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学生生存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19-07-08贾瑞

科技资讯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职核心素养

摘  要:在不同地区和国家,近年来“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都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劳动力,毕业走出校门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境遇、岗位不断出现的新要求新变化等现实工作生活状态时,如何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反思能力等,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对学生的生存能力进行培养,则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生存能力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237-02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于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199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中首次提出“生存能力”概念,这一概念包含了扎实的学力、丰富的人性、健康的体魄3个要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作为其中两大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生存能力的两大基本点,不仅对个人在学生阶段有重要作用,对于个人毕业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所表现出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竞争性等,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较为复杂,但是不管是中职还是高中生源,“00后”已经开始成为进入校园。这一时代的青年学生具有他们自身独有的特征。一般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不知尊重师长,不会基本的社交应酬,我行我素,加上网络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便捷性,容易盲目跟风,崇尚金钱物质,又由于缺少是非鉴别能力,易受骗上当。另外,受到挫折和打击时,比较容易冲动偏激,并表现出逃避心态。因此,学生从高校毕业,踏入社会工作后,面对竞争激烈的岗位需求及日常工作社交,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知所措或無法适应,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能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学习、适应,具备良好的生存能力,也是高校目前应该着手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因此,生存能力,在该文中指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及自我调整能力。

1  当前高职教育现状

虽然,近些年,高职院校一直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改革,试图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中,培养具备六大核心素养的合格的毕业生。但是,应试教育已经在教育的舞台上主导了几十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根深蒂固,许多素质教育改革最后只能流于表面。以该文所说的生存能力为例,这两方面在素质教育评价中并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而要进行定性评价。但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细分或者定性相关的调查、问卷、谈心等需要大量时间的工作,而只能采取简单且效果显现的量化考核方式。而这势必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悖,但是又难于解决。

另一方面,政府及学院的政策性引导是导致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的因素。如果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能够在政策上对素质教育进行大力支持,不仅在人员配备及培训上并且在资源的配给上都能进行充分支持,那么素质教育的成功则走出了第一步。但是,由于资金的短缺或政策的缺失,在现有的人员设备的基础上,很难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鉴于此,我们试图在现有的机制内探讨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生存能力进行培养,以构建课程培养体系。

2  构建生存能力课程培养体系

2.1 构建课程培养目标

2016年底,美国白宫发布的一份名为《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的报告指出,未来10年人类将有约一半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面对日渐趋于流行的智能时代,应该教会学生什么?随着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物流等一系列的智能自动化的社会产品的产生,部分工作已经不需要人力来完成,那么面对这样智能化的时代,当代高职学生如何应对?如何与机器人一起进行生存竞争?

这些问题都给当今的高职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不管未来如何发展,智能化如何取代部分人力,人类都不可被取代。因为,智能化的产品的产品目标是由人设置的,社会的发展走向及未来文明发展程度是由人来确定的,智能化产品只是工具和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发展需求有所感悟思考,从而开拓另一层次的智能化时代。这些应该是高职学生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因此,课程培养目标应该是以生存、生活、发展为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意识、较强的生存能力、端正的生存态度和科学的生存价值观[2]。

2.2 构建课程教育内容

2.2.1 构建生存能力教育框架

(1)生存意识及技能教育。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缺少生存教育的独立课程,因此,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由于生存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岗位上的技能能力,还指今后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与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得到能力。因此,学校应该邀请校外的专家来校对学生开展消防、急救、野外逃生、应对紧急险情、预防艾滋、危机意识等方面的讲座,并开展相应的公选课。另外,也应邀请校外企业专家来校进行就业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基本了解,对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条件等有所了解,这样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及目标有所确定。同时,体育课程应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瑜伽、舞蹈及球类运动等课程,让学生从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中走出来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的“定岗双元”的双元制近几年已经逐渐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并逐渐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在构建学生的生存能力课程培养体系时,应该着重利用高职院校自身得到合作双元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双方选派共同人员共同对实训基地负责,高职院校安排课程到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项目实施应该严格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工作模式。对所从事的行业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并对自身的能力及发展方向有清醒认识,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只有充分认识了就业所面对的复杂多变的环境及岗位技能要求,学生才会有危机意识,才会对未来焦虑,才会让学生产生自我学习成长的动力。

(2)生存价值观教育。

个人的生存能力是人与自然、与社会如何相处的能力。在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个人与自然、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也是重要的教育课题之一。在面对生存压力、自然灾害等恶劣环境的时候,个体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自身的生存价值,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在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生存意识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存价值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案例教学等,让学生明白并践行奉献精神、家国情怀、创新进取精神等,让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对社会有危险的人[3]。

2.2.2 积极推进课程实施

在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从校外聘请专门的生存教育人员,在对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同时,应该逐渐培养学校自身的专门的生存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外聘教师聘用制度,严格执行生存教育课程考核制度。不能将生存教育相关讲座、课程看成是附加课程,认为这些课程不重要,对学生的逃课、考核等要求都不高,流于表面,不能真正推进。

只有学校、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的生存教育课程有机统一起来。学校在请进来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走出去,利用社会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活课堂、野外生存课堂、理财课堂、社区传统节日课堂、消防急救课堂等,积极推进生存教育的校外课堂建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生活中,他们要面对的生存课堂的多样性,要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的多样性。

2.2.3 构建生存能力课程评价体系

生存能力课程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释放自我,展现自我魅力。通过在课程参与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自我,在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或合作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能力纠偏,适时进行自我能力调整,不断重塑自我,调整自我,逐渐建立自己的自我成长体系。而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不以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重塑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调整能力的考核。学校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评价考核体系,注重人文关怀、学生素质的考核。

3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存能力水平关乎着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生能力水平。当前高职教育应该积极推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向育人模式的转变,由技能培训向全面育人的模式转变。这既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随着社会、学校各层面的积极参与及实践,相信教育改革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高职教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培養“升级版”生存能力——日本基础教育未来十年发展走向[J].人民教育,2017(20):72-76.

[2] 赵凯.高职院校学生生存教育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7(6):105-106.

[3] 楚蔚君.学校“生存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2017(24):27-28.

[4]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

[5] 付荣林,冯旗.浅论高职生的生存教育[J].职教论坛,2011(32):86-87.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1469)。

作者简介:贾瑞(1985—),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核心素养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