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滩坝砂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技术及应用

2019-07-06曹绪龙吕广忠王杰张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9年3期
关键词:混相井距驱油

曹绪龙,吕广忠,王杰,张东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应用成果表明,向油层中注入CO2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以CO2为驱油剂提高原油采收率不仅可以增加原油可采储量,还可以实现CO2的长期地质埋存,既实现CO2减排的社会效益,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是CO2埋存与高效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已在许多油田进行了矿场实施[1-4]。国外CO2驱技术相对成熟,已成为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5-7];但针对我国埋深大、原油黏度高、地质条件差的油藏,国外已有的技术并不完全适用。

针对滩坝砂特低渗透油藏CO2驱存在的技术难题,综合运用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油藏精细地质和室内实验研究,制定了CO2驱评价标准,明晰了CO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建立了CO2驱井网适配优化设计技术,优化了示范区高89-1 块CO2驱技术政策界限,矿场取得良好开发效果。本研究可为同类型油藏CO2驱提供支撑和借鉴。

1 滩坝砂油藏地质特征

基于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CO2驱油筛选标准,优选高89-1块作为CO2驱油的示范区。高89-1块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博兴洼陷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中部,主要含油层系为沙四段,地层埋深2 700~3 100 m。

1.1 精细地层对比划分

采用多层次逐级细分对比方法,结合构造及生产动态,将示范区4个砂层组划分出15个小层,其中3、4砂组砂体零星分布,连通性差,多为干层;1、2砂组砂体发育,连通性较好,含油性较好,进一步将主力含油砂组1、2 砂组细分为8 个小层。此类连通性较好,含油性较好油藏有利于CO2驱油。

1.2 构造特征

根据井震结合,利用相干分析、水平切片等技术识别和组合断裂系统,确定构造形态。示范区地层西南高东北低,在西部形成局部鼻状构造,地层倾角5o~8o,构造落差最大可达500~700 m,一系列北东向断层使构造复杂化(图1)。南北3 条主干断层的纵向、侧向封堵性较强,CO2通过断层泄漏的可能性很小,利于注CO2提高地层压力,实现CO2驱油及CO2的长期地质埋存。

1.3 沉积特征

高89-1 块沙四段处于滨浅湖—半深湖环境,是来自西边青城凸起的冲积扇等近岸浅水砂体,经湖浪改造形成的滩坝沉积。储层以滩坝砂岩为主,岩性组合特征表现为泥岩夹砂岩或砂泥岩互层,可划分为坝砂和滩砂两种微相。坝砂微相自然电位曲线呈中幅微齿化的箱状或指状负异常,电阻率曲线呈高幅异常的尖刀状,坝砂储集性能较好。滩砂微相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指状和相对低值的起伏,电阻率曲线呈低阻,局部呈低幅尖刀状,滩砂储集性能较坝砂差(图2)。

图1 高89-1块沙四段顶面构造Fig.1 Top structure of Sha-4 member in Gao-89-1 block

1.4 储层发育特征

高89-1 块储层以滩坝砂岩为主,岩性组合特征表现为泥岩夹砂岩或砂泥岩互层。滩坝砂纵向上呈砂泥岩互层,层多而薄,不同砂体相互穿插叠置,平面上滩砂席状连片分布,坝砂呈“串珠状”镶嵌于滩砂中,占砂体总厚度的17.1%。储层分布稳定,表现出“多”、“薄”的特点,砂体平均厚度1.5 m,其中坝砂平均厚度可达3.5 m,滩砂平均厚度仅1.3 m。

1.5 储层物性特征

通过分别统计滩砂和坝砂的岩心常规分析数据,发现滩砂和坝砂物性差异大。坝砂样品66块,孔隙度平均值14.7%,渗透率平均值4.92×10-3μm2,渗透率分布较分散,但渗透率>5×10-3μm2的样品占坝砂样品的40.8%;滩砂样品100 块,孔隙度平均值为9.18 %,渗透率平均值为0.29×10-3μm2,其中渗透率<1×10-3μm2的样品数占到了滩砂样品数的96.9%,坝砂物性远好于滩砂,储层非均质强。该块滩坝砂油藏“滩坝交互、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强”,CO2易向高渗透方向驱替,在高渗透方向气窜速度加快,降低区块最终采收率。

图2 示范区测井曲线形态Fig.2 Logging curve morphology of demonstration area

1.6 流体性质

根据高89-1 井、高89-5 井、高891 井原油分析资料,地面原油密度为0.859 6~0.865 0 g/cm3,平均地面原油密度为0.862 3 g/cm3,地层原油密度为0.738 6 g/cm3;地面原油黏度为10.45~13.2 mPa·s,平均地面黏度为11.83 mPa·s,地下黏度为1.59 mPa·s,含硫量为0.19%,凝固点为34 ℃。具有低黏度、低含硫、高凝固点的特点。与筛选标准相比,该块地层原油黏度及密度均符合开展CO2驱油标准要求。

