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战略激进度与应计、真实盈余管理

2019-07-08程乃胜肖宋敏魏建成

会计之友 2019年14期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企业战略

程乃胜 肖宋敏 魏建成

【摘 要】 文章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17年数据为样本,首次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考察企业战略激进度对应计、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横向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战略激进度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相对于战略非激进的企业,战略激进的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更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战略由非激进型变更为激进型战略时,企业会增加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减少真实盈余管理。最后,在应计盈余管理中采取激进战略的企业更倾向于正向盈余,避免负向盈余。将战略选择与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相联系,丰富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 企业战略; 战略激进度;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14-0121-09

一、引言

企业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是协调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力量。管理层通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帮助企业明确市场定位、合理调配资源来应对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目前对战略的划分存在多种分类方法,本文选用Miles和Snow[ 1-2 ]提出的分类方法,即防御型、进攻型和分析型战略,原因是该战略类型划分不仅能够涵盖已有的主流战略类型划分,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利用档案数据度量[ 3 ],为样本选择和数据的可得性提供了极大方便,因此可以在更大样本范围内对公司战略进行研究[ 4 ]。

盈余管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出于机会主义倾向做出歪曲经营业绩的行为。具体可分为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企业管理层通过对会计准则政策的选择,如改变折旧方法来实现其调增或调减盈余的目的。后者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构造或操控真实交易活动,如实施折扣以扩大销售或控制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时点等,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因此,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各期营业利润产生影响,但不改变现金流量;而真实盈余管理对两者均产生影响。

由于不同战略类型的公司经营特点差异较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和财务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 ]。当企业选择的战略越具有进攻性时,其经营风险就越大,经营业绩就越具有不确定性。为了持续向外界利益相关者传递利好信息,企业是否会进行盈余操纵以及如何具体影响盈余管理行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借鉴Bentley[ 4 ]对公司战略的度量方法,利用2011—2017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了企业战略激进度和应计、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其中,横向维度是指激进型战略公司与非激进型战略公司相比,纵向维度是指企业本年度激进型与上一年度非激进型相比,分别检验两者对企业如何选择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首次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探讨企业战略激进度对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战略激进度对盈余管理选择显著影响,即企业战略越激进,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第二,本文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探讨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选择,深化了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拓宽了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实践研究中的应用领域,丰富了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战略

最近几年,企业战略逐渐得到会计学者的重视,同时一些聚焦于企业战略的研究开始涌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以企业战略差异度为主体。有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差异度越大,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越大[ 6 ],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歧越大[ 7 ],同时,战略差异意味着企业经济活動与同行业企业的可比性较差,审计师行业专长受限,从而导致审计质量下降[ 8 ],这类公司也通常具有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 9 ]以及更低的会计利润价值相关性[ 10 ]。另一种是以企业战略激进度为主体,研究企业战略定位不同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已有研究发现,相比于采用防御型战略的公司,采用进攻型战略的公司风险承担水平显著较高[ 11 ],市场价值较高,盈利能力较强[ 5 ],公司股价崩盘风险较高[ 12-13 ]以及财务欺诈行为发生概率较大[ 14 ]。在此角度上考虑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几乎没有。

(二)盈余管理

目前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透彻。有些研究聚焦于应计盈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正、负向盈余。比如CFO持股[ 15 ]、高管薪酬[ 16 ]能显著提高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且与正向盈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负向无显著关系;此外,较大的内部薪酬差距也能提高其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17 ]。另有研究同时对两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考虑。比如内部股权激励的实施强度与应计盈余管理无显著关系,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18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两者均能起到抑制作用,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较小[ 19 ],也有认为高质量的内控能同时有效抑制两类盈余管理行为[ 20 ];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能使应计与真实产生替代效应,即应计减少、真实增加[ 21 ];企业内部融资需求越大,越能产生更多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内部原因造成的融资约束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同时起到抑制作用[ 22 ]。另外,外部事务所的行业专长[ 19,23 ]、独立董事的任命[ 9 ]能够同时对企业的应计与真实均起到抑制作用;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应计显著正相关,与真实显著负相关[ 24 ],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较低[ 23 ]。

而对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25 ]:第一,两者相互补充;第二,两者相互替代;第三,两者同增同减。已有研究表明,企业对两类盈余管理方式进行选择的动机主要有:(1)权衡面临的风险大小[ 26 ];(2)基于盈余管理成本效益的分析[ 27 ];(3)考虑外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 25 ];(4)综合考虑企业身处的内外部环境[ 28 ]。

