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2019-07-08潘巍巍
潘巍巍
【摘要】2015年起,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开展了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童话主题课程功能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戏剧表达、表演、创造带来的乐趣与过程中幼儿的成长,并初步積累了一些戏剧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在酝酿又一轮研究的时候,我们与具身认知理论,这一新兴的理论相遇了。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观,它将身体及身体周边的环境纳入认知范畴,其研究正在成为一种思潮、趋势和新的取向。因此,进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野的幼儿园戏剧活动策略的研究,是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必要的尝试。
【关键词】具身认知;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幼儿园戏剧活动;策略研究
西方著名哲学家认为:“戏剧是人的本质需要”,戏剧活动是人类回归本性的活动。张金梅教授认为:幼儿园阶段的戏剧活动,是儿童把握外部世界、认识自我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儿园的戏剧活动不等同于舞台表演,它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以及一生发展最为重要的自信心。幼儿园戏剧活动具有愉快教学、寓教于乐的特点,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促进学生身体主体性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何为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有关认知理论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传统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存在于思维之中,与身体无关。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发生与人的身体以及身体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人类自始至终都生活在世界之中,与世界混为一体,认知的发生是通过人的身体与世界接触,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皮亚杰认为,身体和环境是认知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身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围世界融为一体的。“具身是认知的”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认知,身体直接影响认知的特性。荷兰心理学家Jastmann,Lakens&Schubert等人的实验证明,身体负重直接影响人类对事物重要性的评价,也影响人类思维上的努力程度。人类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特殊身体机制决定了身体和情感体验的特殊形式。第二,心智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体化的,心智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环境的。
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看,身体是身心合一的身体,认知是身体的认知,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实际上离不开自身的身体经验。与传统幼儿活动相比,戏剧活动能够让幼儿获得更真实的亲身体验,更能让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学习。具身性活动注重幼儿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通过这样的课程教学形态,既促进了幼儿主体的身体表达,又促进不同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幼儿由此获得具身性体验。
本园戏剧活动的实施策略,亟待具身认知理论视野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本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需要
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可以发现,幼儿的学习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为主,具有强烈的身体参与性、体验性、易受情绪情境影响等特征,这种学习特性其实质就是具身认知理论的具体表征。以具身认知理论为依托的幼儿园戏剧课程建构的实施,将把握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不仅关注幼儿在戏剧活动课程的表达、创作、表演,也会考虑到幼儿在戏剧活动中认知、身体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凸显幼儿的亲身感知、体验,增强戏剧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性、游戏性。
二、基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发展的需要
2015年起,我园开展了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童话主题课程功能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戏剧表达、表演、创造带来的乐趣与过程中幼儿的成长,并初步积累了一些戏剧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在酝酿又一轮研究的时候,我们与具身认知理论这一新兴的理论相遇了。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观,它将身体及身体周边的环境纳入认知范畴,其研究正在成为一种思潮、趋势和新的取向。因此,进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野的幼儿园戏剧活动策略的研究,是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必要的尝试。
