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阅读教学改革成果刍议
2019-07-08陈银香
陈银香
【摘要】随着近年来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文章论述了我国阅读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改革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是我国小学生重要的能力,包括“文化理解和传承”“语言运用与构建”“审美创造和鉴赏”“思维提升和发展”[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秉承着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夯实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将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成果现状以及相应的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以学生为本,改变既有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是现代语文教师在教学上的共同认知。但在实际的执行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换汤不换药”,虽然使用了多种教学模式,但仍然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使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改革流于表面形式。
(二)忽视阅读教学本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意识到阅读教学与其他模块语文教学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看到,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后,课堂教学效果依然不高,小学生缺乏语文阅读学习兴趣。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通过对文章的通读与具体的分析,使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与构建语言,发展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并让学生在内化文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2]。部分语文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复合性的本质,在教学时只是单一地进行某一模块的训练,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改革后教学效果的低下。
(三)没有正视学生能力
综合来说,基于我国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可以看到,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性以及特殊的语文学习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难度。小学生由于年级较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易通过直观的感知获得语文知识点。一方面,语文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通过抽象的语文思维感知作者的内在情感,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较少,语文思维模式没有固化,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小学生的此项语文能力,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四)缺乏动态教育理念
虽然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多年,但部分教师存在着固化教学模式、创新能力不足的教学现状。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动态的教育理念。教师、课堂、学生三者都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随着教师的教学有所变化,教师也会依据学生的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由于课堂两大主体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导致语文阅读课堂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正视学生的语文能力,缺乏动态的教育理念,始终认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绝对的课堂引导,进行模式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将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小学生。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仅仅是将其作为语文阅读教科书的另类呈现,极大地削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阅读教学改革策略
(一)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进行文化理解与文化传承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认同与理解传统文化,才可以培养综合素养。教师在常年的小学教学中可以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折射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因此小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绕不开文化背景的讲解。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认识文化教学的背景,才能深入地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從而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语文的学习[3]。但鉴于小学生年纪较小,学习能力有限,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到小学生的能力,将情景教学法融入其中,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文知识,并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与传承我国的文化。
案例一:《女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文教材将其纳入当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神话故事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故事,为学生构建课堂教学情景,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小学生理解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构建能力
语言运用与构建能力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能力之一。为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与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是如何运用与构建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针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的现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几点问题:第一,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不要过度干涉学生的讨论,以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与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合理的小组活动主题才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构建能力[4]。教师在开展小学生阅读教学时注意这两点内容,可以真正地实现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避免新的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形式。
案例二: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狼牙山五壮士的可敬之处”作为小组讨论活动的主题。小学生在反复的小组讨论中认识到“五壮士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课文,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构建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有效性提问教学法提升和发展小学生的语文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課堂教学内容都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动态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有逻辑的语文提问提升和发展小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可以核查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注意多个问题的逻辑关系,更好地发挥有效性提问的交流作用。
案例三: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我的伯父是谁”“伯父在我的心中是什么形象”“为什么那么多人尊重我的伯父”三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在多个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提问往往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通过朗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审美创造与鉴赏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审美创造与鉴赏能力的重要渠道。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学科,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美学知识,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多变的语文修辞方式以及对美好的生活讴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与鉴赏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阅读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一步加深对其中“美”的认识。
案例四:在《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同时可以利用《梦中的婚礼》钢琴曲配乐,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进一步感知“菊花仙子……菊花仙子在秋雨里频频点头”“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等美丽的金秋景象。学生在优美的琴声与文字之中想象此种美景,从而使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培养。最后教师让学生利用优美的词句进行造句,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应该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认识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学科特点,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落实改革策略,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星星.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阅读教学改革的探索[J].语文课内外,2018(28):241.
[2]李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上旬),2018(08):47.
[3]黄美珍.探索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J].课外语文,2018(16):107.
[4]冯桂梅.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