2 CO2驱室内实验研究

针对滩坝砂油藏原油低黏度、低含硫、高凝固点、地层温度高、渗透率低等特点,利用室内实验,研究了油藏条件下CO2溶解特性、膨胀降黏特性、混相特性和不同注入方式下驱油效率等,明晰滩坝砂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为CO2驱油藏数值模拟和油藏方案优化提供基础资料。

2.1 CO2与地层原油体系相态变化规律

CO2在油藏条件下处于超临界状态,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黏度,易于注入地层。同时,CO2与地层油相特性实验表明[8-10],CO2与原油互溶性强,溶于原油后可引起原油膨胀,使原油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充满油的孔隙体积也增大,有利于油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

选取高89-4井的井口油和套管气按该区块原始饱和压力配制成样品,利用高温高压PVT分析仪,开展了CO2与地层原油膨胀降黏实验,结果表明,高89-4 井地层原油对CO2有很强的溶解能力,注入压力越高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越大。在饱和压力达到24.73 MPa 时,地层原油中的CO2溶解度达到132.33 Nm3/t。由于CO2能够大量溶解在原油中,注入CO2后致使地层原油体积大幅膨胀、黏度明显降低,地层压力下的原油体积可以膨胀到1.26倍,黏度降低幅度70.45%。同时,随着CO2在原油中溶解度的不断增减,油气界面张力降低,洗油效率大幅度提高。

2.2 CO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

利用高温高压PVT分析仪,研究CO2的溶解和强烈的抽提作用对平衡油、气组分变化的影响,认识到由于CO2对轻烃的强烈抽提作用,地层油中C7以下组分90%以上被抽提到气相中,有效富化了气相,气相组分越来越接近地层油,以致达到动态混相,从而明晰了CO2与原油混相的微观机理,因此,可通过增强CO2抽提能力,达到降低CO2与原油混相压力的目的。基于该认识,从分子尺度剖析CO2与原油的混相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发了强化CO2对原油组分抽提能力的增效剂和增强CO2溶解能力的增溶剂,室内实验表明,增效剂和增溶剂二元复配体系可以降低混相压力7 MPa,降幅22%。

2.3 CO2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实验

细管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地层温度126 ℃条件下,CO2与地层原油发生多次接触混相的最小混相压力(MMP)为28.94 MPa。该块原始地层压力为42 MPa,在原始条件下易于实现CO2混相驱,经过前期大型压裂弹性开发,注气前,地层压力下降到24.50 MPa,远低于混相压力,同时渗透率低,无法实现有效注水提高地层压力,造成混相难。

2.4 CO2驱方式与驱油效率研究

应用高89-1块油藏低渗岩心进行的三次长岩心驱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地层温度压力下,完全水驱的驱油效率是33.50%,完全水驱后持续CO2驱的驱油效率是85.64%,初始持续CO2驱后转长期水驱的驱油效率是79.58%,初始持续CO2和水交替注入驱后转长期水驱的驱油效率是81.56 %,说明CO2驱油效率高于水驱46%以上。

3 CO2驱井网适配优化技术

3.1 井网与滩坝适配优化

以滩坝砂油藏为例,考虑滩坝砂油藏“滩坝交互、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强”的地质特征,针对常规井网难以与滩坝砂油藏相适配,CO2驱波及系数低的难题,建立了不同类型滩坝砂储层与不同井网形式(五点法、反七点法、反九点法)的匹配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井组模型CO2驱波及系数、换油率、开发时间,确定最佳的井网与滩坝适配模式。以五点法为例,可以划分为8种类型(图3)。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滩砂和坝注滩采油藏适用反七点井网,纯坝砂和滩注坝采油藏适用五点法井网。

图3 井网与滩坝适配优化结果Fig.3 Optimization results of well pattern fitting with beach bar

3.2 差异井距与滩坝砂物性适配优化

综合考虑CO2驱替方式和非线性渗流特征,建立了CO2驱技术极限井距公式(式1):

式中:α为泄油半径/混相带长度;a1、b1为混相带参数;a2、b2为非混相带参数;Pe为油藏压力,MPa;Pw为生产井井底流压,MPa;Kg为地层气测渗透率,10-3μm2;μo1为混相带地层油黏度,mPa·s;μo2为非混相带地层油黏度,mPa·s。。

结合室内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混相驱CO2驱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关系图(图4),代入公式1,即可计算得到CO2驱技术极限井距。

针对滩坝砂建驱难的问题,建立差异储层改造对策,使井距与滩、坝匹配,建立有效的驱替。针对不同物性区域油井压裂问题,可通过优化裂缝缝长,实现差异缝长压裂,均衡驱替前缘,针对断层附近裂缝方向偏转的问题,可通过定向钻孔诱导裂缝走向,防止裂缝交叉,针对井组内注采井距不均衡的问题,可通过注气井变方向径向钻孔,均衡气驱运移前缘,改变气驱方向。

