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野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9-07-08曾茜
曾茜
【摘要】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里常见的文学体裁,也是深受兒童喜爱的一种文本。优秀的童话是儿童心智与精神成长的宝贵资源,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应怎样利用好童话进行教学呢?本文将从提升素养、修炼语言、贴近生活、读演结合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生本视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童话因其诡谲的幻想、生动有趣的形象、生活化的语言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孩子的喜爱。优秀的童话作品是儿童的心智成长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二年级的儿童的阅读体裁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可见童话在小学阅读教学尤其是低段中占有最重要的比重,而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恰当地利用好童话教学资源,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一、提高自身素养,拓展童话教学方法
为使这些童话作品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来适应不同的要求。在这里,自身素养主要包括文学素养,尤其是童话方面的素养和教学素养。
一个教师他对文学的感觉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因此一个语文教师要在不断钻研教材的同时也要多研读文学方面的书籍,多掌握文学知识,增强自己对文字的感觉。另外,教师在童话理论知识方面也要多加学习,尤其是关于童话的来源、特征、分类等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就能在童话教学中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精髓。
除了提高文学素养,教师的教学素养也要不断提高。这里的教学素养不仅包括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包括对儿童心理的了解能力,因为教师只有正确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状态,才能制定出适合儿童的学习内容,才有可能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所以,教师在平时除了多阅读教育类书籍,还要多读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在教学上做到因势利导,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与思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在童话教学上思路的转变。在童话教学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且获得不小成绩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滕昭荣先生。他把童话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把对儿童的思想教育与语文的知识能力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这在当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修炼语言,用儿童的话语教童话
现在的童话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仍采取和其他文体一样的上课技巧和方式,对教材的解读过于成人化,缺乏童真,学生学起来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与引领者,首先就得用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比如,蒋军晶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时,以丰子恺的一幅漫画作为导入,并用自己轻松诙谐的语言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这里学生就在蒋军晶老师的巧妙引导下,通过漫画的“不要脸”与《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的一个特点联系起来,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兴趣浓厚。
其次,教师还要做到以儿童的眼光去解读童话,而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拔高儿童的认知。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三袋麦子》,很多教师在上这课的第二课时时,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为什么?”一般教师预设的答案都是最赞成小猴,因为小猴聪明能干;不赞成小猪,因为小猪贪吃。但在学生发言交流的环节中,教师就会发现不少孩子是赞成小猪做法的,理由是“小猪把所有麦子都吃完了,不浪费,很可爱”;也有部分孩子赞成小牛的做法,理由是“小牛做法最全面,自己既可以吃一部分,又可以留一份去种地”。这些都是儿童充满童真的自我感受,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儿童心里“万物有灵且美”,他们能用自己一双天真烂漫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小动物的可爱之处。能够发现每一个事物的闪光之处,正是儿童的认知所需要的,所以,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看法强行灌输给孩子,告诉他们只能赞成小猴的做法,只有小猴才是聪明可爱的,那未免会束缚了儿童的思维,让他们的认识越来越狭隘。
三、贴近生活,用儿童的体验感悟童话
现在教材里的很多童话实际上是离儿童生活较远的,郭初阳、吕栋等在《救救小孩: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中就曾这样说过:“文中的小鸭和小鹰仿佛石头缝里蹦出的孙猴子,见风而长,只要母亲一句话,就习得了生存的本能。母亲的舌头,便似点仙棒,玉口纶音,要有光,就有了光。可是小鸭和小鹰,在最终获得搏击波浪和翱翔天空的自由之前的种种努力,在哪里呢?”这段话其实告诉我们,现在教材里充斥了许多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童话,而我们儿童需要的是那种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能让他们感同身受的童话。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里就有这样一篇很典型的童话《小鹰学飞》,在这个故事里,鹰妈妈就像一个批判者一样,一个劲儿地对小鹰说“你飞得还不算高”,而小鹰在全篇童话里能见到的也只是“飞呀飞呀”,至于小鹰到底是如何飞的,它经历了哪些挫折与磨难,它的心理历经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在童话里都是没有描写出的。说到底,这样的童话缺少的是成长中的欢笑与泪水,缺少的是成长时的一步步变化过程,这与快速成长中的儿童难免有点脱节。
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授这类童话时,首先要多了解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找准与童话的契合点,在解读童话时多举儿童身边的例子,引导儿童进入情景,帮助儿童理解童话;其次,补充相关的童话故事,扩展阅读,弥补教材里童话内容方面的欠缺。例如,我们在教授《小鹰学飞》时,可以引入绘本《我也可以飞》,通过两篇童话的对比阅读,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一只鸟宝宝在学飞过程中的灰心、痛苦,甚至一度想放弃鸟的身份,最终在碰壁中学会飞翔的艰难历程,还可由此延伸到儿童自己学走路、学骑车等事情,结合阅读与儿童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儿童也能更好地理解成长的含义。
总之,教师要以儿童的眼光去感悟童话,在备课和教学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兴趣与实际生活体验。
四、读演结合,促进童话学习的主动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生动有趣、故事性强的童话,如果教师在教授这类童话时能正确地选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神奇,那么学生就能比较轻松愉悦地进入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因此,恰当地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点的教学内容,较好地组织读演过程,就成了提高学生童话学习主动性的关键。而于永正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小稻秧脱险记》就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他在《小稻秧脱险记》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读演结合,理解词语的含义,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于永正老师在帮助他们理解词语时,并没有直接让他们查词典或把意思直接灌输给他们,而是创设情景,和学生一起边读边演,通过模拟情景的方式让学生准确领会“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警觉”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学生也能将自己领会到的意思通过表演更好地传达出来。这样,读演结合可以巧妙地解决低中学段学生词语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童话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童话教学,对其他类型的故事学习也有很好地借鉴作用。
五、结语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童话仍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枕边书,小心呵护着孩子的梦想。恰如安徒生曾说过的:“好的童话是3岁至80岁的人都喜欢看的童话。”优秀的童话,不仅为孩子编织着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梦想,也悉心温暖着成人的心田。我们教师也要通过童话教学,来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丽芳.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