公开,这是尊重和保障受众群体知情权、参与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的体现和回应。继而是要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反馈功能,实时了解受众的反馈与回应,通过整理分析以期对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优化升级。
3 合理规划和有效运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积极构建“两微一端”的多元化公开新模式。微博平台具有互动性强、及时性好的特点,可以在即时性公开信息以及优化舆论导向方面发挥作用。[3]根据新浪微博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在六月间的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增至4.31亿,移动端占比达到93%,同时,微博日活跃用户数增至1.9亿,在社交媒体领域,因其传播速度快、公众关注度高的特点,微博依然是内容传播和公众讨论的首选平台,微博所具备的媒体基因仍是其他同类竞品所没有的,其交流互动性更强。高校要借助这一平台实时公布信息,匡正舆论导向。例如,针对突发事件的實时处理情况,在涉及学校的重大事件或案情方面的调查、处置情况,诸如此类的信息公布方面,可以即时回答公众的疑问,让公众感受到高校部门的积极态度。微信使用用户广泛,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作为公众手机必备App,在发挥公示、公告、做好政策导向等宣传工作方面能够发挥必不可少的功效。微信公众号允许大幅的文字发表、允许发表图片,可以作为政策宣讲的互动平台,特别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与其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如转专业、学期课程、奖惩信息以及资补助政策等。专用App平台,可以作为手机流量入口,充分发挥反馈作用,做好综合方面的服务工作。由于App客户端平台可以专门定制,自行设计特色项目,应当是高校专门为公众服务的首选平台,特别是应当专门留下信息公开的接入端口,应用App平台分类发表信息,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公开栏目的具体情况。同时,高校应当在App平台端上,以显著的位置展示联系电话、微信公众号、微博号以及电子邮箱等,通过建立互动反馈机制,让使用者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与有关方面联系沟通,作为依申请公开的准入接口,也方便后台第一时间处理公开申请。
参考文献:
[1]夏欢欢.高校信息公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法理依据与现实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5):45-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EB/OL].(2010-05-11)[2018-9-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7049/201005/t20100511_170528.html.
[3]刘慧.微博时代高校大信访工作格局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大学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3(0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