图4 CO2驱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关系Fig.4 Relation of start-up pressure gradient and fluidity of CO2 flooding

3.3 压裂裂缝优化

基质和裂缝介质的气液相渗曲线研究表明,裂缝的存在使油气两相渗流区变窄、曲线形态变陡,导致CO2突破时间变早、油相渗透率急剧下降。

不同裂缝长度和方向与井网匹配优化研究表明,半缝长为20%注采井距、裂缝方向与注采方向正交时,单井累油最高,气窜时间最晚。

4 示范区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利用考虑CO2混相驱渗流特征的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11-13],对井网井距、压力保持水平、注入方式、注气速度和注入量等参数进行优化,制定了CO2驱技术政策界限(图5)。图5a 为不同注入方式下采收率变化柱状图,从不同注入方式的最终采收率可以看出,WAG 的注入方式优于连续气驱,连续气驱优于水驱和弹性驱,考虑到现场注入实际情况,在高89-1块示范区采取的注入方式是连续气驱。图5b 为井距与采收率关系柱状图,随着井距的增加,采收率变小,主要是由于示范区渗透率太低,大井距条件下难以建立起有效的驱替系统,井距350 m时采收率最大,因此,示范区井距取350 m。图5c 为注气速度与采收率关系柱状图,随着注气速度增加,采收率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低注气速度时,注气量小于采出量,造成压力下降,从而采收率较小;注气速度过大,容易造成过早气窜,采收率和埋存率都减低,造成采收率减小,示范区最优的注气速度为20 t/d。图5d 为压力保持水平与采收率关系曲线,随着压力升高,采收率增加,当压力达到30 MPa后,采收率增幅变缓,取此时压力值为示范区压力保持水平。图5e为注入量与采收率关系曲线,模拟结果表明,采收率与注入量成正比,随着注入量增加,采收率增幅变缓。图5f 为注气量与换油率关系曲线,随着注气量增加,换油率先增加后减小,主要是由于注气后期气体突破,CO2利用率降低,换油率降低,考虑经济因素,示范区最大注气量为0.33PV。示范区最佳CO2驱油与封存政策界限为350 m注采井距,连续注入,压力保持水平30 MPa,注入速度20 t/d,最大注气量为0.33PV,预测可提高采收率16.7%,CO2总注入量563×104t。

图5 示范区CO2驱技术政策界限Fig.5 Technology policy of CO2 flooding in demonstration area

5 应用效果

高89-1 块示范区含油面积2.6 km2,地质储量170×104t,平均渗透率4.7×10-3μm2,方案部署总井数24口,其中油井14口,注气井10口,采用五点法井网,注采井距350 m,地层压力保持在30 MPa,注气速度20 t/d,累注0.33PV的CO2,预计采收率由弹性驱8.9%提高到26.1%,可提高17.2%。目前共有生产井14口,注入井11口,已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图6)。

2008年高89-1块开始CO2驱,地层压力24 MPa,地层压力低于混相压力,为近混相驱。注气后,见效井产量较注气前上升2~3 倍,中心井高89-S1 井第一年产油稳定在8.5 t/d,第二年递减率为13.2%;外围井89-13 井第一年递减率为42.1 %,第二年递减率为25.5%(图7)。截至目前,已累计注入CO2量为2.8×105t,累计增油量为6.5×104t,封存CO2量为2.6×105t,目前已提高采收率6.3%,其中,中心井组提高采收率9.1%(图8)。

图6 高89-1块示范区井位部署Fig.6 Well deployment of in demonstration area,Gao 89-1 block

图7 中心井高89-S1井与常规井产量对比曲线Fig.7 Production contrast of central well G89-S1 and conventional well

图8 高89-1块沙四上12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Fig.8 Oil saturation distribution of Es4 12 in Gao 89-1 block

6 结论

1)建立了CO2驱提高采收率油藏评价标准,实现了CO2驱油藏适应性的多因素定量评价。

2)地质综合研究和室内实验表明:高89-1块滩坝砂油藏储层连通性好,断层封闭,原油性质好,符合CO2驱筛选标准。

3)建立了考虑混相特征和非线性渗流双控条件下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形成了差异井网井距与滩坝分布、储层改造相匹配的CO2驱井网适配优化技术。

4)利用考虑CO2混相驱渗流特征的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注入方式、井网井距、压力保持水平、注气速度和注入量等参数,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6.7%。矿场应用效果良好,示范区累计注入CO2量2.8×105t,累计增油量6.5×104t,封存CO2量2.6×105t。

猜你喜欢

混相井距驱油
基于混相模型的明渠高含沙流动底部边界条件适用性比较
考虑压敏效应的技术极限井距计算方法研究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CO2-原油混相带形成机理与表征方法
苏北区块最小混相压力预测
志丹油田双707井区水平井开发及井网部署方案研究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适用于高盐度和致密岩层驱油的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