基于以上需要,进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园戏剧活动策略的研究,笔者拟从以下两大方面展开。
一、以身体之——幼儿园戏剧活动能够促成幼儿的亲身体验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他主张学校安排适合幼儿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环境,提倡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在活动中体验,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与身体的解放。杜威还主张在活动中积累生活的经验和理解社会生活的意义。例如,幼儿园里的孩子会自发地玩“扮家家”游戏,幼儿通过此类游戏来认识世界和理解生活。体验是最彻底的学习和认知方式,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正如: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最好亲口尝一尝。
本园以儿童戏剧活动为特色,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老师们会弹性地带领孩子们开展各种戏剧主题。笔者以本园戏剧主题《我想去看海》为例:
幼儿园的“图书漂流箱”里漂来了一套《不一样的卡梅拉》,这是法国约里波瓦的系列图书,故事充满童真、童趣,情节富有戏剧性,画面鲜艳活泼,大班的孩子非常喜欢。他们经常三五成群讨论着里面滑稽的场景。作为老师,我们及时、敏锐地捕捉活动中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年级组在教研会议上及时进行课程审议。为了培养和鼓励大班幼儿敢于幻想、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们从中挑选出孩子们最喜欢的一本《我想去看海》,遵循课程游戏化的指导精神,结合我园的戏剧特色,我们在大班年级组开启了戏剧主题之旅。
1.团讨商量,选定场景
幼儿经过团讨,商定出了他们最喜欢的几个场景,如:鸡舍的一天、哥伦布的船、巧遇皮迪克、卡梅拉归来。根据这四个场景,孩子们自主分成四个小组。当然,也有的班级最终讨论出五个场景,甚至六个场景。
2.竞聘导演,剧组分工
孩子们选定的场景,每个场景都是以一个剧组的形式进行前期工作,从而形成了相应的几个剧组。大家都知道,導演是一个剧组的领头人,为了当上这个领头人,孩子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开始竞聘。
光有导演还不行,孩子们再次进行团讨:他们认为要有专门编故事和剧本的人—— “编剧”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要有做服装和道具的人——从而有了“服装设计师”和“道具设计师”;他们认为上台表演的演员都应该美美的——所以有了“化妆师”;甚至有小朋友发现上下道具也很重要——就这样有了“剧务”;还有小朋友说,如果有人当“旁白”,这样大家在表演的时候对故事的情节就更清楚一点。有了这些职责的分工,孩子们开始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开始制作工作牌。
3.小小画笔,创编剧本
这是孩子们根据绘本里的人物和基本的情节,自己设计的剧本,他们设计的剧本比绘本更丰富更生动。
4. 团讨商量,服饰道具
各种版本的剧本出炉后,每个剧组开始讨论他们需要的服装和道具,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了相关的记录。
5.大刀阔斧,开始制作
对照记录表,我们的服装设计师和道具设计师开始制作。很多爸爸妈妈也积极加入孩子们的团队。
6.表演剧目,自娱自乐
孩子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道具,说着自己创编的台词动作,乐在其中。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我们的剧组成员不仅仅是演员,所有和戏剧相关的工作,孩子们都要做。幼儿园的戏剧活动并不要求幼儿在舞台上有“尽善尽美”的表演,而是要借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活动中尽可能地表达与表现自己。它的台词、剧情都具有极大的生成性,对演出的效果也并没有“完美”的预期。孩子们从戏剧主题的开始,就开始了“身临其境”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体验。
二、以心验之——幼儿园戏剧活动更能调动幼儿全身心参与
亲身体验是幼儿园戏剧活动一个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主体性的活动更能直接地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系统的直接参与。生物进化的证据表明:人在世界中的活动和存在需要完整的身体,需要身体系统性地、准确地发挥功能,其中最基础的功能在于视、听、嗅、触、味觉等感觉系统保持敏锐。
笔者再以本园戏剧主题《我想去看海》为例。
孩子们在导演的带领下,组员自主选角,随后表演就要开始啦。我们没有固定的剧本和台词,我们只有编剧自己设计的剧本,如何把这些天马行空的剧本表演出来呢?老师作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我们带着孩子进行相关的戏剧游戏,从声、台、形、表等方面对孩子进行专业的支撑。比如:声音练习——戏剧游戏《收音机》、台词练习——戏剧游戏《哥伦布船长》、反应练习——戏剧游戏《决斗》等等。一系列的戏剧游戏,帮助孩子们从羞怯到大胆表露,从孤立到团结合作,从生活中的人转化为艺术的人,从演员自我转化为角色,游戏成为帮助孩子跨越的桥梁,激发孩子的天性,练习的过程同样充满愉悦,调动幼儿全身心参与。
在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幼儿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幼儿在戏剧活动中,需要相互之间充分地商量、沟通,听取各自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妥协、让步以达成关于剧情和演出活动的共识。孩子们在戏剧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15.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32,70,84.
[4]周斌.关于推动教育戏剧发展的若干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5]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