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德育的路径探析
2019-07-08张启云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德育的有效路径。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渗透德育导向;将“以人为本”植入德育,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融入路径
一、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背景下,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转变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1、受教育者价值取向多元化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僵化局面,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契机,同时也使人们产生出各式各样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过去以往的一切道德形式,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增强,这促使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体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然而,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就出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与资本主义道德的冲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选择,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局面。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化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侵蚀,社会转型期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认知体系多元化,致使他们在社会问题的评价与选择上往往无所适从。
2、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倾向功利主义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对基本的政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绝大多数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意识。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缺乏意志信念,思考问题“一切向钱看”,学习文化知识只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尤其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忽视集体利益,只强调个人得失,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过分溺爱,导致这些学生不懂得体谅他人,遇到困难怨天尤人,在团队中缺乏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出现冲突时,他们更多的表现为利己主义倾向。
3、高校德育教育局限于形式
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只停留在课本上,不能很好的指导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出现了知识僵化的现象,并没有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入头脑”,促使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形式大于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了解学生真正的实际需求,课本理论与社会需要脱节,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考试时背诵政治理论,教师未真正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思考的能力,也就更谈不上自我完善的价值观教育。这种“应试教育”未能成功转化为“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未能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行为规范。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德育的路径
将大学生德育工作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有效手段。
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2]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阶段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能否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构建其高雅精神家园的题中应有之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3]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严把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防线,是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理论武器。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旗帜”,要用“旗帜”的理想信念武装人民的思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夯实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培养政治素质高、技术业务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4]
其次,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将集体主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始终把责任使命扛在肩上……当新时代新征程之先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5]。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必须增强历史担当,培育责任意识,时时刻刻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以胸怀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面对风险和挑战,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主动迎难而上,营造“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6]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有。”[7]将集体的荣誉置于个人之上,将国家的荣辱视若生命般珍贵,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
再次,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渗透德育导向。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信息化、互联网的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知识,掌握信息的速度是以往所有时期望尘莫及的,因此,继续采用旧式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照本宣科”、“填鸭式”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建立“第二课堂”,将德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重视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课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创新教学体系,扎实推进德育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将“以人为本”植入德育,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神本文明不断向人本文明发展的历史,“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形态的文明程度。“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无疑等同于尊重历史。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加强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精神,要求大學生不仅要掌握好各门专业知识,更要做一名有道德的人。因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也能用来杀人。”[9]没有道德的人,掌握先进科技,是可怕的。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工具,“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10],更新育人观念,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完成新时代党交给青年大学生的艰巨任务。
【注 释】
[1][2][5][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3-4.212.340.341.
[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0.82.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995.67.
[9]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商务印书馆,1982.56.
[10] (美)耐斯比特.大趋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9.
【作者简介】
张启云(1988—)女,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