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9-07-08王晶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5期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王晶

【摘要】 目的 分析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5周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干预3~5周、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5周后,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6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3~5周发生1例肩关节半脱, 1例肌痉挛, 1例足内翻, 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干预3个月后, 患者发生3例肩痛, 2例足内翻, 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研究组患者干预3~5周、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 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干预, 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且干预时间3~5周或者3个月均可, 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良肢位摆放;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82

脑卒中是动脉系统出现病变引发血管痉挛破裂、闭塞, 从而导致急性脑部循环和偏瘫肢体功能障碍, 给患者生命造成威胁。根据数据显示,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已呈上升趋势, 致残率极高, 而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水平的关键问题,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随着临床医学的深入研究, 良肢位摆放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中, 其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是防止痉挛的有效体位。其原理是通过持续性控制与反射抑制避免患者异常运动, 从而达到预防痉挛的目的[1]。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措施进行探讨, 采用对比论证法, 分析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9例。对照组患者男18例, 女21例;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58.1±9.6)岁;脑梗死7例, 脑出血10例, 左侧偏瘫12例, 右侧偏瘫10例。研究组患者男20例, 女19例;年龄39~75岁, 平均年龄(54.2±9.2)岁;脑梗死8例, 脑出血7例, 左侧偏瘫12例, 右侧偏瘫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保持患者病房的优质环境, 为患者提供轻松健康的环境, 定时进行清扫, 保持病房通风, 确保患者处于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医护人员应该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 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干预, 良肢位摆放是一种为了治疗而设计的体位。首先仰卧位, 医护人员将患者头部置于枕头上,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患者的枕高, 使患者面朝患侧, 上肢位于身体两侧放平, 患者患侧肩关节处用枕头垫好, 肩胛骨位于外旋, 保证患者手指伸展, 将毛巾放入患者掌中, 避免患者手指弯曲, 确保患者下肢伸直, 在其窝下放置枕头, 脚下放足托;患侧卧位, 医护人员保证患者患侧肢体处于朝下位置, 肩胛朝前伸, 肩关节呈90°, 患者上肢伸直, 保证其手掌向上, 患侧下肢伸展, 对患者实施患侧卧位能对患侧关节施加压力, 避免患者痉挛;最后, 健侧卧位是使患者健侧肢体处于朝下位置, 患侧上肢前伸, 肩胛骨微微朝上抬, 肩关节呈90°, 给患者胸前轻放枕头, 患者肘关节位于枕头上呈环抱状[2]。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5周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肩关节半脱位、肩痛、肌痉挛、足内翻)以及干预3~5周、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5周后,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69%, 明顯低于对照组的41.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研究组患者干预3~5周、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干预3~5周发生1例肩关节半脱, 1例肌痉挛, 1例足内翻, 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干预3个月后, 患者发生3例肩痛, 2例足内翻, 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研究组患者干预3~5周、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 P>0.05)。

3 讨论

良肢位摆放能确保肢体的正常功能, 是一项以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为基础而出现的临时体位, 多用于脑卒中、截瘫患者等, 能有效预防痉挛, 恢复肢体功能障碍。脑卒中偏瘫患者属于中枢性瘫痪, 其临床表现是迟缓转换为痉挛的过程, 大部分患者痉挛表现为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痉挛[3]。传统的康复护理工作着重患者体位正确摆放, 预防痉挛发生, 但却忽视了患者自身情况去设计的临时体位以及患肢的被动训练。患者肢体被动训练可有效预防挛缩等不良症状, 而早期的康复护理因条件限制, 患者只能卧床休养, 往往忽略了处于急性期患者肢体障碍功能的恢复。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良肢位摆放实施于患者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 传统康复护理通常以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加速设立, 一定程度上确保大脑可塑性[4]。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侧肩关节的肌肉组织也是同样原理。由此可见, 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的设计通过静止持续控制实现预防异常运动的目的, 能有效地控制患者肌痉挛症状, 保证分离运动发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措施配合良肢位摆放, 预防患者肩关节半脱落、肌肉挛缩、足内翻等偏瘫肢体并发症发生, 对抗异常运动的发生, 预防患者痉挛, 对维护患者肩关节具有积极影响[5]。良肢位摆放与设计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患者所处病情阶段进行不同程度、不同体位的摆放, 护理过程应持续性[6-8]。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干预时机与方法对患者后续治疗有极大的影响, 对于患者良肢位摆放设计应具有针对性, 而方法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5周后,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6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3~5周发生1例肩关节半脱, 1例肌痉挛, 1例足内翻, 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干预3个月后, 患者发生3例肩痛, 2例足内翻, 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研究组患者干预3~5周、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 P>0.05)。

综上所述,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干预, 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且干预时间3~5周或者3个月均可, 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淑媛, 马楠.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6, 4(25):147-148.

[2] 曹钏宏, 常巧云, 吴小花. 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6):676-678.

[3] 张小琴, 李瑞芳. 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31):6240.

[4] 刘先娟, 张培华, 李义芬, 等. PDCA循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26):2005-2008.

[5] 王晓丹, 杨艳艳, 孙燕燕. 利用品管圈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的观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18):127-129.

[6] 张洪瑛.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 2018, 34(32):148-149.

[7] 刘云平, 郭汾平. 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护理探讨.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4):2130-2131.

[8] 于婉.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护理干预.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1):276-277.

[收稿日期:2018-12-06]

猜你喜欢

脑卒中偏瘫
中医护理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探讨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胞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姿位摆放依从性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