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初步”教学内容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思考
2019-07-08邵钶钧邱力叶银霖谢肇宇
邵钶钧 邱力 叶银霖 谢肇宇
摘 要:近年来,建筑学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而由此也导致了建筑学教育的不断改革。文章梳理了“建筑初步”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纵向发展历程,并横向对比了当前“建筑初步”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的大致教学情况,希望给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们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建筑初步”;建筑学;横向对比;纵向发展
一、引言
在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建筑初步”作为建筑学大一新生的入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建筑学应该怎么入门?随着建筑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教师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也导致了“建筑初步”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因校而异、因师而异、因时而异。
二、横向对比
横向是指“建筑初步”课程在当今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特色、内容涉及的重点,同时也包括一些现状问题分析等。限于个人眼界和考究调查的范围,笔者把我国开设建筑学教育的高校类型暂且分为三种:应用型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研究型院校,以下归纳分析并对比三者之间的教学情况。
1.应用型院校
主要特点:此类院校数量庞大,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专业图纸画法。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以掌握基础的绘图知识和设计方法为主,力求能让设计单位“用得上”。
现状问题:第一,教学内容上安排了大量的基础线条线型练习,会让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第二,练习的内容大多是照着现有的图纸进行模仿抄绘,对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较弱。
2.艺术类院校
主要特点:有其他相关的艺术类学科,如工业设计、环艺设计、平面设计等,并且同这些学科的相互交流更多,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发散思维,学生入学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毕业生更容易跨界融合不同的设计学科,同时有能力做其他类型的设计。
现状问题:教学内容有时同现实接轨不足,导致过于天马行空。同时,基本的建筑设计规范和绘图标准也掌握得较为薄弱。
3.研究型院校
主要特点:大多属于高层次的重点院校,学生入学时不一定有美术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具备较高的抱负理想,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很高。这样的学生往往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快速弥补艺术基础的薄弱,同时快速掌握基本的专业图纸画法,然后在这基础之上融入更深层次的对社会、技术、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现状问题:研究型院校因为站的起点和目标较高,大多数正在跟国际接轨。即便是走在建筑教育行业尖端的院校,它们是引领我国建筑学发展的领头羊,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是全国众多普通院校学习的对象。但它们对适合我国本土建筑的探索仍然有限,这包括建筑设计理论、建筑技术的更新、建筑教学的模式等,都在跟风欧美院校,存在自身创新不足的问题。
三、纵向发展
这里的纵向,是指在时间轴上的发展,而“建筑初步”课程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地教学改革,是一直伴随更大的建筑学概念的演变和发展。下文将从过去、当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分析。
1.过去
现代建筑学的发展,主要是西方20世纪初从对崇尚激进的现代主义革命思想开始的,而这种现代主义的思想真正影响我国却是在20世纪末。柯布西耶认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一部机器要强调利用效率,强调成本最低化,产出最大化。在这样的引导思想下,“建筑初步”的教学也是倾向于培养学生作为生产力的画图工具,着重培养的是画建筑平立剖等技术图纸的基本功,以抄绘经典图纸为主要教学任务,同时还包括工程字体练习、钢笔画练习、水彩渲染等。
然而,这种培养模式下出来的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大多局限于二维的平立剖,早期建筑也只讲究满足于基本的功能需求。这导致了学生做设计习惯于在早期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平面布局,后期立面直接由平面拉升墙体生成,这种方式对三维空间形态的创造力是一种限制。
2.当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尤其是随着电脑三维模拟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三维空间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初步”的教学开始逐渐引向空间美学,从以上提到的二维技术图纸,开始更多地转向三维空间的思考。从满足基本的功能布局,开始更多地向结构和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实体模型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同时减弱甚至取消部分过去烦琐的抄绘、工程字、钢笔画、水彩渲染等练习的比例。
然而,在三维空间的建模中,学生做模型所用的材料毕竟是一种虚拟的替代品,同时也往往比真实尺度缩小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有时候还是难以体会符合真实人体尺度的空间和材料感受。
3.未来趋势
当今最热门的议题之一是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如何本土化的试验,这种试验往往关注于本土文化、材料,以及相应的建构方法,对本土历史建筑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很多建筑设计研究机构都在探索传统建材如何创新,要求建筑师走到农村去,与传统的工匠合作,一起将中国的传统建构方法用新的形式传承下去。但这一切还未在我国高校的“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中得到普及,可以说目前材料和建构在大多数高校的建筑教育中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在少数高校的“建筑初步”教学中,已经开始引入了对材料和建构方式的探索,教學内容从做虚拟的模型和图纸,转为接触和加工实际的材料,有时候甚至用材料建造1比1的实际(局部的)建筑。其教学方式的落实是与各类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相配套的,对实际建筑材料的加工设备需求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和材料。学生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接触和加工,如木材、石头、砖、钢材等,对材料的属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相应的建构有更实用、更准确的探索。
四、结语
笔者认为,“建筑初步”作为入门教学,不应该搞全盘统一化,而要搞差异化。本着“小马过河”的道理,因材施教。还有,要逐渐地从教师主导讲课,转变为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在旁边给予辅导的模式,尤其是要尽可能地接触实际材料。
参考文献:
[1]方舒,洪涛.关于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220-221.
[2]李林芝.《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30-31.
[3]王乐.建筑空间设计与行为的互动——浅谈建筑初步课程空间设计训练环节的教学改革[J].建材与装饰,2017(5).
作者简介:邵钶钧(1988—),男,浙江温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
邱力,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讲师;
叶银霖,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助教;
谢肇宇,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