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心的律动 情的和鸣
——借物抒情散文的听觉描写艺术

2019-07-08曹津源

中学语文 2019年17期
关键词:雨声小雨喜鹊

曹津源

古有祖逖“闻鸡起舞”,今有毛泽东名句“雄鸡一唱天下白”,他们都在听闻鸡鸣声时激起“心的律动,情的和鸣”。借物抒情散文怎样表现这样的听觉审美感受呢?请欣赏:

【美文引路】

喜鹊的歌

吴昌勇

在草木葳蕤、群山绵延的陕南乡村,枝头的喜鹊如花中牡丹、林中翠柏,足以登上鸟类的封面。

喜鹊天生就是一个吉祥的样子,从一棵树跃到另一棵树,比叶子上的风跑得还要快,尽管没有大长腿,却习惯凌空扎一个猛子,乌黑油亮的羽毛在乡村上空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听见喜鹊喳喳叫,心中陡然生出一份美好。

喜鹊比乡间的唢呐手更容易找到喜庆,音浪汹涌的双腮,盈满风调雨顺,盈满五谷丰登,也盈满国泰民安。在我小的时候,每每听到竹林传来喜鹊的叫声,奶奶总是碎步生风,从屋里跑出来,站在院子里,双手反剪一动不动地听这从枝头落下的鸟鸣。就像是一对故交,她在低处望着喜鹊,喜鹊在高处望着她,空气中似乎有丝丝缕缕的甜,奶奶的满头银发被风轻轻拂起,叶缝透出的阳光洒满她的面庞,难得一见奶奶那份专注而神往的表情。

一只喜鹊和一位老人就这样彼此凝望,我站在奶奶身边,喜鹊站在那棵杏树上,杏花开得灿烂,雪白的杏花映着喜鹊的乌黑的羽毛,喜鹊乌黑的羽毛映着更高远的蓝天,喳喳的叫声伴着逐风飘落的杏花,和煦的春光里,奶奶动情地听着,望着。尽管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是我知道这一刻很美好,能让奶奶丢下手上的针线活,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晌午,在鸟语花香里打开心门,将喜鹊的叫声热情地迎进来。

多少年之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记得杏树枝头的那只喜鹊如何拨动银发奶奶少女般的情思,让她忘记日子里的琐碎,让她从这再平常不过的叫声里捕捉到一份莫名的感动与美好。

喜鹊在叫,好日子一天接着一天。二十多年前的盛夏,我早早出门,步行几十里去镇上的中学,那是中考之后发榜的日子。那一天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出门的时候,母亲站在门前送我,我能感受到她目光灼热,比盛夏早晨的阳光更滚烫。待我午后回到家时,母亲依然站在屋外的院场里,我们目光重逢的那一刻,我看见微风拂过她清瘦的面庞,两鬓白发在太阳下闪着银光。我笑着扑进午后的阳光里,突然听见房头红椿树上的喜鹊喳喳叫个不停,那声音清脆而洪亮。倏然间,我好像被喜鹊的羽毛挠得内心痒痒,眼泪也跟着喜鹊的叫声涌出来。我看见在喜鹊的叫声里,母亲双眼噙满和我一样的泪水。她浅声道,喜鹊叫个不停呢,今天喜鹊叫个不停呢!声音一声高过一声,渐渐盖住了喜鹊的叫声。就在母亲焦急的等待中,红椿树上的这只喜鹊或许也在远远地望着我,它看见乡村小道上我欢快的步态,看见我满脸的喜悦,看见我握在手里的成绩单已经被汗水浸湿。于是,这只喜鹊赶在我之前回到家里,将这个喜讯叽叽喳喳捎给站在门前的母亲。

多少年之后,我问起母亲,那一天,你真的听见喜鹊的叫声了吗?母亲笑着说,我是在心里听见的。

直到现在,房头的那棵红椿树依然枝繁叶茂,奶奶屋外竹林里的那棵杏树年年早春繁花盛开。喜鹊依然从一个枝头飞向另一个枝头,像乡间的信使,用悠扬的叫声,为奶奶和已经跟奶奶一样生出满头银发的母亲,带回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为这个村庄带回一个又一个惊喜,为村庄里的每一个人带回一份又一份感动。喜鹊成了村庄里一切美好的象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在麦浪翻滚的时候,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总是站在枝头喳喳叫。这声音比锣鼓动听,比唢呐动听,比山歌动听,这声音将一切美好和不美好都化作高挂在心空的一道彩虹。

只要心中住着一只喜鹊,每天都艳阳高照,每天都是好日子,每天都看见村庄的上空铺满鲜花和云彩。日子就应该这样过,在喜鹊喳喳不停的叫声里,我们抬起头,看见山花烂漫,看见天空高远,看见一只喜鹊从村庄上空飞过,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洒满阳光和笑意。

(选自2019 年5 月18 日《人民日报》)

最后,不要随便掏耳朵。俗话说:“耳不掏不聋。”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掏耳朵时稍不注意,还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点 评】

一、多觉描写烘托听觉美感

这是指让视觉感受等描写与听觉描写形成审美合力。文中描写喜鹊有“乌黑油亮的羽毛”,会“凌空扎一个猛子”“在乡村上空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喜鹊的枝头凝望”,会让“空气中似乎有丝丝缕缕的甜”……这就使读者不仅“听”其声,而且能赏其形,品其味,强化了听觉描写的审美感染力。

