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形象中的呈现

2019-07-08陆韵彭小琴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科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陆韵 彭小琴

摘   要 核心素養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基因,教科书儿童形象体现国家对未来新人的期许。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核心素养在教科书儿童形象中的呈现具有如下特点:偏向“社会人”的养成、体现差别化要求与期待、适应儿童生活的丰富性、具有学习实践的引导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与使用建议:关注“个人”的养成、避免性别意识干扰、丰富学生文本体验、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科书  儿童形象

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基因,是培育能自我实现与促进社会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之基础[1]。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离不开学科教学的支撑,作为课程载体的教科书,其内容选编体现着国家对未来新人的期许。核心素养在教科书儿童形象中如何呈现?本研究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通过文本分析探讨核心素养在教科书儿童形象中呈现的类型与方式,试图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和使用提供建议。

一、核心素养在教科书儿童形象中的呈现类型分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2]。人教版12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讲读课文中,共有179个可识别的儿童形象(含主角和配角),将每一个儿童形象按照核心素养的6大类型和18个要点加以归类编码分析。

1.总体分布

179个儿童形象中,呈现核心素养的有133个(含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占教科书儿童形象总数的74.3%。比较儿童形象呈现的六大素养比率(见图1),数量最多的是体现责任担当的儿童形象,占儿童形象总数的36.31%,其余类型依次为科学精神(8.94%)、人文底蕴(8.38%)、实践创新(7.26%)、学会学习(6.7%)、健康生活(6.7%)。

从核心素养的18个要点分布来看(见表1),比率最大的责任担当素养中,体现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儿童形象比率分别为24.58%、10.61%和1.12%。社会责任是教科书儿童形象呈现最多的核心素养要点,具有多方面表现:一是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这类形象如平平(《平平搭积木》);二是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如查理(《好汉查理》);三是自尊自律、诚信友善,如小男孩(《灰雀》);四是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如阿曼达(《地震中的父与子》);五是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如“红领巾”(《红领巾真好》)等。

2.年段分布

在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教科书中,儿童形象呈现的核心素养具有年段差异(见表2)。低年级教科书体现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和人文底蕴的儿童形象较多;中年级呈现较多的是具有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和人文底蕴的儿童形象;高年级体现责任担当、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儿童形象较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趋势来看,体现责任担当的儿童形象比例逐渐降低,体现学会学习的儿童形象比例逐渐增加。

3.性别分布

从儿童形象核心素养类型的性别分布来看(见表3),男童形象中,体现责任担当的占40.68%,具有科学精神的占11.86%,体现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实践创新的比率较为相似;女童形象中,占比靠前的依次是体现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和健康生活的形象。体现责任担当和科学精神的男童占比大于女童,而体现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的女童占比大于男童。

二、核心素养在教科书儿童形象中的呈现方式分析

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人格品性[3]。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形象中的呈现,不仅借助形象塑造与语言表达传递某类素养的外在表现,还对其进行意义建构和价值渲染,起到唤醒、说服和形塑学习者的作用。

1.正面塑造与反面塑造

体现核心素养的133个儿童形象中,正面塑造的有120个,占90.23%(见表4)。核心素养在教科书儿童形象中的呈现以正面塑造为主,这类形象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型。反面塑造的儿童形象有13个,呈现不被提倡的言行,从反面说明怎样才是对的,促进学习者总结反思、引以为戒。如《一分钟》里的元元,因为多睡一分钟而引起上学迟到的尴尬和后悔,说明管理时间、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2.显性呈现与隐性呈现

教科书儿童形象塑造依赖于丰富的文本语言,核心素养的呈现以显性方式为主,即通过人物行为、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直观展现。显性儿童形象所占比率近97%(见表5),其中行动描写为主的形象占54.89%,如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实践创新;语言描写为主的形象占27.82%,如少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情感充沛的语言呈现了人物的责任担当;心理描写为主的形象占14.29%,如《窃读记》中的“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内心活动描写表现了儿童形象乐学好学的一面。

少数儿童形象的核心素养以隐形方式呈现,即课文描述中并未直接体现儿童形象的能力或品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我”的言行与心理描写衬托了叶圣陶先生的文品与人品,但通篇阅读后才可感受到“我”的樂学好学。除了具体形象刻画,课文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中也隐含着儿童形象的某类素养,需要学生在全文理解中体会。

3.情境创设与意义建构

情境构成教科书儿童人物生存与活动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回到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的具体情境中去探究与实践[4],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想法与行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在社会情境中呈现核心素养的儿童形象占39.85%(见表6),这类儿童作为社会一员参与家庭、学校之外的生活,如《夜莺》中的小男孩在敌人入侵的危险形势下凭借聪明智慧保卫国家;学校情境、自然情境、家庭情境中的形象占比依次为20.3%、17.29%、15.04%,这类形象如《掌声》中身有残疾的英子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变得自立自强;依托个人情境体现核心素养的形象相对较少(7.52%),体现在与个人志趣、习惯有关的情境中,如《和时间赛跑》中的“我”在时光飞逝中形成珍惜时间的自我管理意识。

