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生活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分析

2019-07-08李娜

学理论·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大学生

李娜

摘 要: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网络生活的重要主体,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开展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消费、网络消费、网络娱乐等。这些网络生活对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双重影响,特别是在淡化大学生责任认知、弱化大学生责任情感、影响大学生责任行动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明显。我们要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加强高校责任教育和引导,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等策略推动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网络生活;大学生;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165-03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1]网络已不仅仅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便捷工具助手,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根据2018年8月20日颁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调查报告》[2]显示,大学生群体是当前网民群体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可见大学生群体也是受网络生活影响最大的群体。大学时期作为一个人价值观念特别是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生活的影响。如何避免网络生活给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带来的不良影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内涵和内容

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指出,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已经成为年青一代的标志性特征[3]。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征,他们不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方面深深烙上了互联网的印记,思维方式、道德品质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网络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构成部分。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所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分为以下几种。

(一)网络学习

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网络学习方式包括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学习网络课程等,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具有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方式灵活等优点。大学生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真伪、有效性等做出分析和判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构建起自身的知识和信息体系。随着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中思维碰撞和知识扩散更加频繁,网络学习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网络课程和资料,开始出现零散化随时化学习趋向。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教育活动的主体,传统教育者的影响被淡化,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凸显。然而,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参差不齐,再加上教育者有效引导的缺乏,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很容易受到一些网络信息的误导。此外,网络的海量信息存储,方便快捷的搜索查询,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大学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借助网络获取答案,这就使得大学生查阅书本资料减少,自我记忆、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逐步减退。一旦离开了网络,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流畅性都会受到影响。

(二)网络人际交往

网络交往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中介的交往活动,相对于传统交往方式,网络交往具有双方平等、身份隐藏、间接交流、超时空联系等特点。在网络交往中,每一个身处网络中的人都成为一个节点,参与到整个互联网的社交之中。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可能与身处网络之中的任何人相互交流,人们的交往世界被极大拓宽。但是,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具有矛盾性:一方面,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即使远隔天涯,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联络交往;另一方面,网络却拉开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距离,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交友聊天热火朝天,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任何交集。网络交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交往能力。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广阔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更容易在网络上找到相互交流顺利的网友,使得很多大学生更愿意和互不相识的网友交流,却不愿意和现实的老师、朋友的交往,而由此带来的网络诈骗等现象却也屡屡出现。此外,网络交往的普遍也带来交友随意化、人际关系快餐化等现象,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

(三)网络消费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移动终端支付的普及,现代经济社会已经与网络消费、支付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消费也从以往的单纯线上消费变为了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大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也是当前网络消费的主力军。网络消费在为缺乏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近年来消费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盛行,各种类型的消费应用软件层出不穷,网络营销充斥网络社交环境,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尚未成熟,身处信息复杂的网络空间中,很容易被网络消费风气影响,出现不符合个人实际的消费情况。一些大学生由于面对网络消费时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超前消费甚至贷款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以网络为基础的“校园贷”现象屡屡出现,甚至出现大学生“裸贷”等现象,不仅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容易引发拜金主义、奢靡主义等不良消费观念,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四)网络娱乐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首选,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是大学生选择最多的网络娱乐方式。网络娱乐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压力之外的宣泄和释放,使得大学生可以获得愉悦感和放松感。但是过度沉溺于网络娱乐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工作都将造成极大的危害。当前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为网络游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有一些大学生沉迷于在线观看网络视频,导致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被耽误,而很多学生在脱离网络娱乐之后甚至会产生虚无感,拒绝网络之外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休息娱乐,这些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正常社会生活。此外,现阶段网络生活正在向泛娱乐化方向发展,过度沉迷于网络娱乐将会造成大学生滋生“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价值观念,甚至会造成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模糊。

二、网络生活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责任意识是指责任主体对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义务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实践行为。责任包括自我和社会双层含义,那么责任意识也包含自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两个方面。自我责任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负责任。社会责任意识则是指责任主体对他人、社会、国家等负责任。责任意识包含着责任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构成要素。在网络生活的影响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各个构成要素都将产生变化。

(一)网络生活淡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大学生的责任认知是指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自身应当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承担责任后果或过失。网络生活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可以幫助大学生更早地融入社会,更好地明确和理解自身的社会角色,及早明白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承担起重要责任。网络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信息,也可以使得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等环节中了解自身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承担责任。然而,当前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日益多元,多种社会思潮并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强调的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奉献正在被挑战,很多大学生受到这些价值观念的侵蚀,责任观念模糊、责任意识减弱。此外,网络社会赋予了个人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利,网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网络上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大学生由于对接触社会较少,很容易被网络上各种言论影响责任认知。例如:当出现网络社会热点事件时,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无法自主判断信息真伪,盲目跟随网络舆论,产生错误的责任认知和责任判断,对自身应该履行的责任认识不足或者认知错误,不但无法解决问题,甚至造成新的网络问题出现。

