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支架的建构

2019-07-08周信东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期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借助支架,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构建阅读策略,发展学科素养。阅读教学中的支架丰富多样,常用的有整体感知阶段的主问题支架、精读感悟阶段的比照范例支架、拓展延伸阶段的外引向导支架,以及促进学习过程思维可视化的图表工具支架等。

关键词 主问题支架 比照范例支架 外引向导支架 图表工具支架

建构主义学者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法,其核心是为学生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一步一步攀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支架,可以促进学生高效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构建阅读策略,发展学科素养。教学中可用的支架形式丰富,本文仅从表现形式角度,例谈四种常用支架,即主问题支架、比照范例支架、外引向导支架和图表工具支架。

一、概括提炼,设计主问题支架

为改变支离破碎满堂问的现状,使课堂学习聚焦文本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概括提炼文本内容,设计统摄全篇的主问题支架,统摄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逐层深入走进文本内核,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主问题支架要依据文体特点,从具体学情出发,直接指向文本的核心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要求[1],明晰了“场景、人物、细节”是叙事类文本的核心教学内容。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为例,其核心教学内容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生通读全文,通过前置性导学题就可以基本把握课文,而“课文不到1千字,作者是如何将王冕这一形象表现得让人记忆深刻的呢?”这一指向文本表达的问题,将人物、情节、环境糅合在一起,也是这个文本作为教材选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所在。在把握学情,初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学伊始出示这个主问题支架,把学生带回文本,潜心研读文本语言形式的奥秘,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探究文本表达形式两者有机融合,学生就有可能对文章如何安排材料详略,如何抓住细节刻划典型事件,如何合理利用略写,如何巧妙运用环境描写等“怎么写”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母语学习本质。同时,也会对少年王冕孝顺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理解得更加深刻。

在指向核心教学价值主问题支架引导下的阅读教学,既可以达成当下“这一篇”的核心教学目标,也为“这一类”文本主问题支架学习方式提供了借鉴。

二、改写对比,构建比照范例支架

有了主问题支架引领,课堂学习目标更明晰、内容更聚焦。具体学习过程中,细读文本、咀嚼语言环节往往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言语生长的主要凭借。为突出教学重点,凸显文本的精妙,这一板块可以从语言文字内部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改写,呈现与原文有别的“负向文本”,构建比照范例支架。通过对原文和“负向文本”的比较赏读,深入品鉴,发现原文独特的表达效果,有效突破难点,使课堂妙趣横生。

如一位教师执教《赶海》一课,从文章字词运用,到段篇布局,再到典型事例选择,均巧妙运用了比照范例支架。以学习叹词“嘿、哎、咦、哦”为例,这位教师先把原文中叹词去掉,引导学生对比品味,细读“我”在海水里摸到一只小海星的事例,凸显原文“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到了”这一句,因为用了叹词“嘿”,使得摸海星这个事例更加生动有趣,更吸引读者,同时也更能突出活泼可爱的“我”喜爱赶海的强烈情感。在品读比较、感性认识叹词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又出示了一个“负向文本”,引导学生反向改写,在语言文字实践中习得语言。教师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地上是什么东西?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钱包。捡起来一翻,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谁丢的呢?他一定很着急吧。”这一段平淡的描写,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在已习得叹词运用这一策略性知识的暗示下,学生跃跃欲试,添加了“咦、嘿、哇、哎呀”几个叹词,顿使原文生动起来,赋予了强烈的画面感。这样的正向迁移,是积极的语用实践,叹词的妙用就有了成为学生策略性知识的可能。

借助比照范例支架进行阅读,由品鉴习悟,到实践运用,来回行走于语言文字之间,深入文字的内核,品味文字的奥秘,是思维与语言相互交融的深度学习,学生的言语习得就可以落到实处。

三 、互文对读,延展外引向导支架

比照范例支架向内指向语言文字,外引向导支架则是向外延展,是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外引补充同类文本或整本书资源,进行“互文对读”。如果说比照范例支架主要着眼于文本内部,借助“负向文本”衬托文本的精妙,那么外引向导支架则放眼文本外部,通过引入与课文互文的同类文本或整本书,对读应证,拓宽视野,并深化对原文的理解。运用外引向导支架,增加了阅读的广度和厚度,课堂会更加厚重饱满,更富思维含量,有效提升思维品质。

外引向导支架可以从文本特点切入,形式多样。一是外引类似主题的多个文本或整本书,比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可选其中的“母爱”主题,引入《总有一粒种子适合这片土地》《“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感受不同年代、不同民族共同的母爱;还可引入同主题不同体裁文本,如安徒生童话《母亲的故事》、闻一多诗歌《七子之歌》、屠格列夫散文《麻雀》等,进行不同文體间的对比阅读,既能拓展母爱的外延,还能领略同一主题不同文体的表达样式和表达效果;或者引入整本书《窗边的小豆豆》,从妈妈“大家一样都是小孩子”这样朴实的话语中体验人性化的母爱。像这样围绕主题外引拓展,可以从不同侧面丰富对主题的认识,对表现同一主题的多种表达形式也能有所感悟。二是外引作家的其他作品,比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可以推荐阅读老舍的其他游记《济南的冬天》《林海》,乃至《猫城记》《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感悟一位作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三是外引有关作品主人公的其他文本,比如学习课文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诺贝尔》,顺势外引《诺贝尔的故事》中的《爆炸事件》《发明家》等,引发学生全面了解诺贝尔的热情,唤醒他们对科学的追求。四是外引节选文本的整本书原著,比如学了神话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开天辟地》,拓展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全集》《希腊神话》等,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富的夸张等特点。

四、思维可视,引入图表工具支架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知觉经验以形象化为主,理解与思维正由具象逐渐向抽象过渡,此阶段适合他们的信息表征是图片图表等可视化工具。教学中,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可视化图表作为学习支架,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视化,可以促进学生积极领悟阅读程序和阅读策略,建构阅读图式。当前,教师熟悉并常用的可视化图表工具主要有思维导图、表格等。笔者教学中还根据文本特点,尝试使用情节曲线图、鱼骨图、人物关系图等,收效显著[2]。

比如情节曲线图,它的优点是可以直观呈现叙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适用于情节跌宕起伏的叙事类文本。它通过线条高低起伏的转折表示情节的跌宕及人物心理的变化,突出矛盾冲突,凸显人物形象,揭示故事主题。如课文《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典故事,就可绘出如下图所示情节曲线图(图1)。对照图表,什么时候故事情节紧张,读者的心被悬置,矛盾到达高潮;什么时候又趋于平缓,心情得以松弛,一目了然。学生在起伏的线条中感受故事的“起落”,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发展线索,同时故事内部一波三折的结构运思也得以直观呈现。

这样直观的可视化图表呈现出了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中的隐性知识的体悟和理解。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内化图表支架所蕴含的阅读和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这既是阅读策略的建构,也是写作方法的渗透。

综上不难看出,主问题支架多用于整體感知环节,有助于明晰阅读线索,聚焦文本核心;比照范例支架多用于精读感悟环节,有助于咀嚼语言文字的细微精妙;外引向导支架多用于拓展延伸环节,有助于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图表工具支架则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入可视化学习工具,有助于使思维得以直观呈现。借鉴支架教学理论引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目标更聚焦、内容更合理、思维更集中、策略更易行,更有利于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进行深度学习,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信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知识可视化的方式[J].教学与管理,2017(07).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