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在美丽家园建设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2019-07-06刘瑞成徐志中向恒江
■刘瑞成 徐志中 向恒江 王 琪
首都西北,长城脚下,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延庆。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着古老深远的文明。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宾客。这里民风淳朴、宜居宜业宜游,描绘着生态惠民的画卷。这里正在举办举世瞩目的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书写着美丽中国的诗篇。
5月的延庆,绿意浓浓,鲜花绚丽。满目青翠的山,巍峨壮观,城区道路两旁的花香扑鼻,俨然一个生态家园。从冷凉战略、三动战略,到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一代又一代延庆人的奋斗,为首都北京构筑起一道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立区,是几代延庆人一脉相承的信仰和坚守,是延庆服务首都发展大局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延庆在建设美丽中国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务绿人不畏艰难 誓让荒滩变绿洲
延庆区位于首都北京的西北部,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官厅水库,总面积约2000 平方公里。建国初期,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不足7%。受季风的影响,来自内蒙古和河北坝上的风沙经此迅猛而下,直逼北京。特别是位于华北著名狼山风口的康庄地区,更是常年狂风肆虐,草木难生,曾是风沙入侵北京的五大风口之一。
延庆人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身消灭荒滩、保护家园、共筑绿色屏障的行动。1949年—1977年,林业生产以个人自发植树和群众性人工造林为主,延庆林业进入初级发展阶段。1978年—1989年,造林形式发展为社办林场造林、林业专业队造林、义务植树、农民自留山、责任山造林等多种形式,延庆林业发展初见成效,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3.3%。1990年—2011年,各项重点绿化工程陆续实施,造林先进技术大量应用,大面积的荒山、荒滩得到有效治理,延庆林业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大榆树镇阜高营村荒山造林前
杨进福曾任延庆首位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十几年来,一直奋斗在绿化一线。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上任,他就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南荒滩的绿化工程,可荒滩全是沙石,缺水少土,资金紧缺,植树造林谈何容易。面对困难,杨进福没有退缩。他们采用爆破造林的办法,在石滩上炸出一个个树坑来,再把土换了。没有水,他们就用水泵和管子把水引上来。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及群众的参与,南荒滩的树木成活率超过95%。2000年,工程的全部12 万亩荒滩治理完成。如今,看到自己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经长得郁郁葱葱,杨进福无比自豪:“延庆现在这么好的环境,是当年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不怕流血流汗换来的!”
2012年至今,延庆林业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此阶段加大投入,提升造林标准,通过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森林健康经营等重点工程,城乡生态景观明显改善,森林多功能效益明显提升。
在延庆平原造林战役中,活跃着一支身穿迷彩服、脚蹬黄胶鞋的“娘子军”,她们顶烈日,斗风沙,风餐露宿,早出晚归,为完成平原造林任务立下战功。作为延庆平原造林的“先锋官”,王淑琴负责参与整个平原造林工程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从做规划到定方案,她废寝忘食,数易其稿;从勘察地块儿到土地流转,她走遍了涉及平原造林任务7 个乡镇的46 个村庄。作为园林人,王淑琴和她的团队早已深深地融入这片林海。让延庆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是园林人永远追逐的桃源梦。
目前,延庆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3.14 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9.28%,林木绿化率达到71.67%,完成了一个绿化家园的辉煌篇章。
大榆树镇阜高营村荒山造林后
几代人突破险阻 努力保护妫河水
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河流,历史上经常泛滥成灾。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把官厅水库列入根治永定河的首要内容。1951年10月,官厅水库建设正式开工,1954年5月竣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河北省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区人民为水库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修建官厅水库,延庆48 个村5594 户2.1万人以水库建设为重,克服困难,举家搬迁。
