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岭南宗祠建筑保护更新策略

2019-07-08江梅

神州·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筑技术稳步发展,我国面对宗祠建筑的保护更新策略也提上了日程,本文基于现今环境的破坏、宗祠功能削弱、审美能力的变迁的因素,来探讨基于公众参与的宗祠建筑专业认知和相关的宗祠建筑保护更新策略,其策略主要包括功能演化,满足需求;文化再现,活化空间;日常生活,复刻再现。

关键词:宗祠建筑;公众参与;保护更新

一、宗祠建筑的落寞

在乡村建设中,宗祠建设是其主体建筑,相对保存完好的是岭南一。据考证,临贺故城是整个岭南地区宗祠修建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在一座故城中就集中了许多的姓氏宗祠,例如保存至今的王、莫、刘、李、岑等24姓的宗祠,成为各种姓氏集合的大观园,在全国来说是十分稀有的。遗憾的是其中文庙却已被毁,只剩下孤零零的牌楼残垣立于杂草丛中。

(一)环境破坏

对于宗祠的环境等级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山与水之间的距离,影响了宗祠的整体布局;村落里的农田分布,影响了人类与宗祠之间的关系;微环境的状态,影响人们对宗祠的价值认识和情感形成。山水格局和农田分布基本是随着村落形成而固有的,因此,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是:宗祠前广场、天井、山墙面巷道环境破坏等。

(二)功能削弱

随着村落的环境遭到破坏,宗祠自带的功能会得到削弱,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祠所具备的功能只留下了祭祀能力,对宗亲和公众集会的联系会慢慢淡出村落舞台。二是宗祠祭祀功能区分特点一般比较统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封建思想淡出人们的想法,导致仪式感慢慢减少,它的削弱导致宗祠功能弱化。同时,在村落生活中的村民需要使得宗祠兼具多种功效。闽赣地区很多宗祠也根据村民的需求,进行了功能拓展,比如厦门的江夏堂在保留原有的祭祀功能外,将其拓展成小学,与老宗祠交相呼应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老祠堂的认识;漳州的王氏宗祠将厢房变成了村民的住房,成为居祠合一的大宗祠,加强了宗祠的管理。功能的演化及拓展让祠堂保留祭祀功能的同时增加了其他的功能,有利于宗祠的保护。

(三)审美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落里居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人们对审美的要求变得大不相同,开始未经考究就随意破坏宗祠,采用水泥等劣质材料代替原有的本土材质。宗祠的建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性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找祖先、怀念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正面意义,其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现代宗祠的兴建表面上是宗族观念的延续,但由于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实质上已经变成了发自民间内心对于传统文化回归和提升的要求。

二、基于公众参与的宗祠建筑专业认知

宗祠对我国人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意义需要我们在对宗祠进行保护更新时,要求依据当地的文化底蕴、特殊材质、村民日常生活来建设。北大张天新教授和日本山村高树博士提出“世间遗产”的概念,他们认为宗祠的建筑保护需要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充满公众日常生活的气息。宗祠不仅是世界的遗产,而且是公众的财产。

从公众参与的村民角度来说,宗祠的意义体现在,它是当地一种地域建筑文化的象征,体现了当时地方村民的的建筑工艺;它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地点,能够带动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

对公众参与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宗祠的价值体现在,宗祠建筑所具有的宗族文化是研究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宗祠的建筑风貌是村落风貌的典型体现,是为了保护村落而建筑的。

三、基于公众参与的宗祠建筑保护更新策略

(一)功能演化,满足需求

在建筑宗祠时,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祭祀。另外还具有五大功能分别是,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和优秀的家训,形成男女平等良好优点,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四是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发扬村落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如今的宗祠将这些功能慢慢的淡化,使外来人员也可以进行参观,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宗祠的认识。

(二)文化再现,活化空间

举行传统的文化活动可以加深村民对宗祠的价值认识,使公众具有参与感,通过从传统文化中再现宗祠文化。比如宗祠带有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公众的参与度得到显著提升。

(三)日常生活,复刻再现

人们对宗祠的依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宗祠作为村落人们的重要生活空间,为村民提供了沟通互助和讨论的空间,宗祠的空间等级可以分为三点分别是:宏观层级空间,主要指根据一定距离,人们通过环境的客观事物或具有象征性的宗祠屋顶,得到方向的指向;中观层级空间,主要指宗祠的建设空间较大,前方具有很大的空地;微观层级空间是指容易聚集人群,引起人们观赏表演的场所,其主要分为三种形态,缓冲空间、灰空间和宗祠内部私密空间。在宗祠内部摆放较高的桌椅板凳,种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植被,有利于再次实现村民的原始的日常生活,从而促使村民保护宗祠的感情加强。

总结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作用,主要满足村落人民的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的便利。通过功能演化、文化再现、日常生活对宗祠的改变,激发了人们对宗祠的感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活化了宗祠的空间,使宗祠文化再现。

参考文献:

[1]张司晗,刘健鹏.精神文化空间重塑视角下的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初探——以江西塘边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6 (15):375-376.

[2]项目名称:宗祠活态延续的闽南老街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J].住区,2014 (3):95-97.

[3]何思思,徐昊,李崇源等.关于海南宗祠建筑形制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 (6):173.

作者簡介:江梅(1993.11-)女,江西九江人,汉族,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监督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困境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