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追肥方式对温室当归苗大田栽培的影响

2019-07-07曹占凤樊东隆通讯作者武永陶

中兽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沼液山地基肥

曹占凤,樊东隆(通讯作者),武永陶

(1.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兰州730030;2, 甘肃省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730600)

当归为甘肃大宗道地中药材,是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主产岷县、漳县、宕昌等地,有和血、补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等功效。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当归的药理学、 临床应用和栽培方法进行了研究。 目前,多数农户为了图省事,生产中多以施用复合化肥来确保较好产量。 但长期施用化肥,往往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破坏,药材品质下降。 为此农业部2015年2月印发了化肥、 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并提出“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 为了科学探索道地药材生产上化肥减量的替代方案, 项目研究以沼液为主的不同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和山地育成当归苗,在大田移栽后的生长发育规律、抽薹率、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开展了本试验,以期为进一步总结完善日光温室当归育苗移栽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2018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岷县进行。试验地选择在岷县麻子乡麻子川村。海拔2510m,年降水量650mm,年平均气温5.4℃,无霜期105 天。试验地属于二阴沟谷平地,土壤为黑土。 试验地前茬为黄芪。

1.2 试验材料

1.2.1 温室育苗:种子:试验用种子为当年采收的当归早抽薹种子。

播种:试验温室于2018年10月下旬开始施肥翻地, 水池内积水预热;11月中旬再次翻地做畦,平整土地。11月20日左右铺设微喷管道。11月26~28日上午完成育苗。28日下午开始喷水。12月2日喷水后用黑地膜覆盖保墒。 12月10日20%出苗,揭去覆盖地膜,喷水。 当归苗于12月16日达到出苗期,20日全部出苗。 此后,严格按照日光温室当归苗栽培技术进行管理。

练苗:2017年3月11日开始温室遮光通风降温练苗,待温室练苗结束,室外气温与温室气温相接近时移栽。

试验用温室当归苗:均采用中等大小的优质一级苗,种苗直径4~5mm。

试验用山地当归苗: 为本单位自己培育,剔除大苗和小苗,采用中等大小的优质苗,种苗直径5~8mm。

1.2.2 肥料:试验田基肥用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艳阳天” 牌三元复合肥,N、P2O、K2O 含量分别为18%、18%、18%。

沼液:为农户自己家有的沼液(约含N 0.5%、P2O5 0.22%、K2O 0.2%)。

赤霉素:为上海同瑞原十八厂生产的三六牌3%赤霉素。

防麻毒土配置:细土50kg+15%毒死蜱乳油0.5kg+50%多菌灵500 g 拌匀后备用。

1.3 试验设计

1.3.1 试验设计: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温室苗(A)、山地苗(B)个区,每个区内分别设计4 个不同追肥方式处理,各处理随机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12㎡,小区间距30cm。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

各处理分别是:

T1:在基肥基础上加追化肥。 7月中旬,亩追化肥N-P-K 配方施肥= 尿素10 kg+ 二铵10 kg+硫酸钾5kg。

T2:在基肥基础上加追沼液。 7月上旬,沼液灌根1 次,亩灌沼液500kg。

T3:在基肥基础上分次加追沼液。7月上旬和8月上旬, 沼液灌根各1 次, 每次每亩灌沼液250kg。

T4:(ck)只施基肥,不施用追肥。基肥于2017年3月29日翻地,结合翻地,亩施复合肥30 kg,加施炒熟的油菜籽15kg,翻埋入耕层。

1.3.2 试验田布置:试验小区田间布置见表1。

表1 试验田各小区布置

1.4 追肥方法:每小区按170 穴计算,7月8日开始第一次追肥,根据方案要求进行追肥。

T1:7月8日每小区用二铵18 克+ 硫酸钾9克。将每三个重复的肥料混合溶解后,每小区用水约6.8kg,在用清水稀释后,按每穴50ml 灌根追肥。

T2:7月8日处理每小区用沼液9 kg,加等量清水,按每穴100ml 稀释肥液进行灌根。

T3:7月8日进行第一次追肥,处理每小区用沼液4.5 kg,加等量清水进行灌根,每穴追稀释肥液100ml。 8月6日进行第二次追肥,追肥方式及用量同前一次。

采用追肥枪, 将兑好水的肥料溶液或沼清液液灌入喷雾器,接到追肥枪上,按行追肥,在每两穴当归苗中间进行追肥,施肥深度15~20 cm。

1.5 移栽定植

1.5.1 试验地准备:3月31 至4月1日,耕翻打耱平整土地后按照小区规格挂线起平垄, 要求每小区内起3 垄,垄宽80cm。 垄面整平后覆盖黑色地膜保墒,以待定植。