教科书具有教诲性和导向性,以意义建构的方式强调某种素养对儿童本身或周围世界的价值,从而起到说服和形塑学习者的作用。通过133个儿童形象所在文本的分析发现(见表7):占比最高的是言语评价(38.35%),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售货员阿姨说“多懂事的孩子呀!这样吧,我买辆小汽车,送给他作节日礼物”;其次是事实描述(28.57%),通过陈述事件发展的客观结果来证明某种素养带来的实际效果,如《称象》中“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再次是想象虚构(占21.05%),通过营造幻想中的情境来说明某种素养引起的美好结果,如《七颗钻石》中的小姑娘把水罐递给路人,“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三、结论与建议

1.核心素养在教科书儿童形象中的呈现特征

(1)偏向“社会人”的养成

当今社会公共生活的发展对个人品质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素养发展的资源与情境。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公共生活领域中“社会人”养成的价值倾向,理性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组织、个人与国家的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伦理地处理公共事务、道德地治理自己的生活[5]。儿童的孝亲敬长、互助互爱、诚实守信是维系人群依赖关系的必备准则,规则意识、劳动能力、创新思维是共建美好公共生活的重要素养。教科书中克己奉献、尽职尽责,兼具家国抱负和普世关怀的儿童人物,作为理想公民形象为学生充分参与社会生活,认同社会角色提供了能力与品质的借鉴和引导。

(2)体现差别化要求与期待

教科书呈现的核心素养代表国家对新时期儿童的要求与期待,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这种期待存在差别化:男童更多地被期望具有责任担当与科学精神,女童则更多地被期望具有学习能力与人文底蕴;随着年级增加,儿童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提升。教科书是根据一定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体现统治阶层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文本表达[6],然而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实际传递的价值又不完全受合法化意识形态的控制,出现教科书编撰者未曾预料到的客观上的“凸现”或“渲染”着某种观念的问题[7]。因此,在倡导性别平等的当今社会,教科书内容受人们性别观念中惯习的影响,呈现出男女儿童在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不同期待。同样地,在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指引下,教科书也呈现出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差别化要求。

(3)适应儿童生活的丰富性

教科书中有多种身份的儿童形象,如社会中的公民、家庭中的子女、校园里的学生、大自然中的一员、独立的个体等,几乎涉及儿童在生活中承担的所有角色。语文教育的实质价值不外于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意义世界的理解和表达[8],教科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离不开意义的理解,这是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贴近生活的教科书儿童事迹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他们理解儿童人物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品质,利于核心素养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迁移。

(4)具有学习实践的引导性

教科书儿童形象呈现了适应不同情境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品质,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素养,如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能够满足重要的要求,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9]。教科书中围绕儿童形象展开的言语评价、事实描述和想象虚构,直观简明地凸显了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动机和兴趣。同时,素养是一整套可被观察、习得和测量的行为,是完成某一情境工作任务所必需的行为模式[10],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在丰富生活情境中体现核心素养,以行动和语言为主要呈现方式,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为学生能动地掌握与运用核心素养提供了操作性指引。

2.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及使用建议

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主要通過学科的具体化——课程教材与教学来实现,教科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1]。为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形象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迪意义,笔者对教科书编写与使用提出如下建议。

(1)关注“个人”的养成

核心素养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既体现在儿童的社会化中,也蕴含在儿童的个性化中。个人既是社会人,又是他自己,前者体现社会性的共同一面,后者体现个体独特的一面[12]。教科书较多呈现了儿童形象“社会人”素养,与此相应的“个人”素养也不容忽视。教科书中的“个人”意味着儿童诸多社会角色的暂时隐退,回归到最初的天真、自由状态,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成为卢梭“自然教育说”中“完全为自己生活的人”。因此,教科书在选文时可增加作为“个人”的儿童形象,呈现儿童个性化的认识、思想和行为方式。

(2)避免性别意识干扰

性别公平是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性诉求,在核心素养的养成上,男女儿童应被赋予相同的期待。教科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儿童刚步入学校学习阶段最初接触到的正式教材,最能体现整个社会的性别取向和性别主流价值观念[13]。小学生的性别意识尚在形成中,他们会模仿教科书中与自己性别一致的儿童人物的行为品质。教科书编写者须有意识地避免性别偏见的干扰,选编儿童形象,设定人物性格、能力和品质时注意性别均衡。

(3)丰富学生文本体验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外在赋予的,须凭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情境体验、情感激发等多种方式。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由儿童形象呈现的核心素养大都体现在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中,学生可通过文本阅读加以感知和理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4]。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儿童形象的能力与品质,充分发挥教科书文本的作用,以丰富的阅读体验代替单纯的说教。

(4)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是特定情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一般化的样本引起学生的学习与模仿。然而,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是特殊的、丰富的、不可预知的。核心素养具有跨领域性和复杂性特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反思与创新,以及应对变化情境的探究与实践。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须突破内容限制、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展开积极对话,创造性地理解核心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将其与多样化的情境相联系,从而实现最大化迁移。

参考文献

[1] 蔡清田.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3]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4]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

[5]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7] 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评论,2000(05).

[8] 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9] 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R].2005.4.转引自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05).

[10]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06(11).

[11] 石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J].课程·教材·教法,2016(09).

[12] 冯建军.当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 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陆韵(1986-),女,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彭小琴(1986-),女,四川泸州人,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教科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