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着眼点

2019-07-08张磊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诗词古诗词传统

张磊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古诗词均是精品,词句优美、意境高远、内涵深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古诗词这个资源宝藏,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喜爱、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如何把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体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容表现出来,使学生受教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表达和展示。

一、充分感受中华字词之美

我国古诗词言简意赅、语言精湛、意境优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每一个字都应反复琢磨、不断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反映出这种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诗词中的字词之美。

例如《咏柳》是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早春的垂柳,“碧玉妆成一树高”,杨柳仿佛化身为婀娜多姿的美少女,栩栩如生,“高”字体现了美人楚楚动人的风姿;“万条垂下绿丝绦”,展现了美人衣服上的裙带,“垂”字暗示出纤纤细腰、裙带飘飘。“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无形的“春风”也被“似剪刀”般地形象化体现出来,“春风”裁出了细叶,裁制出美丽的早春景象,是活力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

二、吟诵中激发情感共鸣

吟诵诗词是赏析诗词、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吟诵诗词就是要吟出其情其感,诵出诗词情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吟诵诗歌的效果,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交代诗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一定的體会,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使他们逐渐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并能在多次吟诵的过程中,渐渐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平仄起伏的声调中,体会诗词强烈的乐感和美感,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感悟到诗词的意境,激发出情感的共鸣。

例如诵读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可以这样处理诗中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指导学生学习诵读时,注意提醒学生每个字都应吐字清晰,念到“晓、鸟、少”时,要适度延长读音,做到抑扬顿挫且有节奏地吟诵,使学生能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三、依托节日感受人文情怀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有一部分是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这些古诗词对了解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情怀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王安石的《元日》描写了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家家户户辞旧迎新的景象,展现了代表性的节日风俗:爆竹、屠苏酒和桃符。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是我国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习俗。而在古时候,每年的正月初一,一家老小喝屠苏酒、挂桃符,与贴春联、门神、年画等都是我国除夕除旧迎新的习俗。该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体会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再如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开头的“异乡”“异客”便紧扣主题,展现了旅人独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凄苦,每遇佳节,思念家乡和亲人之感倍加。而后,诗的后段描写了远在家乡的兄弟,正依照重阳节风俗登高远眺,此时一定也在怀念自己。古人重阳节通过爬山登高、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对亲人好友的怀念。诗中提到的“登高”和“插茱萸”,便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四、回顾历史体会沧海桑田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物和历史的载体,古诗词往往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发展,还可以展现王朝的兴替及世事的变迁。

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可以体会到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状态。该诗作于公元763年春,“剑外忽传收蓟北”一句指的就是唐军年前在洛阳附近打了胜仗,收复了部分失地。诗人闻讯即“初闻涕泪满衣裳”,之后“漫卷诗书喜欲狂”,随后准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该诗描写了诗人手舞足蹈、欣喜若狂的欢快之情,也展现了其忧国忧民、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强烈地表达出人民对和平的期盼,对故土的热爱。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会深刻回顾唐朝辉煌的历史,体会安史之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感受到劳动人民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期盼[1]。

五、设计情境感受诗意之美

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是由景触情、有感而发的,将自己的境遇和精神寄托在诗词中,在诗词中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古诗词是人、物、境、情的融合,需要阅读者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赏析诗词、阅读诗词,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人、物、境、情,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写作时的环境、感受和思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影像、味道、场景、环境等条件来设计古诗词情境,营造学习和体会的氛围。

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设计诗词的情境。该词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其中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疏星细雨、稻花飘香、蛙声一片,描绘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景象,并分别从视、听和味三个方面展现夏夜的山村风光,优美如画、自然生动,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美妙的音乐、夏夜乡村风光的图画及影像来充分烘托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明月夜下、稻香田边,感受群蛙的齐声喧嚷,争说丰年,也会很好地感受到词人沉浸在“明月”“清风”“稻香”和“蛙声”中的欢欣快乐和怡然自得。

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充分分析、探索古诗词所传递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继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静.谈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3(01).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诗词古诗词传统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