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019-07-08王妍刘军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9年5期

王妍 刘军

案 例

提供者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王 妍

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2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集中思辨等有梯度的学习过程,理解父亲对大自然的喜爱。运用圈画批注,重点词、句品析等方法建立用关键词批注的阅读习惯,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思维。

2.在阅读中积累“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修饰语连用的语句,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3.不断地回溯文本,思考阅读感受之间的联系,理解“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小组交流,集中思辨等有梯度的学习,理解父亲对大自然的喜爱。运用圈画批注,重点词、句品析等方法,建立用关键词批注的阅读习惯,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2.不断地回溯文本,思考阅读感受之间的联系,理解“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请你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你希望在课文中读到什么?

3. 你希望读到的课文里写了吗?如果没写也没关系,这样你在阅读的时候才会发现新的宝贝。把书翻到91页,开始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从课题出发,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不提问题,不进行生字识记,呵护学生纯洁的精神世界,为绿色阅读营造环境。

二、品读感悟

读完了课文,你想读的哪些内容课文里写了?或者根本没写,但是你有了新的感受?

学习活动一:

1. 刚才有同学读出了“父亲喜爱树林和鸟”或者“父亲喜欢树林和鸟”,还有谁也读出来了?

2. 课文中有一句话,特别直接、特别明显地告诉我们这个意思了,你找到了吗?原来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啊,你读读。

3. 是普通的喜欢吗?喜欢得时间长、程度深啊,一起读读。

4. 看来我们的观点在文章中都能找到证据,这么容易就得到验证了。

学习活动二:

1. 可是验证下面的观点就不简单了,(出示“父亲对鸟的习性非常了解”。)对于这个观点,可能会有多处的证据需要你搜集。这一次,请你静静地读书,用符号画出你做出判断的原因。

2. 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如果别人找到的证据你没找到,就用红笔接着按序号标下去。

预设:(1)父亲说的话。

(2)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3)普通人和父亲的对比。

3. 刚才我们一起找到这么多父亲了解鸟的证据,我们大家的感受通过交流变得丰富了。

4. “父亲善于观察”这个观点,你觉得还用不用交流了,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感受父亲对鸟的了解。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思维。初读可以通过文字感受父亲善于观察的习惯,也正是由于父亲善于观察,所以才了解鸟的习性。通过自由感受读、指名示范读、师生配合读等方式巩固将感受与语言文字建立关联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对鸟的了解。

学习活动三:

1. 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讨论,还有哪里能感受到父亲爱鸟?

2. 你们读懂了父亲的心。这些爱没有一直挂在嘴边,而是藏在字里行间,需要你课后再去细细读、慢慢品。(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交流的启发下,文字和文字彼此照亮,学生对于父亲爱鸟有了更深的认识。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带入阅读中,读出画面,读出感受,读出思考。

3. 现在,你对“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有新的认识吗?

4. 这里还有一个观点——父亲热爱大自然,你怎么看?

5. 大自然赐予我们很多珍贵的礼物,它让我们享受到了美妙的声音,感受到了跟鸟做朋友的快乐。爱大自然的人,生活多了很多情趣,这情趣就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三、积累运用

1. 当作者70岁回忆往事的时候,脑海中还出现了那天清晨在树林边突然停住,全身心地感受鸟时父亲的形象,你们还记得吗?

2. 刚才读书交流的时候,我们一次一次地感受到父亲细致的观察力,除了父亲说的话,我们还在其他方面的描写中感受到了父亲超人的观察力,你还记得吗?

3. 文中的父亲让你们很佩服,我们在一起共处40分钟了,我也很佩服你们!你们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是一群(   )的(   )的孩子。

4. 那你对老师的印象呢?提醒你,你得认真地观察我,认真思考了我和其他老师的不同才能想到好的形容词。你觉得我是(   )的(   )的老师呢?

【设计意图】积累课文修饰语连用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利用课堂随机生成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相似类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刘 军(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综观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教者首先通过营造环境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父亲、树林和鸟》一课,学生初读课文时,不提问题、不进行生字识记,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绿色的阅读环境。绿色阅读是相对于我们原来所说的以教师提问为导向,给学生任务的干扰型阅读而言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可能还要圈画生字,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虽然带着问题读书,但问题的来源并不是学生的大脑,这样的阅读让学生忽视了自己作为阅读主体最该关注的阅读感受。因此,不给学生任务,不提琐碎问题的初读才是绿色的,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这样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力,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阅读的快乐。

其次,组织交流培养学生成为有深度的思考者。“幽深的雾蒙蒙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是将普通人与父亲的视觉能力进行对比,“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不仅仅表现出父亲对鸟的习性的充分了解,更是在了解基础上的一种自然地移情,父亲不是鸟,却能切身地感受到鸟恣意舒展的状态……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基本只是说“你同意他说的吗”“谁受到启发了”“你怎么看”……学生都是在围绕自己的圈画和批注交流感受,通过认真地倾听和思考进行有效的表达。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阅读的过程中,文字和文字彼此照亮,学生对于父亲爱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就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感受带入阅读中,从而引发更深的思考。

最后,教者重视语用,努力将学生塑造成语言的运用者。本课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多个修飾语连用,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表达作者更丰富的感受,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凝神静气”说明了父亲观察力细致而专注,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像树一般兀立”凸显出此时的父亲仿佛与树林融为一体。这样独特的、意味深长的语言现象更应该烙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努力构建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学本课堂。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建构起来素养和品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编辑∕韩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