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2019-07-08张帅
张帅
【摘 要】 早期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初期,于君士坦丁大帝时期拜为国教。本文分析了在这约二百五十年的时间内,主要罗马皇帝对早期基督教的态度,并通过史料分析其态度产生及变化的原因:政治因素往往成为罗马帝国皇帝迫害或是宽容基督教的主要因素。为巩固自身统治,采用扶持基督教的方式,使其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这一做法对于罗马帝国来说意义深远,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皈依(312)年后数年间便为整个罗马帝国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君士坦丁;早期基督教;罗马皇帝
关于罗马帝国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的过程及原因,学界已有诸多论述,但现有的著作和论文多处于“行为与原因”分离的状态。故本文将对尼禄至狄奥多西一世之间的主要皇帝进行尽可能地探讨。并逐个分析其行为及行为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同时,在本文中将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划分为“局部迫害阶段”和“全面迫害基督”。并以君士坦丁大帝为界限,以后的阶段称为“宽容阶段”。
一、局部迫害阶段
尼禄是罗马帝国第一位迫害基督教的皇帝。在其统治时期,由一场大火引发的针对基督徒的迫害非常惨烈。关于尼禄迫害行为产生的动机,史学界已有定论,即转嫁罪名,在此不多赘述。此处重点探讨尼禄选择基督徒作为替罪羊的原因。一方面,此时的基督教群众基础极差,深遭民众厌恶。在塔西佗的《编年史》中这样记述这一迫害事件:“与其说是因为他们放火,不如说是由于他们对人类的憎恨,临死前还遭到讪笑……尽管基督徒的罪行完全当得起这种及其残酷的惩罚。”[1]“尼禄为了辟谣,找到这样一类人作为替身的罪犯,用各种残酷手段惩罚他们。这些人都因作恶多端而受到憎恶,群众则把他们称为基督徒。”[2]塔西佗作为那一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作品态度基本代表了那一时代社会针对基督教的主流评价。另根据史学家推断,可能最早从这时起,“基督徒”这一称呼就成为了定罪理由。另一方面,此时的基督教已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其与犹太教的矛盾贯穿其发展的始终,为罗马统治者所熟知。尼禄深谙其中的道理,显然,一个被群众所厌恶、被其他宗教所唾弃的基督教,是最好的替罪羊。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民众对基督徒的遭遇抱有同情之心。
在图密善统治的早期(约25年内),没有迫害过基督教。但在其统治中期,对基督徒展开了迫害。到《彼得前书》写作年代(约90年),信仰基督教就要受到惩罚。[3]他的堂兄弟克莱门斯及妻子图密提拉,一个被处死,一个被流放。罪名是“转向犹太风俗的人”。执政官阿基尼乌·格拉布利阿也因相同罪名被杀害。[4]图密善还向“公开按照犹太人生活方式的人”征税,还向隐瞒自己的出身和逃避加给犹太族贡赋的人征税。显而易见的是,前者指的是基督徒。[5]根据相关史料显示,似乎这场迫害并没有教会史学家所表达的那样惨烈。此时的图密善追求个人崇拜,不断神化自己,称自己为“上主和神”。[6]并要求元老院称他为“主人”和“我们的神”[7]而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及行为,与图密善加强独裁统治和自我神化形成了激烈的矛盾,所以基督教成为其迫害的对象。但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召见了两名基督徒,询问了有关基督教的教义及相关内容,听罢后图密善并未迫害两位老人,而是放他们回去。
在图拉真时期,确实存在针对基督教进行迫害的客观行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为维护帝国的稳定,图拉真下令禁止集会。而基督教经常举行秘密集会,所以会遭到一定的迫害。民间的暴动,也曾导致一些城市的基督徒受到零星的牵连。[8]关于基督教这一问题,小普林尼曾给图拉真写信,表明基督徒的守法。于是图拉真下令停止对基督徒的追捕,但是基督徒的身份一旦被确认,还要遭受惩罚。由此可以看出,图拉真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相对宽容,但他从原则上肯定了信仰基督教为死罪,不放弃信仰的人会被判处死罪,[9]图拉真继承以名字定罪的传统,但却放弃了主动搜捕基督徒的行为。这种看似矛盾的而又复杂的态度,实质上是来源于“信仰基督教是一种犯罪行为”传统观念的延续。从而形成了“迫害基督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之结果。所以,他才从原则上肯定信仰基督教是一种罪。但是基督教并没有任何违法犯罪行为,且图拉真是一位明君,所以对于基督教又抱有一个宽容的态度。
哈德良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基本继承了图拉真对基督教的态度。他在回复亚细亚总督米努乌斯·范达努斯针对审判基督徒问题的回信中指出,除非有正當的理由,否则不要审判任何人。并且强调了必须按照程序办事,不能以群众的呼声作为定罪的标准。[10]他的政策实际上对于基督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安东尼皇帝的态度同哈德良相同。在安东尼在一封回信中说道,如果以基督徒为理由提出控告,需要受到法律制裁。[11]哈德良和安东尼两位皇帝对于基督教的态度较为宽容,主要是继承了图拉真的政策。并且此时的罗马帝国正处于安东尼王朝的辉煌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所以采取极为宽容的态度对待基督教。
奥勒留是一位著名的“哲学皇帝”,在其统治时期对基督教的迫害继续加重。奥勒留迫害基督教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信仰问题。一方面,此时斯多葛主义兴起,倡导哲学和理性,并日益成为国家的核心精神。奥勒留恰恰是一名著名的斯多葛主义者,他认为基督教充满了愚昧和荒唐,教义互相矛盾。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保守的哲学家,他要消灭一切革新的东西。[12]然而此时,民众对于基督教的误解日益加剧。基督徒被污蔑为:无神论者、吃自己儿子的肉、亲相奸。[13]与此同时,罗马帝国遭受了重大的自然灾害。民众将天灾的原因归咎于不信神的基督徒,纷纷要求惩治基督徒以平息诸神的愤怒。基于以上原因,奥勒留针对基督徒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迫害,一批基督徒惨遭迫害。
塞维鲁皇帝在执政的大概前九年,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相对宽容。但是随着高级官吏的基督徒日益增多,他便开始迫害基督徒。通过相关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塞维鲁统治时期,针对基督徒的大规模迫害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塞维鲁斯用严严刑峻法的方式禁止人们皈依犹太教。总而言之,塞维鲁对基督教既宽容又限制的政策,是这一时期罗马统治者的普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