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2019-07-08吴闫刘非

开放导报 2019年3期

吴闫 刘非

[摘要] 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是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仍旧不高,与我国的国际贸易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对我国经济社会战略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亟需通过扶持培育民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品牌、建立健全合格评定法律和技术法规体系、增强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际检验检测认证多边互认、创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监管体系等多种举措,加快提升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检验检测认证    国际话语权   全球化市场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9)03-0099-05

[作者简介] 吴闫(1984 — ),女,河北邯郸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刘非(1987 — ),河北邯郸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部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行政体制改革。

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是对各种检验检测认证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定义权、评议权及裁判权,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的重要手段。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尚未同步,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弱势地位与我国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也对我国战略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提升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

一、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发展现状

(一)国际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快全球化布局

近年来,全球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国际上实力较强、历史底蕴深厚或者政府背景突出的机构如SGS、BV、Eurofin等,纷纷开始加快市场兼并及业务整合步伐,逐步从单一服务、单一市场向综合多元服务、区域国际市场转变。通过兼并收购,这些机构基本实现了全球化布局。

(二)世界各国抢占检验检测认证技术制高点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质量及水平高度依赖于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运营体系。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大了检验检测认证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面对以量子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单位制变革历史机遇,欧美发达国家已率先开展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等基础前沿领域研究,纷纷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的技术制高点,不断填补新业态、新业务亟需的检验检测认证技术领域空白;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关键检测仪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已在基础前沿、实用新型和关键测试技术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一批自主可控的计量器具和测量设备成功研发,过程计量、系统计量和嵌入式计量发展进程加快。总的来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在检验检测认证技术领域占据先机,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世界各国深度参与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规则制定

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确立了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国际化战略,深度参与国际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和国际规则制定,积极推动标准的国际多边互认,构建国际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使得本国厂商经过一次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就能获得多国通行的证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以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全面、权威的检测数据为支撑,与企业共同夺取标准话语权,逐步建立起“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国际标准垄断体系。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在国际合格评定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及规则制定工作,将本国的技术标准及规范上升为国际标准或影响相关国际标准,不断提升本国在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新兴经济体、自贸区框架下的双边互认,推动多边互认体系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

二、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严重缺失

(一)未能形成有效的检验检测认证机制

从国际上来看,在检验检测认证领域,WTO 成员之间实行的并不是对等开放,即使承诺开放,也不是无条件的,一般都在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方面作出了一些限制。而我国既没有在签署WTO协议时对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开放设置相应门槛,也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对外资机构进入市场作出适当限制,对外资机构的渗透和控制缺乏警惕和有效防控,风险意识不强,相关市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以致国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纷纷进入和占据我国相关市场,加之我国对相互认可机制的认识过于保守,未能充分利用国际规则推进双边认可,更多的是单边认可外资机构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其结果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国际公认的服务品牌,我国国内机构的检测认证结果不受国外认可,导致我国的产品、服务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制约着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二)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

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尚无统一的法律出台,检验检测的基本概念不明确,因检验活动引发的法律责任也不一致,检验检测法律法规基础薄弱,亟需出台《认证认可法》、《合格评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部分法律法规与检验检测市场健康发展存在着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的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立改废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公平贸易、可持续、低碳、生态纺织品、生物质能、新兴家电等领域的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严重制约着民族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

(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体实力不足

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近3万家,从整体上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结构分散,重复建设严重,条块分割明显,既无法在国内市场与外资机构抗衡,也难以“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尚未形成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品牌。一是机构规模小。据相关统计,全国从业人数少于100人的检验检测机构占比高达96.2%,平均就业人数仅为32人。超过82%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开展业务,区域化、国际化机构严重匮乏。二是服务能力弱。当前,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仪器、设备、环境等硬实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一些单位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研、创新、管理等软实力差距还很大。服务领域高度集中于消费品检验检测,检驗检测项目较为单一,难以提供包括分析、测试、检验等在内的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在许多领域仍存在着“检不了”、“检不好”和检测结果评价不准等问题。三是知名品牌少。近年来,以中检集团、华测、谱尼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但受制于技术储备少、业务领域窄及覆盖网络小,其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仍较为薄弱,其检验检测报告缺乏国际公认度。据统计,我国2万余家检验检测机构仅拥有162张境外机构颁发的证书和国外认可证书。

(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体制机制不活

一是行业壁垒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合力。受行政区域建制和行业部委建制的影响,质检总局、海关总署、农业部、住建部、卫生部等各部委以及各地方行政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使得国有检验检测机构业务高度集中于局部行政区域及行业,部门垄断、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难以实现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二是国有机构行政色彩浓厚,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现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大多同时具有公益和经营属性,既是市场监管者,又是市场参与者;既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又参与生产经营和检验。部门利益导向严重,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和能力,重检验收费而轻检后服务,缺乏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吸纳资金能力,长期存在“分类不规范,管理不科学,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恶性竞争。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机制,不少机构存在着重复检测、结果不互认的现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现有市场监管体系难以及时有效应对发展变化和维护市场公平有序竞争。

(五)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

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跟跑阶段,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发展和建设质量强国的需要。在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方面,技术储备依然薄弱,高端检测仪器设备90%依靠进口,在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及前沿技术领域还存在大量能力空白,难以提供前沿及高端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三、我国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国际