1.5.2 种苗准备:4月3日采挖温室苗,4月8~11日进行当归苗分级,挑选中等苗备用。

1.5.3 种苗处理:苗床育成的当归苗,在移栽前用3%赤霉素10ml 兑水7.5 kg,浓度40ppm,浸苗10分钟捞出,晾干归苗表皮水分后移栽。

1.5.4 试验移栽:4月13~14日移栽。 将苗床当归苗采挖出来后,按大小分级。定植时按株行距要求用窄铁铲在膜面开穴,穴径约长5cm,宽3cm,深15cm,穴距27cm。每垄移栽4 行,每穴2 苗。 按试验地不同小区的定植内容(见表1),移栽至对应小区。 定植苗要求深浅适宜,苗穴周围用土填实,苗头覆土厚5 cm 左右,并封严膜孔。 并按每穴施放配置好的防麻毒土15 g 左右在当归苗头部周围,进行麻口病常规预防。

1.6 试验田管理与观测

1.6.1 及时除草:5月13日开始第一次除草, 主要对行间小草进行浅锄;6月12日进行二次除草,深锄,挖断垄沟内杂草根。增加土壤通透性;7月8日进行第三次除草, 行间锄草松土,7月29日进行第四次除草, 行间锄草松土;9月6~8日进行除草, 主要对行间及垄面上当归植株周围大草进行拔除。

1.6.2 及时防治病虫害:在7月8日追肥后,将剩余的沼液洒在除试验外的温室苗示范田叶面上。晚上小雨转中雨,7月13日发现底部叶片感染褐斑病,14日用多菌灵、笨醚甲环唑、多.福.溴1000倍进行叶面喷雾防治,16日观测,底部叶片干枯,上部叶片正常。 喷药后防效较好。 根据观察,些次发病与叶面喷洒沼液有一定关系。 为了进一步巩固防效,7月19日再次用多菌灵、笨醚甲环唑、多.福.溴1000 倍进行叶面喷雾预防病害。7月29日,用笨醚甲环唑、多菌灵、多.溴.福和香巴拉叶面肥进行了防病,8月6日结合追肥,再次用笨醚甲环唑、 噻菌铜和毒死蜱1000 倍进行病虫害预防。 8月22日,用多菌灵、笨醚甲环唑、多.福.溴1000 倍进行叶面喷雾预防病害。

1.6.3 观测记载:记载当归定植后出苗期,在苗出齐后统计出苗率; 定期测定各小区地上部分生长动态,包括株高,叶片数,小叶数,叶冠长,叶冠宽等,每次测定10 株,取平均值。 在生长中后期,观察有无抽薹现象并按小区分别进行记载。 采挖时对各小区逐一进行实地测产, 并取样, 测定根直茎、根长、分枝、鲜重等。 统计各小区麻口病率。 自然阴干后测定质量指标。

1.7 当归鲜药分级

试验各小区鲜当归采挖后采用如下分级标准:

特等当归:鲜重250g 以上。

一等当归:鲜重200--249g。

二等当归:鲜重150--199g。

三等及等外:149g 以下全部计入三等及等外。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各小区出苗情况的影响:

试验田定标的温室当归苗于2017年5月7日各小区有零星出苗,5月13日出苗达20%,5月23日达完全出苗。6月5日对试验各小区出苗穴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温室当归苗(A)大田定植后各小区出苗情况统计

从各小区出苗情况看, 总体出苗地情况比较好,其中有5 个小区达到了全苗,其余小区有不同程度缺苗现象。 从各处理出苗平均值看, 以处理T1、T2、T3 出苗稍好于T4。

2.2 对温室当归苗生长动态的影响

从7月15日温室苗生长进入旺期开始,每20 天一次,对温室苗及生地苗的株高、冠径(纵、横)、 叶片数等形态指标进行了生长动态观测记载,结果见表3、表4。

表3 温室当归苗(A)大田定植后生长动态观测

8月20日 30.9 33.4 50.4 6.6 9月15日 33.4 28 46.4 8.2

表4 生地当归苗(B)大田定植后生长动态观测

通过对温室和山地当归苗株高变化趋势比较发现(图1),温室当归苗整体上较山地苗略低,这一点是正常的。 因为山地苗总体上发育较快,长势旺盛。 只在8月20日时温室苗稍高于山地苗,这可能是后发效应所显现的结果。

通过对温室和山地当归苗冠径变化趋势比较发现(图2),温室当归苗整体上较山地苗略小,这一点也是正常的,与株高的表现相似。 同样是因为山地苗总体上发育较快, 长势旺盛。 只在9月15日时温室苗纵、横径明显大于山地苗,这同样是后发效应所显现的结果。