(二)网络生活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

大学生的责任情感是大学生对于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的认同感、义务感和使命感等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一方面,网络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可以说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他们通过参与网络生活获得丰富的社会情感体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的重要生成地。另一方面,网络生活在便捷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带来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冷漠与人际情感的疏远。网络生活是借助网络作为中介开展的,人与人之间通过数字化的符号进行间接交往,网民之间并不会直接接触,因而在网络生活中人们无法面对面开展肢体、语言等互动进而产生情感交流,这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淡。人际交往的冷淡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自身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时缺乏情感支撑,无法激励大学生做出责任行为,更是无法支撑大学生建立长久的责任意识。

(三)网络生活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状态、自觉意识、情感体验等,更是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外在的、动态的责任行动。网络生活的普及,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开展社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实践资源。但网络生活是通过网络作为中介的人机互动模式,过分沉迷于网络空间不但无法利用这些资源而且会使大学生对现实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减少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当前随着网络购物、网络消费的发展,大学生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更是不断被压缩。而社会责任的履行却需要大学生做出切实的持续性的行动,需要与社会、与他人有更紧密的接触,甚至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此外,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贫乏,对社会了解首先选择搜索网络信息,而且对自身责任行为的履行更愿意效仿网络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部分行为的误导,做出错误的实践活动。

三、网络生活影响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人们独立的生存空间,网络生活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当代大学生需要积极利用网络生活的正面效应,拒绝其不良影响,培养起健康的网络生活习惯,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

(一)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社会责任意识的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的主体,只有自身切实树立起自律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抵御网络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身道德素养,发挥其作为网络主体的主动性,自觉规范自身的网络生活,并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影响力,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网络辨别与选择能力。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个人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获取对等信息,导致他们无法在网络生活中掌握全面信息,从而也就无法对自身真正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认知、认同以及行动。培养大学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减少受错误信息和片面观点的影响,使大学生履行起真正应该履行的责任。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很多大学生即使在明确网络活动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后,却依然沉溺其中,拒绝承担自身应该肩负的责任。这就需要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逐步摆脱对网络的沉溺,重视现实活动和人际交往,建立健康的网络和现实社会生活方式。只有在健康、正常的生活方式中才能明确自身的责任,也才能采取行动履行自身的责任。

(二)强化高校责任意识教育和引导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因而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方面的主导作用。首先高校要摒弃“网络负面论”的观点,正确认识网络生活。高校应切实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年轻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生活方式,不能一味采取以往的堵截策略,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积极掌握互联网发展规律,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活动方式。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责任意识。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抓好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积极宣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责任行动。最后,构建具有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高校网络平台。高校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场域,利用好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培育具有正向作用。高校要加强对网络空间话语权的主导,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网络活动平台,例如建立具有积极影响力的高校微博微信账号,积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动向,积极倾听他们的声音,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网络活动进行引导,引领他们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开展责任行为和活动。

(三)构建清朗的网络责任空间

正本必须溯源,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影响直接来源于网络空间本身,因而我们必须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扩大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降低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加强互联网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样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要制定相关的互联网活动法律法规、网络平台相关管理规定,并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的网络生活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其次,加强网络新媒体的管理,营造健康传播环境。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较少,对部分社会现实的判断依赖于网络新媒体,特别是一些网络意见领袖。而当前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为了夺人眼球,赚取网络流量,屡屡发表挑战传统公序良俗的言论,误导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这就必须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管理,例如:出台相关新媒体管理规定、实行网络实名制注册等,使得它们成为网络中引导大学生的重要力量。最后,开展线上线下的联合培养。大学生承担着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双重责任,其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线上与线下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只有在网络内外都承担起责任,才算真正具有了责任意识。网络和现实社会也要共同开展监督,对大学生的网上网下的责任行为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

[3](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生活主张[M].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张萌.基于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J].新闻传播,2018(4):29-31.

[5]王允端.论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基于部分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29-131.

[6]郭正红,段亚云.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强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9(1):126-128.

[7]郝立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理论分析及其伦理调适[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0):36-41.

[8]李玉斌,武书宁,姚巧红,褚芸芸.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11):59-65.

[9]杨咏,冯锐,李亚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6):65-71.

[10]周洪亮,史甲慶.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30-31.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大学生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有效提升少儿图书编校质量探析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军队财务收支管理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