话语权缺失的不利影响

(一)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优势,频繁出台标准严苛的检测认证壁垒。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继汇率之后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严重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其结果,一是增加出口难度。我国出口产品频繁遭遇“认证认可要求、技术标准要求”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优势技术、项目及产品长期面临着难以出口的困境,如我国高铁、核电长期受制于欧美国家的各类标准而无法投标;二是造成直接损失。质检总局2014年针对3146家出口企业开展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6.1%的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直接损失755.2亿美元,企业因此新增成本222.2亿美元,合计损失近千亿美元;三是增加企业成本。在国际贸易中,境外采购商往往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必须持有国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所出具的报告或证书,为应对不同的认证要求,中国企业增加了如检测、认证、技术升级等费用,降低了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

(二)间接影响我国民族品牌和国家形象

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制约着“中国质量”、“中国安全”、“中国品牌”的提升。中国制造长期以来少优品、缺精品甚至存在劣质品的现状和固有印象,损害了企业发展名誉、民族产业精神乃至国家整体形象,直接影响着国内外消费者的心理倾向,不利于民族品牌的发展。

(三)间接影响我国经济技术安全

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利用其技术、资金、网络等优势,强势进入我国一些重大项目、工程的相关业务领域,其检测认证范围已渗透到国内重要制造业基地和大企业,呈现出“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范围扩大”的特点。外资机构在为我国产品及服务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产品工艺流程及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有能力获取我国国防军工、政务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核心信息,从而掌握我国经济技术动态及敏感信息,危及国家信息安全。

四、提升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国际

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一)将提升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上升为国家战略

要高度重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的发展,将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纳入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形成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合格评定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局面,最终形成全国性的整体优势。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及人员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国际化战略研究,适时出台相关方案,加快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国际化进程。

(二)加大扶持培育民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品牌力度

加快扶持、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支持地域整合及鼓励市场重组,鼓励职能相同或相似的机构整合,把质检、农业、食药、建设,环保、工商部门的实验室整合重组,不再归属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打造“技术航母”。扶持民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通过采取信贷优惠、税收减免或费用补偿等措施予以财政税收支持,引导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全面采信民族机构认证结果,引导认证检测机构积极开拓新兴认证业务,引导和调控认证检测机构的区域分布、认证资质范围,推动实现合格评定资源优化分布。

(三)建立健全合格评定法律和技术法规体系

加快《合格评定法》立法进程,推动其尽快出台,指导和规范我国大量存在的合格评定活动,使相关活动有法可依。同时,构建完善的合格评定技术法规体系,明确其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定位和层次,以及适用产品的范围、内容及标准。建议参照国外成熟经验,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根据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及发展阶段,在清理规范原有法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优先在机电产品、农产品等重点领域内建立统一、系统的新技术法规。

(四)着力增强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做精做专”,持续完善检测机构的运营管理体系,逐步拓展和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检验检测、科研创新、标准研制和综合服务四种核心能力,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由提供单一检测认证服务向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型服务发展。为此,一要加大检验检测认证技术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技术储备水平;提高仪器裝备制造水平。二要强化技术法规、标准等领域科技人员的培养。培养大批熟悉世贸规则、精通外语、能够参与国际认证检测、标准等争端解决的专门人才。三要重视对国外技术法规、标准、政策等信息储备和数据情报收集力度,为国家对外贸易反制裁等提供决策和参考。四要推进检测技术研发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平台、金融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为检验检测认证企业提供包括创新、研发、孵化等在内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五)推动国际检验检测认证多边互认

充分利用我国进口产品3C认证等主动优势,逐步形成与国外认证相互制衡的态势,通过合理利用外交手段,尽快建立国际多边互认机制,推动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国际化发展。为此,一要充分抓住“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等战略机遇,对涉及国家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列入3C或建立其他认证等方式,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亚投行成员国家加强认证认可多边合作,促进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证书多边互认。二要进行合理反制。充分利用我国国内市场广阔的战略优势,对欧盟、美国等屡屡对我国出口提出质疑或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及地区进行迂回制约。三要强化规则意识。推动相关部门、协会及企业学习、了解WTO规则的各项条款及细则,合理运用规则。四要推动国外市场对我平等开放。在不断放开外资机构入华限制的同时,应要求国外政府同时承诺对我国合格评定机构的市场准入,推动国内合格评定机构的国际化进程。

(六)创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监管体系

一要改革完善行业监管服务体系。明确检验检测机构的归口管理部门和日常监管部门,严格市场准入及日常监管标准,明确统一机构准入及退出标准,统一执业规范,避免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二要进一步强化对外资机构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规制。明确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不得涉及国防、航天、航空、核工业等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重点行业领域,加强对外资机构的市场监管,确保其业务开展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三要加快行业治理体系建设,形成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出口企业多元共治的行业治理格局;四要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职能,加強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督促其建立起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强化自身内部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念,陈琼,胡华夏,姜康.区域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标准化,2018(S1).

[2] 余瀛波.“一带一路”认证认可标准差异障碍亟待打通[N].法制日报,2015-8-21.

[3] 王腊芳,李细梦,何江.“十三五”时期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5(5).

[4] 孙大伟.发挥认证认可作用促进国家开放发展[J].认证技术,2012(1).

[5] 徐建华.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十三五”时期质检工作和质量发展思路展望[N].中国质量报,2012-1-11.

[6] 崔博采,宋飞,王梅,牛承辉,张颖刚.机构整合背景下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方向研究[J].检验检疫学刊,2018(1).

[7] 汪巍.在国际评级市场竞争中扩大中方话语权的对策[J].和平与发展,2012(2).

Abstract: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s a symbol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a country, and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ntrol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Chinas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s very incompatible with Chinas status as a major international trading country, and 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trategic securit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Chinas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Such as, support and foster the brand of national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nstitu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nformity assessment law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system,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services in China, promote multilateral mutual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nnovative inspection and detection certification service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Global Market

(收稿日期:2019-04-09  责任编辑:沈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