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2019-07-06王景峰林勇军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脑卒中

王景峰 林勇军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应用及预后。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的9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神经内科方案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多增加康复医学科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脑卒中知识的知晓程度、康复治疗依从性水平,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FIM),后遗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卒中知识的知晓程度、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ADL、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ADL、FIM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残障的程度,降低偏瘫等后遗症发生率,在康复治疗中,患者依从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脑卒中; 应用预后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4.0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4-00-03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是临床上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临床症状包括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情感心理障碍、意识障碍等,典型的为三偏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本研究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9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予以传统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护理措施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上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方案治疗,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应用及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9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意识清醒且存在一定认知水平(简易MMSE评分20以上);患者对本研究相关药物无禁忌、可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62~83岁,平均(65.55±2.50)岁;男女比例为18∶27;病程1~14 d,平均(5.34±0.55)d;合并高脂血症11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合并肺炎4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5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心律失常3例;脑梗死37例,脑出血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1~77岁,平均(65.76±2.51)岁。男女比例为18∶27;病程1~25年,平均(14.52±0.32)年;合并高脂血症12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合并肺炎4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心律失常4例;脑梗死36例,脑出血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护理措施治疗,根据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不同分别给予相关治疗包括: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治脑血管痉挛、营养神经改善脑功能、溶栓治疗、预防再出血、对症治疗等。此外还包括其他相关内科治疗,具体如下:(1)血糖水平控制。大多数卒中患者血糖水平较高,需要积极遵医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2)肺部感染的积极干预。在治疗卒中患者的过程中,有必要注重加强肺部感染的预防,主要通过无菌操作、保持引流通畅、加强口腔清洁及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和咳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需要增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以强化体质状况。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的要求进行抗生素治疗。(3)褥疮的预防。了解患者营养状况和压疮的位置,2 h为患者翻身1次,翻身期间动作轻柔,减少损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4)静脉保护。帮助患者选择合适静脉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刺激性药物输注需要先稀释和合理控制滴速[1]。

观察组除上述常规治疗外予联系康复治疗师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方案治疗。(1)病房的康复治疗:引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对患者进行肌肉训练。对患者进行肢体内旋和外展,按摩,被动伸展,30 min/次,2次/d,后逐渐进行主动运动,如翻身、平衡训练。(2)中频脉冲电等理疗和及针灸治疗等:适当地对患者进行肌肉电刺激和疼痛刺激的康复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针灸选择足三里,太冲,合谷,外关等穴位针刺,留针半小时。(3)早期站立训练。对患者进行坐姿耐久性,站立平衡、行走训练,矫正足内翻畸形和不稳步态。(4)吞咽功能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姿势指导,食物选择,咽部冰刺激,电刺激等,30 min/次,2次/d。(5)语言功能康复治疗:指导患者从简单的发音开始训练,发表语音指导,强化脸部肌肉训练,沟通技巧训练等,30 min/次,

2次/d。(6)心理康复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讲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及要点,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坚持锻炼。(7)早期自我护理能力培养:为患者制定适当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计划,给予其洗脸、进食、上下楼梯等能力训练,2次/d,30 min/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著好转:相关指标处于正常范围,神经功能改善45%以上,症状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好转:相关指标改善程度达到50%,神经功能改善20%以上,症状好转;无效:症状、神经功能等情况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著好转+好转)/总例数×100%[2]。

(2)腦卒中知识的知晓程度、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水平,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FMA和ADL评分均为0~100分,FIM评分为18~126分,分值越高越好。(3)后遗症发生率。

(4)血液流变学。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脑卒中知识知晓程度、康复治疗依从性水平比较

观察组脑卒中知识知晓程度、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FMA、ADL、FIM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ADL、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ADL、FI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均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出现肢体偏瘫、吞咽功能障碍、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临床表现,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3]。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通过肢体运动功能锻炼、吞咽功能、语言功能训练等方法,可有效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并发症,例如成功抢救后偏瘫和失语症[6-7]。这需要更长的恢复期;在此期间,仅通过药物治疗难以获得所需的康复效果。经早期康复心理护理,可减轻其心理负担,并借助运动疗法、理疗、针灸等康复治疗可以刺激患者的神经,这有利于血液循环和脑功能的恢复[8-13]。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功能锻炼,可有效恢复肌肉力量,积极预防肌萎缩等的发生。

本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的神经内科方案治疗,观察组则增加配合早期综合康复方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脑卒中知识的知晓程度、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水平、FMA、ADL、FI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确切,有利于促进患者各种功能障碍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明权.卒中单元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8,27(3):134-135.

[2]陈小龙.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5):35.

[3]雷晓辉,马奔,黎耀峰.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6):547-548.

[4]李小霞,李秀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4):578-580.

[5]冯学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3):88-89.

[6]高春华,黄杰,王盛强,肖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重建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5):408-410.

[7]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0):1564-1566.

[8]余德标,陈捷.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9):150-153.

[9]陈琳,徐守宇.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8,50(7):68-71.

[10]沈海霞.脑卒中采取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5):72-73.

[11]胡庆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评分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7):156-157.

[12]常文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S1):40-41.

[13]肖坤.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偏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8):161-164.

猜你喜欢

脑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三位一体”急救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和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