(三)企业战略与盈余管理

在企业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中,有两篇是以战略差异度为研究主体,分别为叶康涛等[ 29 ]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差异度较大能显著提高企业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且减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侯德帅等[ 30 ]研究表明企业战略差异较大时具有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降低股价崩盘的倾向。只有一篇以战略激进度为研究主体,而且也只考虑了应计盈余管理,即孙健等[ 31 ]研究发现采用激进型战略的公司其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更高。

但研究企业战略激进度对应计、真实两类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影响几乎没有,这就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前提。由于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特点及成本效益不同,研究战略激进度对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中存在正向盈余和负向盈余两种倾向,不同战略激进度对这两者又是如何选择的,这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战略决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提供经验证据。

三、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当企业采取激进型战略时,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将比以前大大增加,经营业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会导致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持悲观态度,投资者失去信心会转而投资其他股票。企业为了挽救这部分投资者,通常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行为。另外,激进型战略公司为了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通常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因此融资需求比非激进型公司更高,融资需求高的公司为了更好地融资,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孙健等[ 31 ]也实证发现企业战略通过融资需求会影响盈余管理。因此,企业采取的战略越激进,其盈余管理动机越强烈。

由于外部投资者很难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企业正常的商业决策进行区分,因而更为隐蔽,不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审查,但是,真实盈余操纵比应计盈余行为对企业价值的损害更大、成本更高。企业组织作为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个体,根据“经济人”假设,其在进行盈余管理决策时也会综合考虑盈余管理成本是否具有相互比较优势。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应计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优先选择的方式。

此外,当企业采取激进型战略时,其经营决策会与以往有所不同,导致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按以往经验对企业经营决策作出正确评判,加剧了企业与外部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通过应计项目操控盈余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企业更有可能选择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在不同公司中,相对于非激进型战略的公司,采取激进型战略的公司更有可能采取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更少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此外,公司处于经营发展不同时期,其经营政策和业务主打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同时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层也会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来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增长。当企业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由保守型转向进攻型时,战略激进度增加。由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会导致经营风险增加,经营业绩也具有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据以上分析,企业管理层会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而不倾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在同一公司中,当企业战略由非激进型转向激进型时,企业管理层更有可能采取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减少真实项目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股票会被停牌交易,这在各国法律(包括我国)中都有规定。比如当公司最近3年都亏损时,其股票会被暂停交易,之后1个年度还未能恢复盈利将终止交易。基于此,上市公司为维护其巨额成本换来的上市资格,必定有强烈动机利用盈余手段来操纵,使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对应要求,从而避免被退市。此时企业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中要倾向于正向盈余,而避免负向盈余。

另外,采用激进型战略的公司为使管理层齐心协力、科学有效实施战略,可能会伴随有CFO持股、增加高管薪酬等激励措施。已有研究表明,CFO持股[ 15 ]、高管薪酬[ 16 ]能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且与正向盈余显著正相关。因而,施行激进型战略的公司更倾向正向盈余,避免负向盈余。

在企业采取激进型战略,进而导致经营风险、业绩不确定性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根据信息传递理论,其正向盈余显示的良好业绩更能向市场释放出管理层战略决策正确性的信号,也能向投资者传递其将稳定持续发展的信息。另外,企业管理层通常会与委托人签订基于业绩指标的弹性薪酬合同,由于委托代理机制下易滋生自利行为,因而,管理层倾向于调增盈余,以使其在合同中规定的薪酬最大化。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在企业采取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中,采取激进型战略的公司更倾向于正向盈余,而避免负向盈余。

四、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的计量

1.公司战略的度量

对于企业战略的度量,本文参照Bentley等[ 4 ]、孙健等[ 13,31 ]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6个变量:(1)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2)员工人数与销售收入的比例;(3)销售收入的历史增长率;(4)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员工人数波动性;(6)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将上述6个变量取过去5年的平均值。对于上述前5个变量,在每一个“年度—行业”样本中从小到大平均分5组,从最小组到最大组依次赋值为0~4分;对于第6个变量分组方式相反,即最小组到最大组依次赋值为4~0分。然后将每一个公司各年6个变量的得分相加(总分在0~24分之间),若得分大于等于18时,STRA赋值为1,表示企业采取激进型战略;否则为0,表示采取非激进型战略。

2.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

(1)应计盈余管理(DACC)

其中,PRODi,t表示公司当期的生产成本,为销售成本及存货变动之和;CFOi,t表示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DISXi,t表示当期的酌量性费用,为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之和;Si,t表示当期的营业收入;?驻Si,t为当期与上期营业收入差额;Ai,t-1是公司i的上期期末资产。对模型(3)分年度、分行业回归,计算出模型的残差项,即为异常生产成本(APROD)。同理,可以得到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ACFO)以及异常费用(ADISX)。以此便能计算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M),即RM=APROD-ACFO-ADISX。該指标值越大,表示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反之,表示越低。

