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2019-07-06钟浩
钟浩
骨折是临床治疗的疾病之一, 主要发生于中年及老年群体, 同时女性出现骨折的几率比较大。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资料进行分析, 得知上肢骨折是骨折的常见类型, 骨折情况比较复杂。因为腕关节在人体活动中有着重要位置, 并且整体关节活动比较频繁, 对最终功能恢复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对骨折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骨折分型去制定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案, 这样才可以减少患者疼痛情况, 也能让患者更好实现腕关节等功能的恢复, 同时也能减少患者整体的治疗费用。选择本院2016 年9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60 例骨折肿胀患者, 分析对骨折患者开展中药外敷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 骨折肿胀患者, 均经西医诊断确诊, 多为闭合性骨折, 同时患者在骨折之后出现肿胀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 例。对照组患者中, 女21 例, 男9 例, 年龄20~74 岁, 平均年龄(49.35±8.22)岁;意外摔伤14 例, 车祸8 例, 其他原因8 例。观察组患者中, 女22 例, 男8 例, 年龄27~69 岁, 平均年龄(52.34±5.56)岁;意外摔伤10 例, 车祸14 例, 其他原因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患有精神疾病、过敏体质、出现感染以及妊娠妇女。所有患者均同意开展本次研究, 并签署医学研究的知情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开展常规医学处理, 给予小夹板肢体固定, 然后借助三角巾进行悬吊处理。对患者实施X 线检查, 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分析是否应该开展复位。然后教育患者重视对身体的保护, 不能因为剧烈运动或其他情况让骨折位置二次受伤。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中药外敷治疗。外敷中药组成为:泽兰、黄柏、大黄15 g, 姜黄、红花、莪术10 g, 骨碎补、三棱10 g[1]。将以上中药磨成细粉, 然后借助医用凡士林进行调和, 当细粉被调和成糊状之后放在阴凉的位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糊状药物涂抹在绷带上, 涂抹厚度保持在5 mm 左右, 将绷带敷在患者肿痛的地方。治疗 1 次/2 d, 连续治疗15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每天早晨9 点对两组患者的皮肤肿胀程度进行观察, 记录皮肤肿胀高峰期出现时间以及皮肤褶皱出现时间。②同时, 通过VAS 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第1 天、第7 天及第15 天休息时身体关节活动疼痛程度实施评定[2], 总分为10 分, 代表剧烈疼痛;0 分则代表不疼痛。③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3]:本次研究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 个等级。显效:患者经过15 d 的治疗后, 肢体功能疼痛感已经消失, 同时肿胀情况明显消除, 肿胀程度和健侧肢体周径相差<3 mm, 患者关节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患者经过15 d 的治疗后, 肢体功能疼痛感得到明显减少, 肿胀程度和健侧肢体周径相差3~5 mm。无效:患者经过15 d 的治疗后, 肢体功能未恢复正常, 同时肿胀程度和健侧肢体周径相差>5 mm, 疼痛感未见减少。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④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皮肤肿胀高峰期及皮肤褶皱出现时间比较 观 察组患者皮肤肿胀高峰期及皮肤褶皱出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第1、7、15 天V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第1 天VA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15 天VAS 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15 天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第1 天, 治疗第15 天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第7 天,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皮肤肿胀高峰期及皮肤褶皱出现时间比较( x-±s, d)
表2 两组患者治疗第1、7、15 天VAS 评分比较( x-±s, 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14 例、有效8 例、无效8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显效18 例、有效10 例、无效2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水疱、皮肤溃烂等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3/3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折患者在早期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 患肢存在一定的疼痛、肿胀, 肢体肿胀不利于动脉供血或静脉回流。骨折后临床通常会实施石膏外固定、复位小夹板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但较常出现肿胀症状,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佳[4-6]。本文观察组采用中药外敷治疗, 中药外敷通过接触患处, 可直接作用于患处, 从而增加局部血流速度和血管通透性, 促进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入吸收, 可加快骨折的愈合, 促进肿胀消退, 加快局部血液循环, 安全性较高, 患者容易接受和耐受[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皮肤肿胀高峰期及皮肤褶皱出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15 天VAS 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15 天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第1 天, 治疗第15 天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第 7 天,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水疱、皮肤溃烂等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3/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骨折肿胀患者采用中药外敷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好, 同时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