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冲刺复习 实现有效增分
2019-07-08贵州
贵州
时光的年轮携着岁月的芬芳不停地旋转,转眼间2019年高三备考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冲刺环节。冲刺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物理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学科素养的真正形成,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总体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各种模拟试卷、适应性考试的试题演练、分析,达到夯实基础、学会思考、提升能力的目的。习题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面对高考题时顺利想到解题方法,实现创造性解题;试卷讲评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程序:读题审题(从文字、图形、图片、图象、图表获取信息)→形成清晰的物理情景→思考、抽象建构物理过程模型(画草图)→找出过程特征及所考查的知识内容→确定适合的物理概念、规律→确定推理依据、列出方程(组)→数学处理求出结果→物理判断得出答案。课堂教学要尽可能按这种程序操作:学生解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解题反思、归纳提升。教师的智慧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适时适度地进行启发引导,突破不同学生的“能力”瓶颈。
一、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环节,弄不好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审题不能有半点疏漏,务必做到明察秋毫、一丝不苟。冲刺阶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读题、审题,完成“眼看、嘴读、手画、脑思”的亲身经历,老师不要抑扬顿挫的读题,必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训练:一是认真细致读题,全面提取解题信息。这需要逐字逐句地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等方面真正弄懂题意,否则就会出现把“托马斯·杨成功完成了双缝干涉实验”认为是“杨成功”完成了双缝干涉实验!尤其“至多”、“至少”、“增加(减少)了”、“增加(减少)到”、“恰好”、“最大速度”、“稳定速度”、“准确测定”之类的限制性语言,或者是对题目所涉及物理过程的描述、变化情况的临界点、摩擦力或弹力的突变点等解题切入点的表达,临界状态包含承前启后的物理量,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带电粒子在某个位置从一种场进入另一种场等等,一定要善于捕捉变化。二是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和补充条件(括号里的说明)的利用,任何物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物理条件或范围内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而设定的,如果题目没有给出,就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利用这些隐含条件。比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定律的条件是否满足;弹簧是否在弹性限度内;“准确测定”的误差要求;“缓慢移动”的平衡特点;计算结果的表达方式与有效数字的个数确定;要求填写字母代号还是器材符号;是否因为物理量的大小、方向不明和周期性带来多解等等。三是善于排除干扰条件,2019年《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笔者认为今年高考试题可能会偏向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最新科技成果等来设计问题情境,这类问题通常会给出字数繁多的关于情境、背景的描述性语言,与解题没有直接关系,考生迅速阅读弄清情境即可,接下来才是物理现象、运动过程,不同的情境对应不同的物理知识规律,这需要边读边思考,有时还要将文字描述的已知量与题中图象结合起来识别模型、获取解题信息。四是预防熟题效应,平时教学过程中大量的习题训练可以让学生熟能生巧,但是又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命题专家已经改变了问题的条件,可是考生误以为就是自己做过的题,从而在兴奋的状态下失分。比如“轨道最高点”被换成了“轨迹最高点”、“一群氢原子”换成了“一个氢原子”、“不计阻力的”变成了“稀薄气体阻力”或是没有说明的;题中图象中没有画出“场线”而题干中已经说明的;题干中有“一直受到一水平恒力”而题中图象没标出这个力之类的情况都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要素和科学思维要素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是新考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平时训练的习题实际上已经是经过高度抽象概括后的理想化模型,提升的是“解题能力”而非“解决问题能力”,后者面对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是真实的、具体的、非理想的实际应用情境,是没有完整已知条件的新情境问题,需要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寻找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新途径,并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运用模型所适用的物理概念、规律及相应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1】(原创)有一种灌浆机可以将某种涂料以速度v持续均匀地喷在墙壁上,若涂料喷出时产生的压强为p,涂料打在墙壁上后便可完全附着在墙壁上,涂料的密度为ρ。则墙壁上涂料厚度增加的速度v′为
( )
【备考启示】这类题体现了“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导向,利用这类趋近于“原始物理问题”的新题型训练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更有价值。类似的是2018年全国卷Ⅱ第15题“鸡蛋下落问题”和海南卷“瀑布水流下落问题”,考查学生模型建构能力、推理能力、估算能力的同时,还没有给出重力加速度的取值,这显然要求学生具备熟记这些常数的物理素养。