(二)回归模型设计

对于模型(8)、(9),其中,STRASW表示若企业战略由非激进型变化为激进型赋值为1,否则为0。若STRASW的回归系数分别显著为正和显著为负,则说明企业战略变更为激进时,企业会增加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减少真实盈余管理,支持假设H2。

进一步,本文将模型(6)、(8)中被解释变量(DACC)分别依次替换为正向(DA+)和负向(DA-)操纵性应计利润,以此来检验假设H3。若当被解释变量为DA+时,STAR(STRASW)的估计系数?琢1显著为正;若当被解释变量为DA-时,STAR(STRASW)的估计系数?琢1显著为负,则说明公司相对其他公司战略越激进(或相对以往变更为激进型战略),越会增加正向盈余操纵,减少负向盈余操纵。支持了假设H3。

此外,根据已有文献,本文还控制其他影响的因素: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成长性(GROW)、资产收益率(ROA)、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OCF)、公司控制人性质(SOE)、董事会独立性(IND)、两职合一(DUAL)、股权集中度(SHRATE)、审计意见类型(OPIN)、事务所类型(BIG4)。相关变量定义见表1。

(三)样本选择及来源

本文选择我国2011—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对其进行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公司战略涉及变量不足5年的样本;(3)剔除相关变量存在缺失值的公司样本。经过上述处理,最终得到9 776个公司—年度观测值。为消除极端值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按1%和99%水平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使用Stata14。

(四)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描述性统计。其中,SO1—SO6分别代表前文所述用来度量公司战略的六项指标。根据战略度量的六项指标的得分以及STRA的定义,其最大值为1.000,最小值为0.000。從表中显示来看,STRA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105和0.306,说明选择的样本公司其战略选择存在较大差异;STRASW均值为0.024,标准差为0.154,企业存在战略变更现象;应计盈余管理(DACC)均值为0.082,中位数为0.046,最小值几乎为0.000,而最大值达到9.36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差异较大,且高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00和0.017)。另外,公司总体来讲经营状况良好,如ROA和GROW均值分别为3.5%和82.8%;控制人性质(SOE)均值为0.520,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权比例较高;在事务所方面,约有6.6%的企业为“四大”审计。

(五)相关性分析

表3报告了相关系数。战略激进度(STRA)与DACC显著正相关,表明战略定位越激进的公司其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战略激进度(STRA)与RM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公司战略越激进,越倾向于减少真实盈余管理。战略变更(STRASW)与DACC和RM也分别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较为合理且直观,比如,LEV与ROA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公司财务杠杆越高,其盈利能力就越差。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不同战略类型盈余管理比较

本文首先比较不同战略类型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并进行均值差异检验。不同战略类型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组间差异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中结果可知,从应计盈余管理(DACC)来看,激进型战略显著大于非激进型战略,t值为10.446;而从真实盈余管理(RM)来看,激进型战略显著小于非激进型战略,t值为-2.977。上述结果初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本文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对假设作出检验。

(二)多元回归分析

1.企业战略激进度与盈余管理

表5中第(1)、(3)列分别报告了模型(6)、模型(7)的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应计盈余管理(DACC)和真实盈余管理(RM)。在(1)列所示的回归结果中,企业战略激进度(STRA)的估计系数为0.02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采取的战略越激进,其应计操纵行为越易发生;在(3)列所示的回归结果中,企业战略激进度(STRA)的估计系数为-0.047,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采取的战略越激进,其真实性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假设H1得到支持。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如财务杠杆(LEV)的估计系数在应计和真实中均显著为正,表明财务杠杆越高,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要高;GROW与ROA的估计系数在两个模型中也显著为正,表明公司成长性和盈利性越好,越有动机进行盈余操纵,因而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2.企业战略变更与盈余管理

表5中第(2)、(4)列分别报告了模型(8)、模型(9)的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分别为DACC和RM。在(2)、(4)列所示的回归结果中,战略变更(STRASW)也分别与DACC和RM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战略相比以往变更为激进型战略时,企业管理层会增加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减少真实盈余管理。以上结果支持了假设2。

3.企业战略与正、负向盈余管理

考虑到公司操纵性应计行为存在正向调增或负向调减盈余,因此,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战略激进度(STRA)或战略变更(STRASW)对它们的影响,以STRA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列示在表5中第(5)、(7)列;以STRASW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列示在第(6)、(8)列,被解释变量为正向应计盈余管理(DA+)和负向应计盈余管理(DA-)。从(5)、(6)、(7)、(8)列示的结果可以看出,战略激进度(STRA)和战略变更(STRASW)都与正向盈余操纵显著正相关,与负向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战略无论相对于其他公司越激进还是相对以往变更为激进型战略时,企业都倾向于采取正向的应计盈余操纵行为,减少负向应计操纵,该结果支持了假设3。

