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教学隐喻提升课堂效果

2019-07-08杨志宇

物理教学探讨 2019年5期
关键词: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

杨志宇

摘   要:由于物理学科的抽象性以及学科要求,需要有对现象、唯像的亲身体验。而能达到这一体验的效果,隐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切合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和举措。物理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地应用教学隐喻进行物理教学,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教学隐喻;具身化;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5-0008-3

教学隐喻是认知者对事物本质认知的一种方式,在学生认识事物或规律时,由于被认知的事物或规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师生就可以主动地、有意识地通过熟知的事物或规律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所考察事物或规律的特征和性质[1]。在物理学科教学中,那些看起来与物理知识毫不相关的事件可以通过教师的合理加工后与物理事件关联起来,通过类比、想象、比喻等手段创造出新的物理概念,或将物理规律明确化,或让学生意会新的物理模型[2]。由于物理学科的抽象性以及学科要求,需要有对现象、唯像的亲身体验,而能达到这一体验的效果,隐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切合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和举措。运用教学隐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    促进物理教学具身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隐喻为教学的具身化提供了可行的操作路径。学生在经历教学隐喻情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全身心认知过程,而具身的动力性使得隐喻不断反馈于个体经历隐喻时的环境,这种动态的环境不断启迪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在不相容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促进个体能够好且快地理解隐喻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并实现有效教学[3]。

案例1 在讲电容器的电容知识时,教师展示了我国几大水库、水坝的图片,并播放了麻城水库爆破泄洪的视频,在视觉、声觉的震撼下,引导学生将电容器隐喻成水库。水库的蓄水与泄水相当于电容器的充放电,那么如何表示水库储水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指出水库的目的在于储水,但是储水的过程中,随着水位的升高,下游危险会增大,那么储更多的水,就必然有更高的水位,下游就有更大的危险,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么描述一个水库的储水本领就可以描述为:付出更小的代价(水位差)存储更多的水。进而总结,付出单位的代价(水位差)所储存的水量就表征为水库储水的能力。接着让学生一一指出电容器的电容在定义的时候与水库储水能力的描述相对应的地方,学生很快理解了电容器电容的知识。

在这个利用教学隐喻的案例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及震撼感、恐惧感,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认知过程,下意识地将“代价(水位差)”作为比较的标准,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到达最优化。

2    促使物理课堂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化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注意力专注,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促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快乐学习的体验,并且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记忆。教学隐喻通过教师的合理加工,适时比喻说理,会使课堂教学增添趣味,且浅化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本来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具有生机。

案例2 在电场线课堂教学中,各种带电体的电场线分布的讲授,抽象而枯燥。而一名教师将图1的几种电场线用成语进行隐喻:正点电荷电场线形容成“光芒万丈”,负点电荷电场线形容成“万箭穿心”,等量异种点电荷电场线形容成“藕断丝连”,等量同种点电荷电场线形容成“背道而驰”,等量异种正对平行板间的电场线形容成“齐头并进”,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将知识深刻地记忆下来。

电场线的教学一直以来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是知识抽象,二是知识枯燥并且不便于识记。但是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学隐喻,使本来枯燥、难以记忆的知识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物理知识的学习。

3    促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高中物理的很多概念和规律十分抽象,概括性强,有很多概念和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直接感知,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显得特别困难。形象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夸美纽斯认为:“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觉的跟前……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便可利用它们的代表物范本或模型”。很明显,作为教学隐喻,可以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教学得不到直接感知的时候,通过教学隐喻进行间接的感知,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案例3 在电场强度定义的教学中,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小马来到了小河边,听牛伯伯说,河水很浅,正要过河,小松鼠说,“别下去,这河可深啦。”小松鼠说,“我的两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都被淹死了。”小马还是决定蹚过去试一试。当小马过河后,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教师引导: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我们如何客观描绘河水的深浅?河水的深浅会因为测量者的不同而不同吗?如果你想知道河水有多深,可以怎么办?

引发学生思考并总结:在河水的某个固定的点其深度是一个确定量,不会随着测量者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如果我去测量河水的深度,可以用竹竿去测量,但竹竿的引入依然不会改变河水的深度。

迁移思考:电场强度也是这样一个表示电场中某点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它不会因为检验电荷的电荷量大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电场强度。

在此案例中,教师运用教学隐喻,使本来无法实现的真实感知通过间接的方式得以实现。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内涵,并发展了思维能力。

4    促使深奥知识生活化

物理课堂生活化是将物理教学扎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关注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深奥的、难懂的物理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很多物理概念、规律、问题很难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教学隐喻就可以将表面上看来和教学内容无关的生活经验、情境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使学生通过体会隐喻的本体来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即喻体),从而使课堂生活化、简单化、和谐化。

案例4 在讲解“互感”和“自感”现象时,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于是教师采用了隐喻教学:“我们都看过戏曲演员在剧中表演的悲剧场面,剧情高潮的时候,演员声泪俱下,泣不成声,這时有的观众也被演员感动得泪流满面……”话音未落,学生说:“我明白了,演员自己哭泣属于自感现象,观众被演员感动为互感现象。”

案例5 在学习愣次定律时,教师做了一个这样的隐喻:“线圈是一个既热情又冷漠的双重性格的人。当磁极来时,线圈的近端产生同性磁极,抗拒磁极的接近,显得冷酷无情;当磁极走时,线圈的近端又产生异性磁极,吸引原磁极,显得多情好客。学生不仅欣然接受,还能总结出“来之抗之,走之留之”的特点。

在以上五个案例中,教师采用教学隐喻进行授课,将与物理知识毫无关系的生活事件与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相隐喻,使学生感觉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教学隐喻还可以使课堂教学人文化、简单化、灵活化,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教学隐喻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隐喻。

参考文献:

[1]郭贵春. 隐喻、修辞与科学解释[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杨学切.物理教学中“隐喻”的力量[J].物理教学,2008,30(8):53-54.

[3]胡扬洋.走向具身: 物理教学心理学思想的传统与发展[J].教学导刊,2015(4):69-72.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数形特征显本质 直观形象化难点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幼儿园舞蹈表演趣味化教学
基于课堂实践的会计教学趣味化探讨
一次对文言知识的创意教学
谈低年级语文作业的趣味化设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