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域下“男孩女性化”的困境及其解脱途径
2019-07-08李凤芝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男孩女性化”的困境及其主要表征,分析了导致男孩性格“弱化”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过度保护,男性榜样的缺失,社会媒体的错误导向等。由此提出了“男孩女性化”的解脱路径,要提升教育观念,创造适合男孩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尊重性别差异,积极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唤醒“男孩特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关键词】 男孩女性化;男孩成长;性别教育
一、“男孩女性化”的困境及其主要表征
儿童自出生之日起,父母就根据其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确定了其性别身份,即男性或女性。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对性别的认识,由于性别角色受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以儿童对性别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近年来“男孩女性化”现象已经成为愈发突显的社会问题,所谓“男孩女性化”是指男孩对自身性别的行为认识与其真实解剖特征相反,即在一些男孩身上看不到男性本该有的典型性格特征,而传统上本属于女孩的衣着服饰、性格特点、处事方式等竟在部分男孩身上表现出来。
1、学校里听话的“乖乖男”
众所周知,男孩的普遍特征是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在学校教育中备受关注。为维持好班级纪律,老师常常会要求男孩要做到安静听话、举止规范等倾向于女孩的行为标准;为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会禁止学生在课间进行危险性的游戏及其他活动,因此在课间有些男生们会申请加入到女生踢毽子、跳皮筋的游戏中,甚至在活动中表现得比女生还要出色。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原本勇敢刚毅、敢于冒险的男孩们,在这些规章制度的限制下正渐渐被纳入到女性化的性格模式中。
2、家中娇贵的“小王子”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行和普及,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共同养育一个“掌上明珠”的情况不可胜举,但在家长过于细致的照料和保护下,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导致很多男性走向社会后,难以在生活及工作中有担当、有作为。而在有些家庭里,妈妈们则会习惯性的把女性化的装束强加到孩子身上,男孩扎着小辫、穿着洋装,拥有着比女孩还要干净白皙的皮肤,这类做法会导致男孩从小性别意识倾斜、不能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出现“男孩女性化”现象也就难以避免了。
3、社会中被追捧的“花美男”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现代的大众审美慢慢向中性靠拢,过去曾被嘲笑的“花美男”正引领时代潮流,如:日本漫画中面目柔和的“奶油小生”,韩剧中“小奶狗”式的暖男人设,以及选秀节目中被狂热粉丝投票选出的“伪娘”,这类新兴的“美男子”被年轻人疯狂追捧。这虽是多元文化的体现,但由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辨别能力差、模仿性强,这类新生代偶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男孩们的性别认知。
二、导致男孩性格“弱化”的原因
一般来说,个体的发展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共同影响,当前“男孩女性化”现象则是由来自学校、家庭及社会等许多不同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其中对男孩的过度保护、父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媒体价值观误导等,都是导致男孩性别识别障碍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1、教育的过度保护
从当今学校教育来看,在众多规章制度的制约下,受到束缚最多的无疑就是男生,学校的某些制度和教师的某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男孩天性的遏制。而在父母眼里,他們又是心头肉、手中宝,家长的溺爱和过度保护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主锻炼的机会,男孩因此变得胆小脆弱、缺乏担当意识和探索精神。最终在各种规范化制度的约束下,男孩们被迫压制着他们的天性,这使他们失去了培养阳刚之气的机会,以至于男性性格逐渐淡化。
2、男性榜样的缺失
在我国当前的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现象亟待解决,男教师的比例大大低于女教师,而此现象在幼儿园则更为严峻。虽然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老师们也会有意识地给予男孩符合他们性别定义的任务,但是模仿性极强的学龄前儿童始终处在女性环境中,长时间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男孩女性化”倾向就在所难免了。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榜样力量也不容小觑。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性别特征。这表明父亲在孩子的气质、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大多落在了母亲或其他长辈肩上,而父亲则由于“工作忙”等原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使得父亲的榜样作用被削弱,男孩们从而失去了更好地模仿、学习及认知性别的机会。
3、社会媒体的错误导向
在如今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男性与女性不再有像过去那样明显的性格差异,在气质与能力等各方面的差距也正在逐渐缩小,中性化的时代潮流正蔓延全世界。许多电视选秀节目及媒体广告甚至将“中性化”气质塑造成了一种新时尚,被许多青少年粉丝争相模仿。但辨别能力本就不强的青少年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会产生性别意识的焦虑,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本就缺少男性榜样的男孩会以此为模仿对象,这就会造成他们对自己性别认知的进一步混乱。
三、“男孩女性化”的解脱路径
由于男性所特有的生理特征及体力优势,使得他们必然还要承担更多的时代责任。但近几十年来,男性体质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指标上有持续下降的迹象。如果未来这一代男孩以这种趋势长大成人,其整体形象和体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长此以往,保家卫国的重任将交由谁来担负?因此,解决“男孩女性化”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但从介入的方式来说,教育则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本文就仅从教育角度展开对 “男孩女性化”解脱路径的分析。
1、提升教育观念,创造适合男孩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
如今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细心和记忆能力,但这种考察方式更适合女生的思维模式,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男生来说,完全的文化课学习并非他们的强项,这就造成了学习上“阴盛阳衰”的现象。这种以升学、考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可以说是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极大阻碍,它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男孩学业成绩整体水平较低上,更体现在男孩体质的逐年下降。因此,我国教育体制还需积极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的评价机制也应增加对探索与创新等方面的考察与鼓励,以满足不同性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增强男孩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2、尊重性别差异,积极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性,而从群体的角度看,最先表现出的就是男女性别的差异,因此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渗透性别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男孩与女孩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及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孩子的性别优势以不断促进其个性发展,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多给予学生一些符合其性别角色的任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灌输给孩子其应具备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并提供给他们更多自主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正确的性别意识。这类教育能帮助孩子建立明确的性别同一的概念,以促进他们性别角色的进一步社会化。
3、唤醒“男孩特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儿童在出生时是基本中性的,所以男子汉的刚毅与力量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培养的。若想具备社会认可的男性形象,男孩就要多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接受“阳刚教育”,在任务中培养热情勇敢、不怕挫折的男子汉气概,家长及教师也应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力量、彰显气质的平台,以培养男孩的“性别荣誉感”,并使他们获得正确的性别认知。
四、结语
总之,当今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期望就是要有“阳刚之气”,如果男孩们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形象,那将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摆脱“男孩女性化”困境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能按照应有的性别标准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愿每个男孩都能充满阳刚与自信地健康成长,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坚毅形象。
【参考文献】
[1] 郭冬生. 论我国教育现代性的性别危机[D].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5.
[2] 武文玉. 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教育与男孩女性化[D]. 继续教育研究, 2008.
[3] 张晓晖. 德国男孩“娇弱化”发展与对策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D].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作者简介】
李凤芝(1998—)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