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志愿服务体系问题的思考
2019-07-08赵凤吟
摘 要:以精准扶贫为角度开展的志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帮助社会贫弱地区实现脱贫,促进了青年志愿者个人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志愿服务体系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文章以扶贫志愿为例,探析了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产生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精准扶贫
一、重社会志愿服务,忽视校园帮扶
志愿组织活动对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慰问福利院、义务献血等志愿活动,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实现了自我价值。然而,这些目光更多投向社会,忽视了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多数的青年志愿活动只能组织内部人员参与,外部人员则参与度小,志愿服务活动基本面向社会,面向校园内部的少。在高校内部,有关教育扶贫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教师和学生只将一些公益劳动作为志愿服务活动,没有真正给到帮助,做到扶贫,而且青年志愿者缺乏校园内部帮扶的意识,因而教育扶貧在校内难以开展。
二、培训机制不完善,资源难以共享
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需要“政府—高校”或“社会组织—群众”共同构成。在现存的志愿服务体系中,也有基本的职责分化,以确保组织内部的运行,然而高校志愿服务体系中仍存在奖惩、培训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除此之外,青年志愿者们的专业、地域和才能不同,志愿服务体系不能够有效分类,弱化了青年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无法形成良好协作。此外,缺乏将资源有效分类和整合利用的志愿者服务平台。第一,志愿活动单一。第二,地区气候、人口、教育以及志愿者经验等信息难以获得。
三、资金不足,宣传不够
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问题是制约和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基于精准扶贫层面而开展的志愿活动。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活动宣传、志愿者培训、评选表彰等活动经费应予以保证,然而志愿者在服务时产生的交通费、食宿补贴等相关费用目前却难以保障,虽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也是杯水车薪。以高校开展的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号召的志愿者扶贫活动为例,大多高校往往比较重视团委及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由于学校支持、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缺乏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阻碍了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发展。
四、建议
第一,培养扶贫意识,弘扬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贯彻精准扶贫、服务于社会的主要方式,需要注重培养志愿者的扶贫意识和志愿者精神。高校应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还要弘扬志愿精神,加大对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公众号、网页和讲座、报纸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来宣传,使得扶贫志愿精神得以弘扬。
第二,完善协调机制,培育志愿组织。扶贫志愿讲究“精准”二字,联合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建立有效的联系,对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等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对症下药,这对扶贫志愿服务也是极大的助力,同时也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首先,通过政府拨款,解决一部分的资金问题;其次,通过贫困地区的自然地理优势来吸引企业,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最后完善奖惩制度、培训机制等,促使志愿者专业素质得到强化,组织运行更加完善。
以精准扶贫为基础开展的志愿活动不仅有利于解决社会贫弱地区的贫困源头,还有利于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洋,乌钢,师妍.“互联网+”视阈下青年学子参与精准扶贫路径探究——以公益众筹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7(30).
[2]刘丽娟.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园‘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平台——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201810220027);黑龙江省教育规划重大课题(GJ2017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凤吟(1999—),女,山东菏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