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焊接实训室改造对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2019-07-08董兵天

科技资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董兵天

摘  要:专业学生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如何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发挥实训室对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重视焊接实训室管理,科学有效的维护实训室的设施,做好实训室管理情况的登记统计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完善实训室的规章制度,提高学生的实用技术培训质量。提高高职焊接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焊接专业  实训室改造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c)-0207-0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等优势促使物联网工业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将传统工业制造提升到智能工业制造的新阶段,提高了生产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视,智能诊断决策。

现代化科技迅速发展,学校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为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技术水平,现代化的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有与之适应的硬件设备,为师生教学提供先进智能化的工作实习环境。通过对学校实训设备进行智能化集中控制改造,解决现有电机相互独立,保证可集中管理控制与安全稳定性,使焊接实训室实现焊接智能化远程集中控制。

1  职业院校焊接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已从传统的热加工工艺发展到集材料、冶金、力学等多门类科学为一体的工程工艺学科,是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不可缺少的加工方法。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提出的十大振兴行业中,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行业对焊接人才需求量较大,目前我国焊接行业整体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焊接技术发展速度快,焊接钢材用量大,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多。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方向,以工程装备,冶金装备等为重点,建设国家工业聚集区,近年来企业对焊接专业人才需求很大,对学校培养复合型,掌握高精尖焊接技術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1]。

1.1 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技术学校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以来,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用人需求,不断深化办学模式,加强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手段与实训条件。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人才。近年来,我国高职焊接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形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学校大量开展企业调研,由专家委员会与教育学者共同编制适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以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将校内的师资,设备,教材,教法等要素与企业无缝对接,改变以往单纯消耗性实训教学课题,充分利用企业场地设备,积极引进企业产品,联合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坚持立足实用性的办学宗旨,通过校企合作,确定满足企业多岗适用的需求,培养具有高新专业理论,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工学交替的产学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下,通过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对接高超操作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工学结合对接丰富实践经验目标。专业核心课程采用课题引领,专项训练基础的教学模式,以实践应用为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企业的认可。实现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的有效对接。

1.2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包括《焊接工艺及技能训练》《焊接检测》《焊接结构生产》《焊机维护》。成立由学院及行业企业领导为负责人的领导机构,聘请企业专家,学校教学负责人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学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选定优质企业在工学结合,技能培训,项目开发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2]。

专业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先进的焊接设备实训室,焊接检测实验室,为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焊接检测实验室,计算机控制数字化焊接实训室,增加配套仪器设备。

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编订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校本教材,适应专业教学的《焊接专业机械制图》,适应新技能需要,编制《先进焊接技术》使学生具备会用能修焊接设备技能的《焊接维修》。

1.3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选定钢铁与机械制造加工企业,作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与相关企业进行协商签定相关协议,包括各方权义,劳动安全及生活条件等。依托学校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办法与奖惩办法。

成立校系室管理机构,负责工学结合的组织,协调,实施,检查,及重大事件的处理工作。按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规定的学时数量,制定企业实习教学内容与要求。

按照双师教师培养建设方案,重点加强专业技术及教育素养的培养,建设实用性的教学做一体双师教师团队,通过进修培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利用寒假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焊接操作技能,焊接维修技术,支持教师参加教育理论教研会,邀请职教专家举办学术讲座。

开发课程实训项目,编制校本培训,建设实训车间,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研发能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及技能等级,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育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高水平的教学做一体课程实施能力,具有全面的能力素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专业理论文化知识讲授的教学能力。

2  焊接专业实训室管理

2.1 实训室的智能化改造

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要直接参与建设一线工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是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根本标志,学校的资金投入及管理政策应适当向实训室基础设备采购及维护倾斜,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有能力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一线[3]。

高职焊接应用专业实训室要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实训室的应用价值。实训室智能化改造实施遵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先进性的原则,合理规划的原则。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智能化集中控制,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最佳的实施方案。目前智能化已经应用到各行业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实训室智能化改造必须遵循先进性的原则,满足未来一段时期应用发展需求。在进行规划中充分考虑设备使用的合理性,做到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采用有线无线等多种通讯方式实现焊机与集控服务器的连接,授权用户可随时在网络可达的范围内直接访问集控系统,系统具有焊机电流,送丝速度等显示及设置功能,焊接规范管理,焊机故障实时提醒等功能。

控制系统符合工业智能制造标准,可通过计算机及手机远程控制与设置参数,控制系统具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显示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控制软件系统进入有密码保护,系统具备手工焊,埋弧焊等分项设置管理子菜单,系统具备电压,小车行走速度等显示及设置功能。包含碳钢、不锈钢、铝、铜等材料的焊接工艺参数的专家数据库。

手工焊机需采集电流与电压信号,氩弧焊机需采集电压及电流控制信号,气保焊需采集电炉吸纳后及电压控制信号,埋弧焊机需采集电压,小车行走速度等信号。有线练习焊机通过2芯屏蔽控制电缆连接控制总线,焊机与主机间连接通过先进的通信协议实现,稳定可靠,便于维护。无线连接焊机不需布线,通过无线信号连接到主机,具有组织网简单可靠。

2.2 日常维护管理

实训室基础设施完善依靠日常使用维护,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家,高校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实训室的使用频率较高,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维护。从电脑鼠标损毁,到显示器损坏等,可以通过规范维护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培训课上应向学生说明实训室设备使用注意事项,每节课程结束后,进行设备数量及完好度的清点,定期对电脑等设备进行软硬件维护更新,规范的维护程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实训室相关器材的使用寿命。

实训室的使用应进行规范管理,为切实保证实训室的使用符合相关规定,应对实训室的使用进行登记统计,确保在使用中不出现粗暴违规操作的现象。对实训室的使用做好时间规划调度,实训室每天都要使用,因此登记统计工作繁琐,要求使用实训室的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学生积极配合,在课堂结束后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共同实现实训室的科学合理使用。

2.3 制定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

要进行焊接实训室的深入改革,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好实训室的使用明细规定,进入是巡视的每位学生都应明确操作规范要求,需要管理人员高度参与,发挥监督的作用。保证制度的落实执行。为尽量详细使用管理制度,应根据实训室具体用途进行针对性的规章制定,制定出如实训室学生守则,實训室设备管理制度等详细内容。

为落实规章制度,必须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负责实训教授的教师应对使用中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提醒警告,对无视制度纪律的学生按制度给予相应的惩罚。为保证学生最大程度遵守章程,让学生参与到实训室的管理工作中,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管理能力。

3  结语

高职焊接专业教育尚不完善的当下,为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应切实加大对实训室的投入,提高学生使用技术培训质量,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超.中职焊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家参谋,2019(2):155.

[2] 李安定.焊接技术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究[J].职业,2018(35):85-86.

[3] 韩玉明.焊接专业教学中实训模式应用的重要性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2):23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