“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为扭转22 万人民恶劣的生存状况,解决30 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延庆于1970年初发出“全县人民总动员,团结治水同心干”的号召,开启了历时14年的修建白河引水工程。民生工程得到人民响应,延庆3 万余人次,自己研制工具参与修建白河引水工程,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妹、父子、爷孙一齐报名上工地的动人场景,最终实现了几代人“引水入川”的梦想。
1983年水库建成至今,为延庆川区灌溉累计供水3.8亿立方米,使30 万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为十三陵水库供水2.14 亿立方米;为官厅水库补水17.54 亿立方米;为密云水库输水12.75 亿立方米。
水库的建成离不开护水人的付出,他们不畏艰险,勇敢前行,其中秦氏父子的故事让人感动。
秦晓新是白河堡水库管理处的一位普通职工,秦家两代、父子三人从事的都是水文工作。
“我们父子三人从事水文工作将近70年。父亲从1950年参加工作到他退休有45年。”秦晓新和弟弟继承了父亲的梦想,一直守护着这座水库。
30 多年,他一直致力于水文勘测工作。他的足迹都遍布河道和干渠。为了测洪峰,他几天几夜不合眼,甚至不顾山上滑落的碎石和湍急的河水,站在河道中央去测水。在一次次留下精准数据的同时,也落下了腿疼和腰疼病。“只要水库有需要,我随时回来……”这是今年刚刚退休的秦师傅离开水库时留下的话。秦师傅的半生都献给了白河,秉承了老白河人的意志,传承着白河精神。
东湖公园
生境岛
北京榜样:环保奶奶贺玉凤
为了延庆的山水,还有一位奉献了20 余年的环保奶奶,她叫贺玉凤。
1996年的一天,贺玉凤沿妫河岸遛弯,无意中看见路边有不少空塑料瓶。“当时就觉得不美观,挺好的环境被垃圾破坏了,我就把它们捡了起来。”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一捡就是21年,光塑料瓶她就捡了30 多万个。
刚开始的时候,贺玉凤只是遛弯的时候顺便捡。后来她发现,夏天河边有很多人烧烤,只要两天不去捡,地上和河里就垃圾成堆。从此,她每天去河边捡两次垃圾。
近两年,贺玉凤还组织了一支环保志愿服务队,叫“夕阳传递”。最年幼的志愿者是自己的小孙子,年长的志愿者有70 多岁的老人,服务队里还有英语特长志愿者。他们到妫河两岸、各大景区、海坨山冬奥会赛场等地开展志愿环保活动。“现在,有100 多人跟我一块捡垃圾。”贺玉凤说,我就是保护好延庆的山山水水,让延庆天更蓝水更清。
生态惠民 绿色发展
延庆是首都生态涵养区,林业资源丰富,花卉种植面积位列北京市第一,世园会、冬奥会为园林绿化事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全区农民实现绿岗就业和生态增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百万亩造林、森林经营管护、绿色产业发展以及一批林业惠民政策的带动下,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林业助民增收110594.336 万元。
2004年11月开始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延庆区被纳入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总面积是193.074 万亩,年度生态林补偿资金5926.49 万元。2018ü 2019年度招用山区生态林管护员7625 人,涉及全区15 个乡镇、347 个行政村。其中,低收入村68 个,低收入户936 人。生态林管护员通过参加山区生态林看护,每年度可获得人均平均工资7772 元。
2018年,延庆区平原生态林管护面积156908.5 亩,投入管护资金共计23024.7 万元。其中,市级每亩投入管护资金1334 元,共20931.6 万元,区政府每亩配套133.4 元,共2093.1 万元。管护资金的60%ü 70%用于本地农民劳务支出。平原地区造林工程管护成立了康绿、绿建、妫川三个管护公司,加上康庄、刘斌堡两个试点乡镇,共招聘2400 余名编外合同制工人进行管护,本地农民占总用工人数的90%。
围绕北京世园会园区及周边,重点推进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HBD)建设。“一区”为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在世园会园区周边布局会展交易、生产示范、科研教育、休闲旅游、服务配套等功能片区,“多园”则是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了双时助农菊花园、北京印象观赏苗木基地、北京艾药园、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观赏草基地、国色牡丹园、绿富隆有机蔬菜基地、北菜园等数十个现代园艺产业园,涵盖种质资源园、生产示范园、种植基地、生态农场等园艺业态,发挥其科研中试、产业示范引领等作用,勾勒延庆园艺产业新蓝图。
这就是延庆,巍巍长城,潺潺妫水,既有北国雄浑,亦具江南风韵。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是绿色发展成果的见证者,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依托着好山好水好生态,这座以生态文明作为发展坐标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世园冬奥盛事云集的城市,正朝着国家森林城市迈进!
生态产业造福延庆
张山营镇前黑龙庙村葡萄
艾药园
八达岭镇里炮村苹果
延庆镇有机彩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