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
2019-07-08徐晔
摘 要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运用,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带来了根本性和颠覆性的改变。教育生态学理论提出,英语教学环境是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等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信息化技术推动英语课堂整合过程中,存在生态模式失衡现象;从教育生态学理论角度分析失衡原因,提出如何引导各要素同步协调,使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常态化和深层化发展,达成英语教学和谐统一的生态模式。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英语教学 生态模式
教育信息化在全国的广泛推广,促进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完善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透过跨学科研究视角,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对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生态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度探究后,发现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存在教学要素构成比例失调、交互关系失谐、内部营养结构失衡等问题。教育生态学将英语教学视为一个微观教育生态系统,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教学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因此,在信息化环境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带来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如何通过教育生态学的新视角,调节教学要素间的交互作用,达到优化英语教学生态结构、协调关系等目的,实现信息化环境中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动态和谐、协调发展”,是值得英语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首先,信息化环境扩大了英语教学的课堂容量。大量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建设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创设高仿真英语学习情境,突破了时空限制,将学习环境变为传统教室、网络教室、空中教室“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使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其次,信息化环境丰富了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传统教材、多媒体课件、光盘、网络学习资料库等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已成英语教学主流;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课堂视频、课件等都可以在线分享,教学资源更加开放,传播更加快捷。最后,信息化环境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单向、封闭、孤立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交互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加深了英语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和教学环境的互动,增强了信息流转的动力,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虽然信息化环境对教学发展有着革命性的影响,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极大动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不能忽视英语教学要素间存在的失衡问题,致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接受并探索新的课堂身份。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参与者。其次,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鱼龙混杂,教师需要整合使它们互相辉映,成为知识连续的有机整体,使教学资源立体化,形成推動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合力;学生要能主动搜集资源、探究并内化为知识掌握。最后,要避免师生信息素养不高、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脱节。目前部分教师存在的误区在于,重视教而轻视学生的学,重视统一化培养而轻视个性化培养,师生线上交互不足;学生学习观念滞后,缺乏自主学习动力。要打造多维互动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生态的生产力及信息化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多重机遇和挑战,需要理论介入对其分析和思考。
二、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失衡现象分析
近年来,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英语教学问题渐渐成为趋势,生态学发展为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视角。教育生态学横跨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在借鉴两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生态环境中各种要素与教育的相互关系着手分析,以实现生态要素之间的和谐、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效的一致、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生态高度契合。随着基于信息化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不能忽视其生态模式失衡和失谐问题。
1.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教学要素构成比例失调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大量运用,使其迅速演变为教学环境要素的主导要素,产生的作用力牵引着其他教学生态主体和教学环境要素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变。然而,其他生态要素并未与信息技术的改革保持同步和协调,没有形成同向合力,表现在于很多教师没有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堂角色、提高信息素养,学生未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对新环境适应性不强,导致英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学方法转变缓慢、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信息化水平提升不快等。同时伴随系统的结构优化功能和自行修复功能的减弱,这些状况的叠加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没有形成英语教学实践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同向合力,出现两者之间的落差。
2.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要素之间交互关系失调
在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态要素纵横交错,呈网状交互。在信息化环境下,其生态系统的失调现象除了表现在信息技术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因子间的失调外,还主要体现在生态主体之间,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生态群体间的失谐。师生之间存在理念不同、目标差异、交互不足、交流不畅、比例失调、地位落差等情况。比如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普遍存在认知与情感的失调,教师强调改革、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自主学习能力,却往往忽视网络教学与学生间的互动反馈,学生不能理解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缺乏参与课堂讨论等自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仍习惯于传统的安静听课模式,这种权威和服从的师生关系很难转变为平衡、和谐的师生关系。
3.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要素内部营养结构失衡
从生态教育学视角来看,英语教学系统中的要素多元交互,师生都身兼三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信息化环境中,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内部营养结构失衡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师生的生态角色异位,体现在教师作为消费者、分解者的生态角色没有得到加强,即忽视了教师自身成长;学生作为知识生产者的生态角色未得到加强,即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建构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没得到提升。英语教学生态主体只有努力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表现为输入与输出方式以及内容的失调,包括部分教师不考虑上课内容的需要,滥用多媒体技术,忽视语言实践活动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粗略设计为考试内容,语言输出性技能培养欠缺,对知识输入的关注远大于情感输入等,这些极大影响着师生关系、学习动机、课堂气氛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建构英语教学生态平衡模式的建议
