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
2019-07-08蔡天启
蔡天启
将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教师努力营造高效率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正道。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因势利导,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鉴于此,笔者就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活,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得以达成谈几点做法。
一、把课堂的一部分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加以思考,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几分之几”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接着让学生操作把一个圆形纸片分成两个1/2;教师随之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提问学生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学生表示:每份是它的1/3。随后教师教学得出1/4、1/5、1/10的分法,借助课件演示指导,学生按顺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课堂显得很单调,而且教学的容量太小,学生在操作中的思维并不活跃,这样单一重复的操作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也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但并没有像第一种教学法把5个分数都按顺序演示对同一个图形的平均分,再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感知过程。而是把重点放在生成1/2和1/4的操作上,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把一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及四份,进行小组交流并说明理由。学生体验操作从横向和纵向两种不同的分法、不同的形状都能用1/2和1/4来表示。同时,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及经历了“平均分”的意义建构。整节课张弛有度,层层递进,并有一定的挑战性,改变了第一种教学方法徘徊在一个层面上进行重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学得更加投入,教学效果也更好。
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说明在课堂教学时不能只重于形式,而忽视数学本质。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更应重视在操作中的思考与探究过程。
二、把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
课堂应当成为教师和学生潜能开发、能力锻炼的场地,应当给学生留有表达想法的时间,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余地,真正把课堂的一部分让给学生。
笔者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角度的大小和角两边开口大小有关,准备了两根塑料吸管和一个图钉,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角”,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一会儿一个活动的角在他们的巧手中“诞生”了。笔者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他们拿着活动的角演示把角变得比黑板上的角大,把角变得比黑板上的角小。一番操作后,笔者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观察、想象及体验到的想法,学生有的说角有大有小,有的说角的两边可以让角变大也可以让角变小……尽管他们的表达还不准确规范,但他们已经找到了确定角大小的秘密,已经发掘到当中的知识本质。由此可见,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不但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动手操作问题,还能抓住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而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探索、去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与潜在的思维创造性。
三、把课堂的一部分转给学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际
运用数学,尤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元角分”时,笔者出示三种商品价格,让学生同桌相互间扮演角色,模拟探讨用十块钱买尽可能多的学习用品。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丰富只有数字的数学课堂,学生在同桌的协助下学会了合理规划购物。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做预算而超出指定金额,还有的因为计算不熟练找错了钱……课堂上学生练习在购物时用加法算出了要付的钱,用减法算出了应该找回的钱。课堂中让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模拟生活现实,打通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通道,在情境活动设置下学生不仅有学的兴趣,还有深入探究的欲望。最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际,让学生到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把课堂的一部分腾给学生,给学生勤于思考的空间
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小组活动,活动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以合作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能够给學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归类等方法,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例如,在“分糖果”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8人为一组,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组内的同学。要求各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具体操作,组长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学生操作时,笔者巡视。有的组长把小棒一根一根地分给组员们,并认真记录;有的小组共同商量,先每人分得4根,再商量每人分得5根……直到把小棒分完。笔者发现有的小组先动脑再动手,很快就分完了;有的小组则先动手再动脑,很久才完成;还有的小组边动脑边动手,开始分得慢,后来及时反思调整每份数量,也很快分完了。小组汇报时学生归纳总结出每组每人分到12根,还剩4根。笔者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4根不能再分了?”再次,以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由此可见,小组活动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在合作探究中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灵源街道大山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