三、训练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高考命题为了考虑知识覆盖面和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经常在“知识交汇点”命题,也就是每道题会考查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过程和情境,找出知识点间作用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备考冲刺阶段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整合能力,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与应用,善于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中提取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解决问题,达到“既见树木也见树林”的层次。
【例2】某兴趣小组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实验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关键步骤如下:(1)如图1所示,将轻弹簧一端固定于气垫导轨左侧;调整导轨水平,使滑块(带有宽度为d的挡光片,滑块与挡光片总质量为m)自由滑动时,通过两个光电门的________相等即轨道调整水平。
图1
(2)用滑块压缩弹簧,记录弹簧的压缩量x(在弹性限度内);释放滑块,若滑块脱离弹簧后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为t,则滑块脱离弹簧时的速度为________。
图2
【备考启示】本题属于创新实验题,以“查阅资料”给出新信息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要求学生把实验装置图和图象(斜率和截距往往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结合起来,用“能量守恒”观念建立等式,加上“导轨水平”的判断依据和常规实验中光电门的应用来命题,涉及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这类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分析综合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利用丰富的联想和跨界类比的方式,在现有知识网络的结点上通过逻辑思维的不断参与,去联结出新的知识信息,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
四、开展“回归教材”专项复习
随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课程标准研究专家”参与到“高考命题专家”行列,“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就会更加吻合,高考命题“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高考题的“教材味”会更加浓烈。正如2018年全国卷Ⅲ22题“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直接以人教版必修一第45页“做一做”为素材来命题;2018年全国卷Ⅱ22题也属于人教版选修3-1中问题与练习4和5改编的。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这些考题都是在课本素材的基础上嫁接、深化与拓展而来的。
【例3】(根据选修3-1第32页“做一做”改编)某实验探究小组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电路采用高电阻放电法来估测一个电解电容器的电容。方法是让已充电的电容器通过对高阻值的电阻放电,测出电容器充电电压为U时,所带的电荷量Q,从而求出电容器的电容C。
图3
实验中提供了下列实验器材:
A.工作电源(电动势9 V)
B.H9840数显直流微安表一个(量程2 000 μA)
C.电阻箱(阻值为0~999.9 Ω,额定电流0.5 A)
D.电阻箱(阻值为0~9 999 Ω,额定电流2.0 A)
E.待测电解电容(额定电压220 V)
F.直流电压表(量程0~15 V)
G.定值电阻R0(阻值10 Ω,额定电流2.0 A)
H.秒表一块
I.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实验时电阻箱应该选择________(填器材前面的字母代号)。
(2)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①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按图3所示电路图把图4中的器材连接成对应的实验电路。
图4
②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闭合开关时直流微安表的示数接近最大量程,记下这时的电流表示数为I0=1 800 μA,电压表示数为U0=9.0 V。
③断开开关S,同时几个同学配合计时和读数,每隔5 s读取一次电流I的值,并填入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将表格中的数据(8组)以时间t为横坐标、电流I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得出I-t图象如图5所示。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估算出该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U0时所带的电荷量约为________C(保留三个有效数字);该电容器的电容约为________F(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定值电阻在这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
(2)①正确的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
图5
【备考启示】基于“导向教学”的命题指导思想,冲刺阶段有必要让学生把课本从头到尾通读一遍,教师要把教材的例题、习题、“做一做”、“说一说”、“科学漫步”及教材中的物理定理、定律提出的过程、重要的思想方法进行整合,改编一些源于教材的题目供学生训练,避免“舍本逐末”的题海战术淹没学生的自信,对备考增分也是一种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