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博物馆 “隐”于民间的文化中枢
2019-07-08柳青黄
柳青黄
非国有博物馆将创办者的个人乐趣展示在了众人视野中,并获得了同爱好者的共鸣与追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或许也是创办者的初衷之一。
5月18日,是1977年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2019年5月18日,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随着岁月的变迁,博物馆的定义与作用不断发生着变化。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当今的博物馆正在变得更具交互性。它们成为文化中枢,是创意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观众可以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日益繁荣。截至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超过5000家,已经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非国有博物馆(亦称民办博物馆)占比近三成,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众多,已成为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变迁已有百年历史。实际上,中国人创建的第一座博物馆就是私人博物馆,那就是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于1905 年成立的、鼎鼎大名的南通博物苑。这类私人兴办的博物馆此后在中国经历了40余年的曲折发展,接着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逐步消失了踪迹。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大陆的博物馆几乎都归属国家所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很多非国有博物馆也相继出现。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国家“将博物馆事业纳入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和《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在各级政府备案的博物馆就达到了5136家。每年新增的博物馆都在180家左右,40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长14倍。
在这样的机遇面前,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势头也比较迅猛。特别是2010年世界博协大会在中国召开之后,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数量呈现较快增长,每年都有100家左右的非国有博物馆诞生。
从2013年開始,非国有博物馆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国有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的比例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现在全国的5000多家博物馆中,有1400多家是非国有博物馆,已经占到了博物馆总数的27%左右。非国有博物馆已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过去,博物馆给大家的感觉都是历史类的,就是展示一些历史文物;现在好多非国有博物馆收藏的东西,你以前可能认为它不是文物,不是藏品,但现在它们很多都被收藏起来,包括近当代的很多东西都被收藏起来。比如说有的收集古琴,有的专门收集钥匙扣、火柴盒等。任何一种具有时代记忆的东西,都可以保留。所以现在非国有博物馆的类型比较多样。另外由于它是非国有的,所以体制上相对更加多元。”
事实上,与过去博物馆给人以厚重、冷静、曲高和寡的形象不同,非国有博物馆大多则是更加轻松、多样的表现形式,甚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比如,上海筷子博物馆,展出的是80多岁高龄作家蓝翔的筷子藏品。他像个年轻人一样,为搜集各式各样的筷子,跑遍了亚洲很多地方。如果你和他聊起,他会给你讲收集这2000多双筷子过程中发生的有趣小故事。藏品中还包括一副唐代传下来的镀金银筷子。
位于京通快速路高碑店地区,有一片明清建筑群,门面恢弘大气,这就是中国紫檀博物馆,一家鉴赏中国传统古典家具的专题类民办博物馆,陈列展示了馆长珍藏的明清家具。
诸如此类的非国有博物馆不胜枚举,他们将收藏者的个人乐趣展示在了众人视野中,并获得了同爱好者的共鸣与追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或许也是创办者的初衷之一。
2017年1月,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被评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第一家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的非国有博物馆,至此,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序列里共有博物馆130家。这是继2013年5月成为全国首家获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的非国有博物馆之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代表非国有博物馆取得的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非国有博物馆在发挥藏品管理、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社会教育等方面作用的肯定。
未来可期
非国有博物馆被誉为“来自民间的文化盛宴”,是国有博物馆的良好补充。但同时,非国有博物馆管理不规范、功能不完善、基础工作薄弱、运行状况不佳、经费保障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非国有博物馆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不同于公办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通常是个人或企业自主出资运行。因此很多非国有博物馆往往因为运营成本压力过大,徘徊在关门的边缘。人们也更愿意将旅行目的地设为那些名声更响的大型博物馆。
“资金”是每一个经营非国有博物馆的人都必须正视的。藏宝贝,需要钱;博物馆建造,需要钱;博物馆请员工,需要钱;博物馆运转,同样也需要钱。虽然目前国家开始逐步支持对免费开放的非国有博物馆进行财政补贴,但是力度仍旧远远不够。
以广东大观博物馆为例。这家由企业家丁方忠收藏筹办、按照国家级博物馆标准建设的非国有博物馆,仅2018年一年,其运营成本就超过700万元,还不包括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文物征集,除政府补贴外大部分资金都靠自家的企业营利反哺。
事实上,除了运营经费等硬件条件欠缺之外,规范管理等软件条件也是短板。针对这一系列问题,2017年,国家文物局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2017年也成为非国有博物馆支持政策取得突破的一年,《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出台,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工作部署,政策给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针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2019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建议,对于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和管理应该纳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磁州窑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际衡呼吁,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博物馆,都应给予同样的扶持,即执行同样政策、实行同等待遇、给予平等发展机会;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与博物馆条例有关的配套性文件,非国有博物馆多属公益性特质,应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享受国家文化、税务、土地、金融等政策带来的优惠。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国家)要对非国有博物馆采取更多的帮扶政策,特别是国有博物馆要和非国有博物馆结对子,在研究、展示手段上,给非国有博物馆提供更多的支持。我们也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并指导各地,推动政策在全国各地的落实。我们希望各地能够从多角度重视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有些地方可能会在建馆土地的出让方面有所规定;有的可能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一些支持;还有的可能在水电制度方面给予支持,例如不按照工业用电来收取电费。”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我国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办馆主体呈多元化,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日渐增多,初步形成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推动博物馆数量的提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在优化博物馆体系、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加强博物馆藏品保护和科学研究以及创新博物馆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这同时也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