(三)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上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如下检验:

1.采用原得分结果(0~24分)来衡量企业战略激进度。参照Bentley等[ 4 ]、孙健[ 31 ]的研究,将原衡量战略激进度的0~1变量还原为0~24分的离散型变量。较高的分数意味着公司战略较为激进,较低的分数意味着公司战略较为保守。重复上文研究步骤得到回归结果,见表6第(1)、(3)、(5)、(7)列。解释变量回归结果与上文一致。

2.将修正JONES模型改为使用JONES模型。回归结果见表6第(2)、(6)、(8)列,解释变量回归结果也与上文一致。

3.为消除极端值对回归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检验本文的结论,回归结果见表6第(4)列,回归结果与上文一致。

六、研究结论和启示

本文使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上考察企业战略激进度对應计、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战略激进度对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相对于战略非激进的企业,战略激进的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更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低。另外,当企业战略由非激进型变更为激进型战略时,企业也会增加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减少真实盈余管理。最后,在应计盈余管理中,采取激进战略的企业更倾向于正向盈余,避免负向盈余。本文将战略选择与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相联系,丰富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

本文研究的启示:首先,对于公司股东而言,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加强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真实性、可靠性的监督。其次,对于投资者而言,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战略是影响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公司的财务报告时,需要对企业战略进行重点关注。最后,对于监管层而言,应加强监管并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帮助上市公司的战略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 MILES R E, 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M].New York:McGraw-Hill,1978.

[2] MILES R E, 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 and process[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 ITTNER C D,LARCKER D F, RAJAN M V. The choic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annual bonus contract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7,72(2):231- 255.

[4] BENTLEY K A, OMER T C,SHARP N Y.Business strategy, financial reporting irregularities and audit effor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3,30(2):780-817.

[5] 王百强.公司战略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127-137.

[6] 何玉润,徐云.企业战略差异度会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吗[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7(2):62-70.

[7] 何熙琼.企业战略差异度能否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49-159.

[8] 刘娟娟.客户战略差异度是否会影响审计质量[J].财会通讯,2017(15):18-21,35.

[9] 王化成,张修平,侯粲然,等.企业战略差异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经营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9):99-113.

[10] 叶康涛,张姗姗,张艺馨.企业战略差异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会计研究,2014(5):44-51.

[11] 张先治,柳志南.公司战略、产权性质与风险承担[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5):23-31.

[12] 佟孟华,艾永芳,孙光林.公司战略、大股东持股以及股价崩盘风险[J].当代经济管理,2017(10):73-80.

[13] 孙健,王百强,曹丰.公司战略影响股价崩盘风险吗[J].经济管理,2016b(12):47-61.

[14] 艾永芳,佟孟华,孙光林.公司战略、大股东持股与财务欺诈[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4):72-78.

[15] 李晓玲,刘中燕.CFO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1):82-88.

[16] 陶燕.债务期限约束、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2016(1):82-88.

[17] 杨志强,王华.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行为:基于高管团队内和高管与员工之间薪酬的比较分析[J].会计研究,2014(6):57-65.

[18] 谢守祥,陈晓婕.股权激励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8(9):43-47.

[19]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 88,96.

[20] 胡明霞.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6-76.

[21] 胥朝阳,刘睿智.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4(7):50-57.

[22] 卢太平,张东旭.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1):35-41.

[23] 李然.内部控制审计、事务所行业专长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15(3):127-131.

[24] 袁知柱,王泽燊,郝文瀚.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管理科学,2014a(5):104-119.

[25] 吴秋生,郭檬楠,张小芳.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基于现阶段我国企业所处环境的互动效应视角[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87-96.

[26] ZANG A Y.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2):675-703.

[27] 袁学英,颉茂华.基于成本收益理论视角下的公司盈余管理方法选择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8):84-96.

[28] 刘启亮,何威风,罗乐.IFRS的強制采用、新法律实施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C].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09:116-147.

[29] 叶康涛,董雪雁,崔倚菁.企业战略定位与会计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会计研究,2015(10):23-29.

[30] 侯德帅,董曼茹,付彬.公司战略差异、真实盈余管理与股价崩盘风险[J].财会通讯,2018(12):3-8.

[31] 孙健,王百强,曹丰,等.公司战略影响盈余管理吗[J].管理世界,2016a(3):160-169.

[32] DECHOW P M,SLOAN R G, SWEENEY A P.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70(2):193-225.

[33]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猜你喜欢

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企业战略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浅谈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简要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管窥
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实现研究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分析文献综述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