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循环法在管理医院近效期药品中的应用

2019-07-06桑文涛余芳蓉岳添芳许邓令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效期西药房注射剂

桑文涛 余芳蓉* 李 波 岳添芳 许邓令 刘 杰

药品效期管理是医院药事管理的关键工作之一,是确保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与避免药品资源浪费的重要前提。近效期药品是指离有效截止日期不足6 个月的药品,应为专人管理。PDCA 循环法又称戴明轮(Deming Wheel)法,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包括4 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与处理(Action)[1],是目前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管理方法。本研究就运用PDCA 循环管理医院门诊西药房近效期药品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门诊西药房2018年1—12月近效期药品资料。

1.2 PDCA 法

1.2.1 计划阶段

1)现状调查:对我院门诊西药房2018年1— 6月登记近效期药品资料进行统计,登记近效期药品 共31 种,其中注射剂19 种,占61.29%;口服制剂11 种,占35.48%:外用制剂1 种。

2)原因解析:从制度、方法、药师、药品、医师5 个方面剖析导致我院门诊西药房近效期药品过多的原因,绘制鱼骨图(图1),并结合前期进行的“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近效期药品产生原因分析调查”[2],总结出造成我院门诊西药房近效期药品过多的5 种最主要原因:某些科室临时申请药品未及时使用或使用率较低;对拆零药品未作好拆零登记,疏于检查效期;药品因更换包装或厂家致少量剩余药品难以调配出去;未定期检查药品效期;急抢救注射剂的使用具有时间不确定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制订计划:依据现状调查和原因解析,从建立滞销药品预警淘汰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和加强药房管理3 方面进行管理,减少我院门诊西药房近效期药品产生,保证药品质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1.2.2 实施阶段

1)建立滞销药品预警淘汰制度:药师定期筛查门诊西药房使用频率较低或极低药品,制作滞销药品效期预警表,并及时上报药学部采购部门,减少采购量或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研究批准后,从药品采购目录中剔除,不再计划采购[3],减少近效期药品的产生,如丙谷胺片,雌二醇屈螺片等。见表1。

2)加强教育培训:利用科室“三基”培训,组织药师学习并考核《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药品效期管理制度,提高药师对药品质量在患者用药安全方面重要性的认识[3]。此外,药师应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药房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加强对病区各科室药品管理者的教育培训,督促其做好急抢救注射剂的效期管理。医务部和药学部对医师合理用药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以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水平,防止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在药房积压,成为近效期或过期药品[4]。加强医师医德医风、廉政自律教育,避免个别医师因医德医风较差或廉政意识薄弱收受药品厂家好处而只使用该厂家生产的药品,导致其他厂家药品积滞,从而产生近效期或过期药品。

图1 近效期药品产生原因解析鱼骨图

表1 门诊西药房滞销药品效期预警

3)加强药房管理:药师应做好合理领药计划,对临床使用频率低的药品严格控制其药房库存,避免药品成为近效期。药品上架时药师应重点检查效期,按效期远近从右往左、从里往外、从下往上摆放。调配时顺序相反,则按从左往右,从外向里,从上往下顺序,严格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按批号出”调配原则。对近效期药品实行 专人管理,每月定期检查药品效期,登记近3 个月和6 个月效期药品信息,并在药架该药放置处粘贴红黄两色“近效期药品”字样警示标识,3月内效期为红色标识,4~6 个月为黄色标识[5]。制作近效期药品警示栏,提醒药师。此外,应及时登记随领药品中的近效期药品,其他药师调剂时发现新产生近效期药品亦需及时报告近效期药品管理药师,做好登记及处理,做到全员参与。将近效期与效期长的药品分开存放,在原处提示该药品已转移至近效期药品统一放置处。所有近效期药品实行提前1 个月下架处理,放在专门的区域,临床仍在开医嘱可继续使用,但同时做好报损的处理准备。还可利用药房盒剂快速发药系统监测近5 个月效期药品,要求加药药师务必将药品有效期准确录入。对于临床使用量少的近效期药品,及时与医师联系沟通,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加快药品的使用速度。对于对拆零近效期药品严禁将aspart13 同种药品的不同批号混放于同一装置容器中;为减小因拆零后药品保存环境改变对药品效期的影响,平时每次倒入装置瓶中的药品数量不应超过7 d 用量。药品拆零人员必须做好拆零记录,安排专人管理拆零药品的效期工作[6]。急抢救注射剂的效期管理落实到专人管理,保证临床的紧急用药和急救药品数量的合理优化[7]。

1.2.3 检查阶段 对管理效果进行检查,验证与评估,以此判定初始制定的计划是否有效可行,为下一循环的管理提供依据[8]。检查结果显示:每月均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做好登记、警示标识,制作警示栏,并提前1 个月将近效期药品下架处理;严格执行了滞销药品淘汰制度;色标警示管理加强;临床科室更换近效期药品时已详细登记;加强了对药学人员、病区药品管理人员及医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但检查发现对急抢救注射剂效期管理未落实;拆零药品未做好及时登记。

1.2.4 处理阶段 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及处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整改计划,进入下一循环[9],持续改进我院门诊西药房近效期药品管理工作质量。

2 结果

2.1 警示标识作用增强

应用PDCA 循环法后近效期药品未登记数、无标识数减少。见表2。

表2 应用PDCA 循环法前后近效期药品管理情况 比较(种)

2.2 近效期药品产生品种数减少

统计2018年7—12月的近效期药品,共21 种,其中注射剂20 种,口服制剂1 种,总数较2018年1—6月明显下降,主要是因近效期口服制剂种数减少10 种。见图2。

图2 门诊西药房2018年效期药品比较

2.3 临床科室申请药品积压情况减少

通过及时与相应科室医师沟通,科室申请的药品使用率明显增加,药品积压情况改善良好。见表3。

表3 门诊西药房2018年临床科室申请药品使用情况比较

3 讨论

通过采用PDCA 循环管理法6 个月后,我院门诊西药房近效期药品总数较明显减少,尤其是近效期口服制剂品种数减少尤为显著,但近效期注射剂药品品种数未降反略有增加,表明应用PDCA 法第一次循环结束对该剂型近效期药品管理效果不佳。虽对急抢救注射剂实行了专人管理,减少采购量与领取量,但急抢救注射剂临床使用具有时间不确定性,难以掌握使用频率规律,且发现部分非急抢救注射剂药品亦较容易成为近效期药品,因此需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更合理的解决措施持续改进,将注射剂的效期管理作为PDCA 下一次循环改善的重点工作。

通过及时与相应科室医师沟通,科室申请的药品使用率明显增加,药品积压情况改善良好。但仍有个别药品,如盐酸氯丙嗪片和苯妥英钠片使用率极低,且效期较近,通过与相关医师沟通后得知仅有1~2 例患者长期使用,但作为基层医院,应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药事服务,尤其是该类特殊患者,故不能剔除该药,应上报药学部减少采购量,药师合理领药,对近效期批次及时联系库房,做退库准备。

PDCA 循环管理法是实施医院药房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其4 个阶段环环相扣,阶次提高。随着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每一次循环结束,管理质量工作就提升一步,下一次循环在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持续改进[10]。因此,应继续细化、完善“药品效期检查、用药隐患排查”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以此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减少药品资源损失。

猜你喜欢

效期西药房注射剂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加强西药房管理对药学服务质量的影响
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路径及作用分析
药品效期管理:有效期≠失效期
科学化管理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HIS系统中药品效期预警模块在药品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性应用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医院西药房药品效期管理方法的探讨
临床提升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实践分析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