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科学利用的模式选择
2019-07-08张鹏飞
张鹏飞
摘 要:为了积极推进大数据大健康背景下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科学利用,探索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科学利用的模式选择。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科学利用需要坚持效率和公平相结合、需求导向、政府和市场结合以及低水平广覆盖等原则,紧紧抓住大数据大健康背景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帮辅型、联合型和重组型模式。
关键词: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科学利用;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121-03
城乡医疗资源是贵州城乡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因素,是贵州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的主要体现,是为贵州城乡居民健康服务的核心要素,在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中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如何公平、合理地配置贵州城乡医疗资源,如何高效、科学地利用贵州城乡医疗资源,成为贵州省医疗事业发展和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效率和公平结合、需求导向、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等原则为主要指导,从帮辅型、联合性和重组型三种类型的模式选择对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科学利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贵州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的原则
第一,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原则。纵观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效率和公平也被当作社会发展决策和社会福利选择的根本问题和基本原则。然而,事实证明,城乡医疗资源科学利用的效率和公平原则是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在城乡居民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有着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就不可能产生较高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较好的医疗服务满意度,特别是对于处于低层次、低级别的农村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而言,其满意程度更为低下。另一方面,在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也存在一定问题,要么是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城乡医疗服务差距较大,要么就是因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所引起的医疗服务保障水平过低和覆盖面不广。因此,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必须坚持效率和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求导向原则。城乡医疗资源科学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让城乡全体居民高效、公平地享受社会医疗服务,从而保证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因此,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应以城乡居民对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偏好作为导向和立足点,以期达到城乡医疗的市场需求和城乡医疗的产品服务供给的相互匹配,从而实现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科学利用。然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偏好将会呈现较大的差异化特征,这就必然要求城乡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要順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不同区域、不同生活条件下居民对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我国现阶段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突发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居民日常性体检频率增大、人口老龄化特征凸显、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增加等现象所引起的新的医疗需求,更应该成为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风向标。
第三,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如前文所述,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高要求和高标准,而是应该符合贵州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支持水平,不能盲目追求高水平、高层次的医疗资源配置和科学利用。就现阶段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而言,其增长率虽然名列全国前茅,但从总量上看,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仍然应该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实现在有限的医疗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覆盖城乡居民。当然,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并非意味长久保持这一原则,而是在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城乡医疗资源的积累,从而最终实现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四,政府与市场结合原则。城乡医疗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其具有的资源稀缺性和社会公益性决定了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同时配合市场经济的相应规律和手段,提升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灵活性与高效性。因此,对于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实现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的统一。具体而言,城乡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要优先保障基本、基层、基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可得性和公平性。因此,在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首先要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在基层、基本、基础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中的责任,突出政府在制度保障、统筹规划、筹资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贵州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办医,寻求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的多元化路径,从而满足城乡居民对于医疗产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二、贵州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的实践模式
(一)贵州城乡医疗资源帮辅型模式
1.城乡援助合作医疗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协议的形式,形成城市医疗组织和乡镇基层医疗组织之间的援助合作,具体而言,是指具备一定综合实力或专业技能的医院或医疗机构组织技术人员和相应的医疗设备,按照事先签订的协议,定时定点到区县、乡镇等医疗协作点,对其病患者进行集中诊断治疗,以期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高效利用。例如,2016年贵州省人民医院与桐梓县人民医院签署了对口援助合作支援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贵州省人民医院将派遣医疗管理专家协助参与桐梓县人民医院管理工作,派遣学科带头人和相应专家对桐梓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技术指导和重点学科建设。此外,省人民医院还将不定期在桐梓县人民医院开展专项检查和集中诊断。通过这种援助合作的医疗模式,有效提升了区县、乡镇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诊治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有效实现了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共享利用和优化配置,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贵州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需要注重援助合作双方医疗机构合作形式的规范和医疗责任的明确,从而规避因出现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所带来的医患关系中的责任风险等问题。
