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探析

2019-07-08史晓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中国精神大学生

【摘 要】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阐述了将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提出了将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路径:要以中国精神为思想导向,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创新人生观教育方法;营造弘扬中国精神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 中国精神;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融入路径

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渗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担当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以弘扬中国精神为导向,将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提升道德素质、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

一、弘扬中国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很少能静心去领悟“民族意识”、“时代价值”以及“精神品质”等这样的概念。

精神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等心理状态。社会的思想、意识等观念形态,即精神面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凝练而成的,在国家文明创建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还是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中国近代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脉络来看,在战争年代,中国精神体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体现为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无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体现了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面貌和优良品格,都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精神诠释了中国近现代“中国精神”的精髓,谱写了中国近现代“中国精神”的乐章,铸就了中国近现代“中国精神”的丰碑。中国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在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凝练和升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根基。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2]这种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它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它是兴国强国之魂,它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这种中国精神也正是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的精神力量;是增强大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大学生锐意进取、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

二、学习和发扬中国精神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3]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看,人生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具有深远影响,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思想较敏锐、知识较丰富的群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成什么样的才,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在信息渠道更多元,媒体资源更丰富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思想上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非主流意识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复雜多样的态势,容易出现各种消极、错误的人生观。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建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人生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信念;爱国意识薄弱,知行不统一,不能理性爱国;集体意识淡薄,追求个性,注重个性利益,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较淡漠;崇尚自我,缺乏奉献精神,对于评优、荣誉、升学、就业等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比较在意,谈不上为国家奉献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学生面对人生道路上现实的残酷和挑战时,抱有悲观无望、佛系、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缺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等,进而会转向安逸的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这些思想反映的是大学生在人生观不同程度的错位。

面对当前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思想层面的波动,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培育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补足大学生精神上的钙,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三、将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当代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不仅是其成长过程中时常关注的话题,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中国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力量,并且彰显中国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思维活跃,担负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对其人生观教育的有效方式就是将兴国强国之魂的精神渗透其中。

1、以中国精神为思想导向,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以中国精神为导向,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需要正确的精神作为导向,中国精神是历史与时代的结合,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奋勇向前。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对其教育以及自身的成长过程,除了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升,更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弘扬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将中国精神转化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导向,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

2、加强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创新人生观教育方法

根据大学生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人生观教育方法,将中国精神有机融入各个教学活动之中。在教育实践中,传统的人生观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方法上,重理论权威的灌输,忽视精神的弘扬与情感的塑造;在效果上,重口头上的传达,忽视教育的时效性。新时代,新要求,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与性格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点是在人生观教育的活动中,将中国精神有机融入各个教学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强化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自主成长,不断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梦。做到真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传递正能量,使学生能够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各类活动中,始终把中国精神映射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塑造一代爱国守法、改革创新的时代新人。

3、营造弘扬中国精神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中国精神的弘扬应贯穿于课堂之外,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来强化中国精神对大学生人生观建树的引领作用。中国精神在融入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人生观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灌输,更需要积极向上、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熏陶与暗示。高校应大力組织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会和认同。高校应时常围绕中国精神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具有内涵的社团活动或者论坛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把中国精神的“魂”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

四、结束语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其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具有很大的价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进步相结合,集中体现了大学生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价值观念。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科学的人生观教育成为实现这个重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就应以弘扬中国精神为导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努力追求知识、提升道德素质、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47-4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3] 方凤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6.8.

[4] 李芬.谈大学生人生观教育[J].德育研究,2017.10.

[5]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作者简介】

史晓华(1982—)女,汉族,硕士,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中国精神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