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中学生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2019-07-08史韵
史韵
【摘 要】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所采用。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角度,结合所在学校机械专业本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要提高学生对于成型专业的认知度、认可度,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深入了解部分学生发生学籍预警的原因,开展谈心谈话,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新集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重视建立班团两委,推进班团两委工作正常化。
【关键词】 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学生工作;问题;对策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现状分析
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推动高校转型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积极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备受关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有益实践。该模式优化了高校招生培养方案,而且有效减少了高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克服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的弊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截止目前,“双一流”高校已大面积或有选择试点的方式实施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众多地方高校也逐步实施了这一模式。[1]
国内高校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不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类,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代表;第二种是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行分类,按照大文科、大理科进行招生培养,以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为代表;第三种是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某些一级学科进行交叉合并后统一招生、大类培养,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第四种是将某一级学科下的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统一培养的类型,绝大部分高校采用该种模式。[2]
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于2016年开始采用第四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将7个本科专业相同或者相近学科门类在专业合并后进行招生与培养。
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进行大类培养,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对各专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后,第四学期依据已取得的学业成绩,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分流。
二、陕西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的分流情况
2018年6月,2016级学生第四学期即将结束,学院按照《机电工程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办法》进行了专业分流。
分流原则:专业分流在各大类内部进行,遵循“积极进行引导、尊重学生选择、保证适度竞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分流方法:专业分流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即前3个学期平均学分绩点,同时结合CET成绩及其他在校综合表现进行排名,计算办法如下:
排名成绩=平均学分绩点×70%+CET成绩加分×20%+综合表现加分×10%
其中,平均学分绩点:以第四学期初由教务管理系统中导出的平均学分绩点为准;
CET成绩加分:以学生进校后所获得的CET最高成绩为准,CET6成绩≥425分者加2分;CET4≥425分者加1分;355≤CET4<425分者加0.5分;CET4<355分则不加分;
综合表现加分,在第3学期末由辅导员组织,并通过学生班会形式进行评选排序,每班前10名依序分别加1、0.9、0.8……0.1分。
学生按照排名成绩依序在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每位学生应对大类中的所有专业按意愿大小排序,学院根据学生选择结果,依据其最终排名情况在办学条件允许即专业办学容量范围内,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意愿。
2016級机械类学生共有377人,其中14人因降级、转专业等原因不用进行分流,实际参与专业分流人数363人。
第一志愿填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4人,占56.2%,第一志愿填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100人,占27.5%,第一志愿填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59人,占16.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第一志愿率远高于其余两志愿。大多数学生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作为第一选择,接下来依次是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考虑到专业师资、班额等因素,对于未能满足志愿的同学,将进行调剂。最终专业分流分班情况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5个班150人,机械电子工程4个班116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个班115人。
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学生重新组合新的班级,学生在大一期间培养起来的班级凝聚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顿时被拆散,原来建立起来的生活、学习习惯,尤其是原有宿舍、朋友圈都有可能被打破,这些都给新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新班委甚至辅导员可能短时间内难以获得信任,给班级的活动开展、班风建设等带来一定困难。[3]下面将以自己所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详细介绍遇到的新问题。
1、班级重整,新班级凝聚力较差
专业分流后,所有班级进行了重新划分,学生仍习惯与原宿舍、原班级同学一起学习生活,在新班级里同学们彼此不熟悉,学生融入新集体的热情不够,新班级的凝聚力较差。
2、学生干部分流,班团两委构建困难
先前培养的学生干部选择了其他专业,在新班级里,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较少,且学生担任班干部积极性较低年级明显下降,班团两委队伍建设困难。
3、学生分化,学生对于专业认知认可度低
成型专业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成绩较差或在专业分流中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同学,很多同学对于该专业认知认可度低,学习动力缺失。
4、学业困难
学籍预警学生占比高。开学初,成型专业113名学生中,学籍橙色预警20人,学籍黄色预警42人,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较大。
四、应对思路与具体措施
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工作思路是:加强对于党支部、班团两委的指导,抓学生党支部+班团两委“两支队伍建设”;加强与学院教学口的专业课教师及成长导师、家长沟通与配合;用好党员先锋、主题班会、团员大会、辅导员谈心谈话、走访宿舍“四种手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成信息闭环,协同处理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类问题。
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针对学生对本专业认知认同度较低的问题。应积极联系成型专业系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反馈问题,商量对策,推进教辅融合,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多场专业介绍宣讲会、专业前沿讲座报告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成型专业的认知度、认可度,逐步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逐渐有了目标和规划。
针对学生学业困难,学籍预警学生占比高的问题。要在学生“专业自信”稳步提升的基础上,以学籍处理为契机,在对20名学籍橙色预警学生进行学籍处理的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发生学籍预警的原因,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导致主要原因有:游戏成瘾、对所选专业没有兴趣、忙于社团等学生组织工作、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忙于兼职等,造成学籍预警往往是几个原因耦合造成。这些经验的积累,给后续对42名学籍黄色预警同学谈话提供了依据与突破口,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谈话,与此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要求家长重视督促学生学习。
经过补考,成型专业黄色预警人数由42人降低至19人。随后,开展“教辅融合、朋辈引领、家校沟通、党员帮扶”四位一体促学风活动。首先,定期与专业课老师、学生成长导师、系主任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学习、日常表现情况,携手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其次,指导班团两委邀请成型专业优秀毕业生、优秀学长郭佳明等榜样同学,与成型专业同学就日常学习、考研、就业等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发挥朋辈榜样的引领作用,引导成型专业同学端正学习态度;再次,家校沟通是一项长期要坚持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上大学前的表现、学习状态,给现在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与借鉴,另一方面,发挥家长对于学生的监督作用,对于工作的开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第四,开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对一结对学业帮扶活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思想引领、学习监督、答疑解惑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帮扶。
针对新班级凝聚力较差的问题。可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集中晚点名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新集体意识,使同学们从彼此了解、彼此熟悉,到逐步融入新的班級。与此同时,加强对班团两委的指导,要求班团两委通过走访宿舍、开展活动等形式,帮助建立新班级的凝聚力。
针对班团两委构建困难的问题。通过摸底了解、反复动员、之前辅导员老师推荐、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设岗定责等措施,顺利建立起各班的班团两委,严格每2周例会一次的例会制度,开展班干部谈心谈话,进行业务指导,使班团两委从学着干、到学会干、到爱干,班团两委工作逐步正常化。
经过不懈努力,在该专业建立了一支由7名党员、14名入党积极分子、27名班团两委组成的学生骨干队伍;形成了一种“辅导员+学生骨干队伍+教学工作人员+家长”的协同育人机制;也初步形成了一种“班级认同、专业认同、学习热情”的育人文化。
【参考文献】
[1] 牛庆芬,周国伟,李天铎.地方高等院校化学化工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探索——以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09)115-117.
[2] 肖桃李,曹辉,张万强.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分流的现状及对策——以长江大学土木类学生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144-145.
[3] 杨赫岩,齐春雷,王勇,孙鹏程,刘竹.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7(02)89-91.
【作者简介】
史 韵(1990—)男,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党团及班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