通过对温室和山地当归苗叶片数变化趋势比较发现(图3),温室当归苗整体上较山地苗叶片数少,这一点是正常的。 因为山地苗总体上发育较快,长势旺盛。 只在8月20日时温室苗稍高于山地苗,但在9月20日时,山地苗时延数明显超过温室苗叶片数,还是说明山地苗地上部生长量超过温室苗。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山地苗抽薹后的植株拔除,所以总体密度降低,也促进了剩余植株的生长,叶片数多是自然的表现。

总体上分析认为,虽然定植时生地苗和温室苗栽植密度一致, 但前期温室苗生长势就弱,加之生地苗在剪除早期抽薹株后,密度下降,而温室苗密度没有变化,随着地上部分的生长,密被度增加,植株之间互相影响,行间无法正常行走。影响了温室苗正常生长。 而东,西两侧保护行温室苗只栽了一行,外面是田埂,内面是田间30 cm的走道,经观察,这两行保护行后期明显生长加快,叶片大、生长旺盛。 根据观察,我们认为,以后移栽温室苗时,0.8 米宽的垄面, 原来移栽4 行的,以后拟改为3 行,原来穴距27 cm 左右,拟改为30 cm 左右,通过降低密度,增加单株产量,而不会影响到平均亩产量。

2.3 对温室当归苗早期抽薹的影响

8月下旬, 温室苗追肥试验发现个别植株抽薹,于9月6日开始统计,统计后,剪除抽薹株。并于9月下旬再次统计。 各小区全部抽薹株统计(见表6)。

表6 温室当归苗田间抽薹株数统计

从上表抽薹率统计结果看,各处理抽薹率在0.39%至1.86%之间,平均为1.025%,这表明,用当归抽薹的“火药籽”,进行冬季温室育苗,定植后当归早期抽薹率极低,完全可以克服当归早期抽薹问题。

但目前生产实践中,冬季日光温室当归育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温室育苗在练苗时间上撑握还不够精准。 练苗早了,苗子还小,定植下去影响产量,练苗迟了,还不能打破休眠,导致当归苗定植后不发芽。 有时候甚至于最终成苗不到10%。

2.4 对当归成药商品性的影响

2017年10月27日各小区当归采挖后,随机取样10 株,抖净泥土后,分别编号装袋,运回单位。 10月30日分别统计株数、进行分级,对当归样品称重、并对其根长、根头直径、分枝情况进行测量统计,并统计发病率。 在12月下旬干燥后,继续对干重进行称量。 测量结果见表7、表8。

表7 不同追肥措施对当归单根鲜(干)重、根长、根粗的影响(2017.11.4)

从表7 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当归根长在各处理间相关不大,但还是清楚表明,以追施一次沼液的处理T2 根长最大为23.08cm,其次是追施复合化肥的T1 根长为22.92cm,再次分二次追施沼液的处理T3 根长为22.4cm, 以只施基肥而不处理T4 根长最小为20.99cm。

根分枝情况在各处理间也比较接近,但还是能清楚看到, 以分二次追施沼液的处理T3 分枝最多为9.1 枝,其次是追施复合化肥的处理T1 分枝数为8.2 枝,再次为追施一次沼液的处理T2 分枝数为8.0 枝,以只施基肥而不处理T4 分枝数最少为6.9 枝。

根头径的表现则与根长有所不同,以分二次追施沼液的处理T2 根头径最大为2.27cm, 其次是追施一次沼液的处理T2 根头径为2.15cm,再次为追施化肥的处理T1 根头径为2.08cm, 只施基肥的处理T4 根头径最小为2.03cm。

单根鲜重和干重在各处理间的一致的,均是追施一次沼液的处理T2 和追施化肥的处理T1,鲜重和干重数值一样, 分别为0.088 kg 和0.027kg,而且相对较高,这说明这两种追肥措施对单根重和折干率的影响没有差异,其次是以分二次追肥的处理T2 鲜重和干重数值分别为0.080kg 和0.025 kg, 而只施基肥不追肥的处理T4 鲜重和干重最小,分别为0.076kg 和0.023 kg。

综合分析认为,追施沼液和追施复合化肥对单根大小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分二次追肥,当归根头径相对较大,侧根增多,再结合田间表现,似有贪青生长的表象。

备注:因整体长势较好,试验小区T1-2、T4-1、T4-3三个小区被当地农户盗挖。 所以结论分析中,T4-1、T4-3两小区产量不作分析, 以T4-2 为参考进行分析;T3-3 小区虽然遭盗挖不多,但也有破坏,不作为分析小区;T1-2也不作为小区进行分析。