2.城乡医疗帮扶模式。这种模式是通常是由省市级人民医院为医疗资源输出方,通过“下基层帮教、上省市培养”的方式,开展对基层医院和医疗结构进行帮扶。其与援助合作医疗模式不同之处在于,该种模式不仅强调由省市级医疗机构组织人员和设备下基层集中诊疗,同时还强调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养和技术输出。“下基层帮教”是指由省市人们医院派专业人员去定点帮扶的卫生医院,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工作,包括协助基层卫生医院管理,提升基层医院服务水平,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与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一起出诊、坐诊、现场授课和查房、指导诊疗等;“上省市培养”是指组织基层卫生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到省市级人民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参与培训和进修。例如,贵州省卫计委历年组织的基本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培训、贵州省历年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提升工作等。通过这种上下帮扶模式,使得城乡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发展。一方面,通过省市人民医院的帮扶,基层医院的医疗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从而引起了对医疗服务产品需求的扩大,进而提高了基础卫生医院的经济效益,基础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也随之提升,基础医院的发展也呈现良好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帮扶,大部分小病、慢性病等都能够在基层卫生医院和社区医院得以解决,省市级大型医院就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复杂疾病的治疗和医学的科研工作中,同时由于省市级大型医院针对复杂疾病的投入增加,也会引起到此类大型医院治疗的患者增加,进而使得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效率也有所提升,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
(二)城乡医疗资源联合型模式
1.城乡双向转诊模式。城乡双向转诊模式主要是指省市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县区医院(包括县区人民医院、县区中医院等)以及基层医院(包括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三者之间的转院治疗过程。该模式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对上下级医院、医疗机构的选择过程,社区、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员将危重的、疑难病例患者及时转入省市级或县区级医院,由专门的双向转诊办公人员为病人办理相应手续。目前,贵州省内各区县和乡镇均建立了区县人们医院、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和卫生站,为该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对于贵州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而言,应该着力于将以上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贵州省医疗卫生体系,从而构成涉及省市医院、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网状机构,便于城乡居民的转诊需求。城乡双向转诊使得医院或医疗机构之间形成了分工合作,充分体现了“大病大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分工理念,该模式明显提高了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的参与程度,提升了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因为合理的分工合作,解放了大型医院用于治疗常见疾病的医疗资源,从而提高了大型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率。
2.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模式。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模式是指将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三者的医疗资源进行纵向整合,形成三类医疗机构的纵向一体化,便于城乡医疗资源的联合和共享,从而实现贵州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城乡医疗资源的一体化模式,一般是将各级医院和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以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社区化,卫生管理一体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为主要目标和原则,由区县级人民医院托管一些经济效益偏低、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需求不大的鄉镇卫生院,将其改造为社区服务中心,并将该乡镇原有的村卫生室改成社区服务站,实行城乡医疗卫生、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和连锁式运营,形成以县区医院为中枢、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点的,统筹发展的城乡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通过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模式实现“以大带小、以城管乡”的目的,不仅可以杜绝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过渡竞争,同时形成了县区医院、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服务站“三位一体”的资源联合、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网络,有效地整合了城乡医疗资源,提高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三)城乡医疗资源重组型模式
1.城乡医共体模式。城乡医共体,也叫县域医共体,是以区县医院为龙头,连接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进行县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推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力图让病患者在基层卫生医院首诊和治疗,争取一般常见疾病、慢性病、多发病在县域内诊治和解决。这种模式通常要求城乡不同层级的医院或医疗机构之间以一种正式的组合方式联系,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形成信息共享、管理统一的利益体系和协作网络。与城乡资源一体化模式不同,城乡医共体模式所要求的城乡之间医院和医疗机构的组织联系,是一种将各自资源重新组合和重新构建的全新的整体性的医疗组织机构,因此,其组织架构更倾向于医疗组织的集团化方式。例如,2017年铜仁市德江县人民医院与桶井乡卫生院形成了医共体关系,德江县医院派驻了6名专业技术骨干医师常驻桶井乡卫生院,相应投入了医疗设备和资源。就贵州而言,在城乡医共体建设中,需要注意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同时,除了城乡医疗人力资源的共享,更应注重医疗设备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例如对上级医院更新医疗设备时淘汰的旧的医疗设备流转到基层医院和卫生院继续使用,从而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城乡医院集团化模式。城乡医院集团化是指,城乡区域内各医院或各级医疗机构以其先进的专业技术、优越的地理优势、雄厚的集团资产为基础,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特点,通过联合协作、整合并购、资产重组、结构重建、连锁经营等形式对城乡医院和医疗机构进行企业化经营和集团化管理,利用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等,提高城乡医院和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提升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效率。城乡医院集团化在对病患的诊疗过程中,体现为充分利用区位相邻和医学技术互补等优势;在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则体现为专家会诊、联合抢救等;而对于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则体现为医疗设备的共享、药品供应的联合储备、后勤保障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病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降低了病人的医疗成本,提升了城乡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从1996年医院集团化模式首次在国内出现以来,逐渐在国内很多地方得以运用,已日趋成熟。总体而言,与其他的模式相比,医院集体化模式更具有规模、聚合、协同等效应。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医院集团化模式依然存在集体法人地位不明确,产权不尽明晰,且多以政府参与为主,同时也因为集体内部各成员单位对集团化资源重组之后的既得利益的充分实现持有一定怀疑态度,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医院集团化的各项工作未能顺利开展。因此,在贵州省运用医院集团化模式进行城乡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时,应充分立足于贵州省实际情况,并做好各成员单位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其在医院集体化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郭赞.我国城乡卫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龙杰,林生趣,刘乐,唐宁.基于马斯洛理论视角的多元化医疗服务模式探究[J].现代医院,2017,(8).
[3] 卫柯臻.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4] 张凡凡,张敏,归国平.苏州高新区区域医联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