生态学认为,只有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平衡,物种之间才能彼此适应、相互制约。当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处于平衡状态,同样具有类似的特征,即英语教学生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且能充分发挥效能;学生保持多样性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得到专业发展,反作用于教学,形成师生共生的良性循环。然而,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生态模式还未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结构有待优化,未能发挥系统功能,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释放,各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待协调,信息化英语教学的常态化和深层化发展尚未达到。所以,如何建构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平衡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调整师生课堂角色,更新英语教学理念
信息化环境打破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承担了多重身份,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资源的整合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习策略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积极情感的激发者、课堂关系的协调者、学习过程的监管者、学习任务的合作者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者等角色。教师须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和具体的课堂情况,不断调整和转换自身角色。学生作为最核心、最活跃的生态要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应更多鼓励他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内在潜能,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才能带动教学、学习方式的革命,使各生态要素达到相对平衡、和谐的状态。
2.设置分层课程体系,构建分类培养模式
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分层课程体系的支撑。信息化环境下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设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课程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推动实施分类培养模式,根据学习水平、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将学生分类,设置不同班级、层次、类别的教学,对课程、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等生态因素进行差异化配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找准各自的生态位。处于同一层级的学生具有相似的英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属于处在同一生态位的个体,生态位基本一致,面临相近的问题,有利于适度竞争、互学互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创设多维互动环境,提供立体教学资源
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生态中,各生态要素相互作用,包括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环境、教师与环境等多维交互模式。教育生态学认为,交互关系的复杂性和课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教学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因而须创设多维互动的教学环境,由内部、外部的交互环境着手齐力打造,提供支持课堂交互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关注课前的环境(教室环境、师生背景、教学材料等)、课中的环境(师生关系、师生情感态度、生生关系等)、课后的环境(课堂制度、班风学风等)建设。信息技术极大增加了知识存储、转换、传播的方法和途径,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立体化教学资源,整合教材、光盘、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四位一体”资源库,充分发挥了不同媒介的优势,优化了教学环境,促进系统各要素同步发展,使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4.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否能达到理想目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要从思想意识引导,利用专家讲座、信息化教学论坛、教学展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座谈等方式,宣扬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的巨大优势,并适时举办相关大赛提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另一方面从技术培训着手,组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培训班,提高教师运用互联网获取和分析所需信息的能力,规范师生的信息化行为;结合相应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增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只有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形成良性交互,实现满意的信息化教学效果。
5.分析课堂具体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环境翻天覆地的改变,英语教师应分析具体情境,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分析,英语教学是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与外界环境不断交互的过程。教师应依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教室的教学条件、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室的学习氛围等因素,及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如传统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或者研究性学习等模式。一方面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选择微技巧,包括上课的眼神、手势、板书等;另一方面是在不同教学理念驱动下选择教学法,这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发展趋势,推动他们构建个性化知识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6.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科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手段,对教学的诊断、激励、反思与反拨起着关键作用。信息化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评价体系获取反馈信息的收集方式,为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学生改进学习行为提供了反馈和建议。要建立多元多向评价体系。首先,所涉及的评价主体应具有多元性,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估、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评价方式、内容、目的和标准也应具有多维性。其次,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评价是灵活开放、立体式的评价体系,应坚持多元主体间相互沟通、平等对话为评价的质量保障,选取适切的評价形式和评价内容,彰显多元评价体系的生态功能。
在英语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英语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实现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信息技术介入英语教学,生态失衡现象随即产生。要构建平衡的生态模式,教师不仅要调整角色、更新理念,还要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互动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带动学生一起改革,从而整合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学良性发展的生态模式,建立生态、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
[2] 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3] 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吴鼎福,褚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舒.试析课堂生态的结构与功能[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作者:徐晔(1989-),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