从表8 结果可以看出,在当归小区株数方面(图4), 以追施一次沼液的处理T2 最多为260株, 其次为分二次追沼液的处理株数254 株,再次为只施基肥的处理,分别为219 株,以追施化肥的处理所存株数最少为195 株。

但从产量看(图5),则是以追施化肥的处理T1 产量最高为19.16kg, 其次是分二次追肥的处理T3 产量18.74 kg,再次是追施一次沼液的处理T2 产量18.60kg,以只施基肥的处理T4 产量最低17.59 kg。 从中可以看出,追施化肥,虽然获得株数少,但最终产量高,也就是说当归个头大,其中有一株特等归,大个头的相对较多。 二个追施沼液的处理产量相近,但还是分次追肥较好。 不追肥的处理虽然株数也不少,但最终产量低,这还是说明,不追肥营养水平低,当归个头小,小个头的当归多。

2017年10月29日,对温室当归苗边行部分较大单株鲜进行了称量(结果见表9)。

*干重是按照鲜重值3:1 进行折算。

从表9 数据可以看出,在边行当归植株相对较大,边际优势明显。 这也说明,温室育苗定植大田后,由于抽薹率低,不需要拔除抽薹株,造成与山地苗生产田相比, 密度相对增大的现实问题。所以, 在今后的研究中温室苗应该每穴单株定植。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往年温室苗栽培技术要点及生地苗栽培密度,为了统一进行观测和结果分析,在移栽时,温室苗密度在后期较大(生地苗在剪除早期抽薹株后,密度约减少一半),所以生长量相对较小,产品基本为三等当归。

3.1 追施肥料,增产效果明显。 在当归生育盛期前期,处理AT1 亩追施尿素10kg、二铵10kg、硫酸钾5kg,平均亩产(当归鲜干比为3:1,下同)为355kg,较对照未追肥小区平均亩产325.9kg 平均亩增产29.1kg,增产8.9%,占第一位;处理AT3 亩追施沼液2 次各250kg, 平均亩产为347.2kg,较对照小区平均亩产增加21.3kg,增产6.6%,占第二位;处理AT2 亩追施沼液1 次500kg,平均亩产为345.1kg, 较对照小区平均亩产增加19.2kg,增产5.9%,点第三位。

表8 不同追肥措施对当归成药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 产量单位:kg

表9 温室苗当归较大单株鲜干重称量统计 (.10.29)

3.2 追施肥料,可有效提高特、一等当归出成率。追施氮、磷、钾化肥,对提高当归特一等归出成率有一定作用,处理AT2 追施沼液一次,一等归平均每亩增加72 株,增加特一等归产量7kg;处理AT3 亩追施沼液两次,平均亩增加特一等当归56株,增加产量4.6kg;处理AT1 亩追施化肥一次,可平均每亩增加特一等当归16 株, 产量增加2.2kg。

3.3 影响试验效果的主要问题

(1)栽培密度大,影响优质商品归的形成。 温室育苗定植大田后,由于抽薹率低,不需要拔除抽薹株,造成与山地苗大田相比,相对密度增大的现实问题。 以往当归温室苗在4月下旬移栽,生长后期的植株大小与株行距比例差不多,2017年提前移栽半个月,地上叶片生长量增加,显示出密度过大的问题,并导致特、一等当归出成率较低。

(2)沼液腐熟程度不够,对小区产量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第一次施用的沼液没有完全腐熟,加上追肥后较多降水, 导致田间病害迅速发蔓延生,虽然及时喷施农药,但仍然造成了很多植株底叶发黄、干枯,对产量形成有不利影响。

(3)秋季遭遇早霜,产量没有达到最大值。 在10月中旬霜降节气来临前,当生地苗当归大田普遍叶片发黄,完成营养生长阶段时,试验田温室苗当归叶片嫩绿,仍处在生长旺盛期。 遭遇早霜,相当于缩短了生长期。 如果能采取措施, 延长其生育期,则可大幅度提高产量。

3.4 今后温室当归苗移栽研究的主要方向

今后继续开展温室苗大田栽培研究的重点方向是:(1)开展温室苗不同密度栽培的试验,研究高寒阴湿区最佳栽培密度。 (2)在霜降来临前,采取遮阳网覆盖等办法,避免地上叶片遭遇早霜冻,延长温室当归苗生长期,并设置对照,研究延长生育期后,产量的增加幅度。 (3)进一步探索温室苗的移栽时间,将移栽期提前到4月上旬,研究期生长规律及对产量的形成影响。

猜你喜欢

沼液山地基肥
山地草甸
不同基肥对湿加松生长的影响*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沼液能否预防病虫
大棚丝瓜沼液高产栽培技术
沼液喂猪有讲究
不同基肥对地笋某些农艺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