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是什么
2019-07-08万灵子
摘 要:关于启蒙是什么的问题,康德与福柯都做出过经典的阐述。康德和福柯在启蒙问题上的分歧,最明显地体现在理性观和历史观两个方面:在理性观上,康德认为理性就是用启蒙理性去打倒宗教神学,福柯则是否定对启蒙理性的过分强调,进而对规训权力进行了批判;在历史观上,康德的历史观是一种趋向进步的连续性历史观,福柯的历史观则是一种“共时性历史观”。
关键词:启蒙;康德;福柯
1784年,康德发表《什么是启蒙》,声称启蒙就是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自由地运用理性。两百年之后,福柯也写了一篇同名的论文,在康德观点的基础上,对启蒙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发展。福柯对康德启蒙观最明显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理性内涵的理解上,其次体现在对历史的认识上。
一、福柯对康德理性观的发展
康德写作《什么是启蒙》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中世纪以来,欧洲笼罩在宗教的阴云里,封建神学禁锢思维,抹杀人性,在上帝不可置疑的绝对权威和独裁统治下,人们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研究成果革命性地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同时,人文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们纷纷呼吁人们要自由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打倒神学的权威。在这样的背景下,康德于1784年发表了《什么是启蒙》,详细阐述了启蒙的内涵。
启蒙就是要摆脱懦弱与懒惰,去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启蒙运动里,理性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对自由运用理性、摆脱权威摆布的呼吁,成了整个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主题,他在首段结尾所说的“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更是成了启蒙运动的口号。
两百年后,福柯写了一篇同样名为《什么是启蒙》的文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了启蒙的内涵,对理性做出了与康德不同的解读。因为,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理性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了。以前一切事物都要经过上帝的审判,现在一切事物都要经过理性的审判,但理性却无法审判自己。福柯对康德的批判正在于此。
与康德简单直白的文风相比,福柯并未对启蒙进行确切的定义。正如他隐秘晦涩的文风一样,他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接受或批判,他看重的恰恰是通过这样一种不明确的行文风格,在回答“启蒙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去体现启蒙的气质。他说:“我们自身的批判的本体论,绝不应被视为一种理论、一种学说,也不应被视为积累中的知识的永久载体。它应该被看作态度、气质、哲学生活。”启蒙塑造了人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名字就叫作批判。福柯并不是全盘否定康德的观点,他否定的只不过是对理性的无限放大罢了,因为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要保持批判的态度,而对理性的盲从反而背叛了这种批判精神。
福柯所批判的对启蒙理性的无限放大,用他的一个著名理论概括,也就是规训权力。在福柯看来,权力分两种:前现代式权力和现代权力。前现代式权力也就是古代君主权力,一种通过暴力手段与残酷形式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在这种权力关系中,权力的主体就是君王本人,君王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性的存在。而现代权力,又叫规训权力,不仅没有权力主体,而且自成体系,自我生存与发展,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刻地塑造着我们的一切思想。与帝王权力相比,规训权力对人的影响要持久深远得多,而且它永远不能像帝王权力一样被更先进的思想所推翻。显然,无论是封建时期的宗教神学思想,还是资产阶级的启蒙理性思想,当它们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时,都变成了规训权力。福柯透过启蒙理性要批判的,正是这种规训权力对人类思想的霸权。
二、福柯与康德历史观的分歧
康德的历史观是一种先验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隐藏在历史背后的自然意图所支配。同时,康德相信历史进步论,认为人类历史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曲折后,最终会达到永久和平,他的著名论断“个体的恶促进整体的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即便人性中有很多邪恶的因素,这些恶的因素终将促使人类社会向善的一面发展。
在康德看来,启蒙的核心就在于摆脱幼年时期,走向成熟时期。显然,这句话隐藏的逻辑就是只要人们敢于摆脱怯懦,有了大胆运用理性的勇气,就能够达到一种成熟的理想状态。总的来说,康德对于人类终将从未成年状态中摆脱出来是抱着乐观的态度的。在康德那里,人类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的过程最终趋向一种既定的方向,即进步和发展。
而到了福柯那里,他不再追问人们是否成年,他说:“我们所经历的许多事情使我们确信,‘启蒙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使我们变成成年,而且,我们现在仍未成年。”福柯不再把历史当作一种有前因后果的发展过程,其发展趋势也不再总是趋向于光明。事实上,他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正是起于对启蒙理性主义历史观中的起源论的批判。启蒙理性主义的历史观有一个共同的历史模式,就是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从本源到沉沦的过程,理性的使命就是恢复这种本源或起源的意义。任何起源论或本源论都以一种绝对或理想意义、以无限的目的为根基。传统思想史的发展模式,就是把时间衔接和连贯性的现象作为描述思想过程的基本主题,并预设思想发展在不断进步中,为此它把独创性和相继性作为其研究的重点。而考古学谈论的是断裂、缺陷、缺口、遗忘性、崭新形式乃至突然的再分配,它建立在不连续性、无时间性之中,不以克服差异为目的,而是要分析差异是什么。思想史把一切都描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变化”来掩盖差异,而考古学用“转化”来代替“变化”,取消“变化”的普遍规律的至上地位,以便达成对断裂的分析。历史中没有什么理性的主导地位,有的只是偶然性、不一致、不协调、无缘由地出现或衰退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主要就是消解启蒙理性话语模式下的历史观,形成新的结构主义历史观——一种共时性的历史观:历史是非连续的差异——转换的扩展和叠加,而不是按时间线索进行的连续性“发展”过程。
福柯的这种断裂性历史观体现在他对启蒙的看法上,他认为启蒙不是一种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既定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生生不竭的批判精神。这种启蒙永远保持着一种被激活的状态,对当下的、偶然的、转瞬即逝的东西进行追问。可以说,对启蒙问题的回答是开放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福柯所看重的不是启蒙在說什么,而是启蒙是如何被说出来的。而对于“如何说”的解答,就要回到特定的历史情境、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去考察,正如福柯的考古学一向主张的那样——所有的话语都是被情境所决定和构造的。重要的不是对启蒙这个词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大胆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选编,顾嘉琛,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万灵子,女,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