二、用好辞格凸显听觉诗意

文章运用比喻、通感辞格描摹喜鹊叫声的美好特质,“如一朵朵云彩,从内心最深处飘过”等动态比喻句化听觉为视觉;作者振起联想翅膀,说“花开的声音,水流的声音,泥土消融的声音,以及风吹过瓦楞的声音,都成为喜鹊乐库里火苗般跃动的音律”,喜鹊叫声成为乡野交响“乐库”中的“主唱”,诗意盎然;描写喜鹊叫声能“将一切美好和不美好都化作高挂在心空的一道彩虹”,更是妙“喻”连珠,是听觉与视觉交融描摹的范例。

三、展示场面抒写动人真情

听觉美感须有场面描写支撑,文章重点描述了“喜鹊与奶奶互望”“喜鹊先我送喜报”这两个场面,将声、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在前一场面中,有晌午的风和日丽,雪白的杏花,乌黑的羽毛,喳喳的叫声,高远的蓝天,满头的银发,树上树下的对望,双手反剪一动不动的专注模样……这些元素不仅融入了听觉审美的范畴,更有着“打开心门”的深情内涵,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四、“声”入人心亮出“声”外之意

文中“奶奶”在回答“我”的发问时说“我是在心里听见”了喜鹊的报喜声,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丰富的“声”外之意,那就是:喜鹊是美好的象征,人们只要心中“住着一只喜鹊”,“脸上都洒满阳光和笑意”,有着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那就会“每天都是好日子”。文题“喜鹊的歌”,其实就是“农民的歌”——“上空铺满鲜花和云彩”的新时代新农村的幸福之歌。

【佳作展示】

拼在一起

华益生

听雨,我的心声与雨声便“拼在一起”。因为雨声是与繁杂社会格格不入的天籁之声,永远牵动我内心深处那一份纯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小雨的缠绵温柔、小雨的多情,不静下心来心无杂念地细听是听不到的。这种雨声好似夜晚的茉莉花飘出的淡淡清香,似有似无,虚幻缥缈,想伸手去抓却早已不见了。听小雨声让我想起了小苏——苏子由,他和小雨一样低调、婉转。他总是把偌大的舞台留给哥哥,自己却犹如冰山下的火焰,站在哥哥的身后让学问徐徐展开。“世人欲困我,我已长安穷”,淡淡的愁,像缕缕腾起的略带香气的烟,听不到燃烧般的噼啪声,却永远牵动你的心。喜欢听小雨,“宇宙非不宽,闭门自为阻。心知尘外恶,且忍闲居笔”。我如子由,倚着窗户,一夜听雨静无眠。

小雨过后便是中雨,“春潮带雨晚来急”,中雨利索、爽快。中雨声,打在芭蕉上清脆的响声,均匀细腻,连续不歇但又十分有力,如潺潺流水,如鸣佩环,又似冰雪融化,打在岩石上。这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调子让我想起一段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老苏的一生都犹如这中雨声:他不善声律记问之学,直到二十七岁才淡定地拿起书本。他的文章纵横捭阖,不失战国纵横大家的风范。“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他不似小儿子苏辙那样默默无闻,也不似大儿子苏轼那样惊涛骇浪。他有的只是本本分分,却培养出了两位惊世之才。我打开窗户,让心声与淅淅沥沥的中雨声拼在一起,仿佛看见苏洵嚼着牛肉,骑着毛驴在雨中渐行渐远的背影。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大雨来了,大雨洒脱,放荡不羁,大雨似山洪爆发,似飞瀑从高山奔腾而下,似大海激昂澎湃,毫不忌讳,毫不留情地冲刷大地。静静地聆听,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花园,各种各样的花香从四面八方扑来,有时呛得你透不过气。听大雨声,我感觉苏轼向我走来。苏轼像大雨,他惊天动地,名声流芳百世,经久不息。苏轼的诗像大雨,“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汪洋恣肆,笔扫千里。苏轼的字也像大雨,他的寒食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其字出神入化,笔酣墨饱。东坡的人生大起大伏,生前用诗惊动世人,死后也是轰轰烈烈。

就这样,雨声永远牵动我的心。在嘈杂的社会听雨,让心声与雨声“拼在一起”,用小雨拂去纤尘,用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

【点 评】

作者以“风雨”为线索串连三次时空转换,将“苏氏三父子”作为联想主体,依据各人个性阐发“雨声”大小徐疾与“人品”的内在联系,揭示各具个性的人生轨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似有茉莉花般的淡淡清香”)组成的多觉描写摹状雨声,“苏氏三父子”的众多名句流畅地镶嵌于文中,比喻、借代、通感等辞格用得恰到好处,结尾用排比句强化“一夜坐听风吹雨”的人生启示和社会意义,这些都体现出“‘听’:心的律动,情的和鸣”这一构思特点。

猜你喜欢

雨声小雨喜鹊
喜鹊为什么叫“喜鹊”
你真的认识喜鹊吗
雨声说些什么
听雨声
《雷雨》中的“雨声”
喜鹊
卧薪尝胆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