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录》:文士笔记中的人间烟火
2019-07-08
【摘选】
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菜,随意出之。中者,以隃麋陟厘、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辅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家震涛《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榜,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远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清代道光年间。有一天,一农人挑着担子来到苏州街头卖凉冰。青年文士顾禄经过,随手买了一杯。杯中冰块被研磨得细碎晶莹,冰中又杂以鲜红的杨梅、粉白的桃肉等,让人看了很有食欲。顾禄喝了一口,只觉冰清雪润之意从咽喉一直漫到胃中,说不出的舒爽。他幼时常喝这个,长大后便很少喝了。如今触动昔日情怀,便问卖者:“这是什么?”卖者答:“冰杨梅,也可叫冰桃子。”
夜晚,灯下,他这样写道:“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顿了一顿,又写道:“蔡云《吴歈》云:初庚梅断忽三庚,九九难消暑气蒸。何事伏天钱好赚,担夫挥汗卖凉冰。”
顾禄所写的,就是《清嘉录》。此书以十二月为序,每月一卷,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风俗、掌故建筑,大量引录古今地志、相关诗词,并运用许多方言俗语,凡二百四十二则,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是研究明清时代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凡吴中掌故之可陈,风谣之可采者,莫不按节候而罗列之。”写这本书的时候,顾禄25岁。
顾禄喜欢美食,是一个典型的“吃货”。《清嘉录》中,春夏秋冬的吃食也挺多。书中这样记录春饼:“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赠。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又记录了西瓜:“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赠,俗称‘立秋西瓜。”年夜饭自然也不忘记录:“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
顾禄,字铁卿,号茶蘑山人,清苏州府吴县人。他的事迹在《闻见阐幽录》(韦光黻著)、《重过抱绿渔庄感旧记》(袁学澜著)中有记录。顾禄出生于富家,生性聪慧,年轻时游历各方,观山揽胜,寻访才俊,广泛结交当地名贤、豪杰,日日驰骋于酒会文社之间。他意气风发、豪气干云,自称豪侠。
同时,他著作颇丰。有《雕虫集》《紫荆花院排律》《酒春秋》《壶中揽胜》等10种,辑成《颐素堂丛书》刊刻出版。还撰有《羽族棋谱》等。
25岁那年,顾禄开始执笔写《清嘉录》,书名取自西晋陆机《吴趋行》中的“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之意,是一本“蘇州岁时记”。《清嘉录》从起笔至刊印,耗费了作者十余年时光。12年后,《清嘉录》付梓。
《清嘉录》成书不久,太平天国战争波及江南,清军退出苏州时放火,将昔日繁盛的十里山塘化为焦土,顾禄所居住的抱绿渔庄也荡然无存。可能在此期间,《清嘉录》的原刻本毁于战火。幸而当时中日通商,商品中附有书籍,《清嘉录》被流传到了日本。日本学者对《清嘉录》十分推崇,称之为“于土俗时趋,推其来由,寻其沿习,慎而不漏,诙而不侈。考证精确,纤悉无遗,然后,土风可以观,民情可以知矣”。日本翻刻书(成于1837年)传世,才使得今天的人们可以见到这部珍贵的清代笔记。
(云 萱)
【链接】
《清嘉录》告诉你两百年前如何过除夕
两百年前是怎么过除夕的呢?首先要贴春联。春联在除夕前就从私塾先生那里买来了。接下来,还要在房檐插上冬青、柏枝,称为“节节高”。毕竟“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苏州人是除夕干这个活,北京人则要等到元旦才做。至于“街坊爆竹之声”,大抵南北皆同,堪称响彻整个除夕之夜的“中国之声”。另外,《清嘉录》还记录了一个当时苏州有些奇怪的除夕风俗,就是晚上忌讳狗叫,所谓“年夜狗弗叫,来年疾病少”。
除夕的“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饭。顾禄在《清嘉录》里自然也不会忘了记下一笔,所谓“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这或许也是“年夜饭”的名称第一次在史籍里出现。吃罢年夜饭,“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最有趣的是,《清嘉录》里还给出了通宵“守岁”的益处:“除夕,小儿女终夜不就寝,曰守岁,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