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单元要素的“递进式学习”路径
2019-07-08倪思春
倪思春
小学语文要学习一些理解、句式、文法、修辞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教学一般不单独进行系统的讲解训练,而是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每一项新知识点的学习,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认识—理解—运用。这一学习过程不是在一次教学中就能达到目标,也不是在一节课中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多个轮次的递进式教学。这样做实际上是留给学生一些消化、沉淀的时间,有一个由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部编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明确呈现了单元语文要素,教师需要把单元要素融入本单元的文本教学当中去,通过文本的递进学习,达到掌握某一语文要素的目标。下面就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要素的落实为例进行整体教学规划。
一、规划单元语文要素“递进式学习”落脚点
本单元有4篇课文,第一篇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后3篇是现代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海滨小城》课后有这样的习题:“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这是教材编写者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中心句”的学习。前一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就有相关段落采用了围绕中心句的总分构段方式,本单元的习作“这儿真美”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也是围绕中心句用总分的方式进行描写训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忠良认为心智技能形成有三个阶段:“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1]原型定向阶段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原型操作是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原型内化是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一项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在不同课文中进行定向、操作、内化三阶段的递进学习训练,才能由知识逐步形成能力。语文要素的学习仅仅通过一课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要依靠一轮的渐次学习,才能逐步形成能力。教师教学时要总体规划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通过三次指向不同目标的系统学习,在不同课文中进行定向、操作、内化。这一单元就可以先通过《富饶的西沙群岛》认识中心句,然后在《海滨小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理解段落,最后在习作中进行迁移运用。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安排如表1:
二、实施单元语文要素 “递进式学习”路线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知识学习“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2]。既然已经将“中心句”这一语文要素作为单元目标,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就要把这一重点贯穿始终,形成一条清晰的“递进式”训练路线图。
1.起点:认识了解知识点“段落中心句”
新知识的学习,最初是了解认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中第五自然就是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采取的是总分结构。首次学习要讲解明白,让学生弄清楚什么叫“中心句”,以及如何进行“总分”描写。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這样三步。
第一步,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师让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是描写什么的,再让学生看看这一段的哪句话正好表达这个意思,学生很容易找到“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师板书这句话。
第二步,找出分写内容“海鸟”“鸟蛋”“鸟粪”。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这一段,找出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分别描写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明分别描写了各种海鸟、遍地鸟蛋、厚厚的鸟粪,并板书“海鸟” “鸟蛋”“鸟粪”。
第三步,揭示总分的方法。这时候根据板书,教师揭示“总分结构”:刚才学习的这一段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进行描写,这句话就是这段的中心句,属于总写;后面分别从“海鸟”“鸟蛋”“鸟粪”三个方面写鸟多,这是分写。我们把这种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结构称为“总分结构”。
一个知识点的首次学习是原型定向,要一步步地揭示,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这样他们就和这个知识点“相识”了。中心句与总分结构知识点的学习,正是通过逐步的分析,以框架式的板书呈现,给学生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思维图像,帮助他们理解。
2.节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课文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次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当它在阅读中再次出现时就要“相处”了,就是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文段的分析理解,也就是原型操作。中心句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学习中有了基本印象,还要能在阅读文本时进行理解分析。教学《海滨小城》这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默读这最后四、五、六段,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看看围绕这句话分别写了哪些方面?”学生自学、圈画,然后进行交流。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围绕这句话分别写了树的种类,桉树叶子散发香味,凤凰树开花;第五段的中心句是“小城的公园更美”,主要描写了榕树和树下的石凳;第六段的中心句是“小城的街道也美”,分别写了细沙铺成的街道,街道十分干净。
学以致用,这是教学的基本点。在上一课学习了中心句之后,就要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理解、分析课文,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运用还可以延伸训练,找到这样的文章段落,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不断巩固总分结构的知识。
3.终点: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写作
语文知识从开始学习到基本掌握,到最后运用,是一个由知识转换成能力的螺旋上升的递进过程。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体现在知识运用上,要成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中心句”“总分结构”掌握以后,通过文段理解分析进一步巩固,接下来还要运用到习作表达当中去,作为一种表达的技能熟练掌握,提高写作水平。
这一单元的习作“这儿真美”是让学生发现美丽的地方,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课文中学到的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方法,以“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澜的图画”为例指导学生构思,梳理出秋天的枫树怎么样,银杏叶子是什么颜色,水杉看上去像什么等,再让学生围绕其中一句话进行描写训练。语言训练有时需要给学生一个支架,这样学生才能够自由展开。
语文单元要素经过一系列这样的学习,学生从初识到再认,然后重现,最后运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经历,也是从知识到技能的一个发展过程。
三、构建单元语文要素 “递进式学习”策略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教学可以“随文教知识”,“学生缺乏这个知识,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就可能很不到位;具备了这个知识,并把它用在当下的课文阅读中,理解和感受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3]。部编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一个语文要素,随着一篇篇文本的学习,逐步形成语文素养。教师在实施整个教学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统整
一个单元多篇文本,每个文本都有多个可以实施的教学目标,但是单元导语中标示的语文要素应该是本单元的重点目标。所以要立足整个单元,统整教学目标,系统规划好单元主目标实施的落脚点、教学步骤等。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首先要立足于单元总体目标,并把单元语文要素作为首要目标去落实,然后才能兼顾其他目标。
2.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活”,是讲究过程的。我们要围绕单元的重点学习要素,统一整合单元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特点和先后顺序,合理规划好知识讲解点、理解运用点、迁移训练点。遵循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通过几篇文本的几次训练达到完全掌握这一知识点,而非在一篇文本中就“一蹴而就”。
3.读写融通
阅读与写作要相互渗透、互相融通,以阅读提升写作,就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式,并运用到写作当中去,提高表达的水平;以写作促进阅读,通过写作加深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的兴趣。阅读教学既要学习阅读,又要学习表达,教师要紧扣单元要素知识点,在一篇篇文本的教学中做到读写融通,相互促进。
“递进式学习”是从学习知识到巩固知识并运用知识,是在巩固中不断提升,从知识变成技能,最终形成素养。语文学习需要长期的浸润、涵养,并非一朝一夕能成,所以教学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长久的规划。
参考文献
[1] 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