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019-07-05李燕
[摘要]职业教育发展是我国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的必然趋势。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海洋强国”战略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拉动力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创新办学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建设课程体系、打造师资力量、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设计考核体系。
[关键词]海洋资源 海洋产业 职业教育 海洋强国
[作者简介]李燕(1979- ),女,湖北黄冈人,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钦州 535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西南地区旅游和健康教育扶贫实验项目“渔民脱(返)贫视角的海洋旅游产业开发及人才培养”(项目编号:XN0302A)和2017年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项目“北部湾海洋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编号:桂科AD17195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到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港口物流与湾区经济发展团队”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049-05
一、职业教育发展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的必然趋势
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海岸带土地资源六大类型。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备受瞩目,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4%。从下表可看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产值占比较大,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交通运输三个行业增幅较大,发展态势良好。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海洋经济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与海洋经济现代化发展是同一时空下的共生共荣系统,二者密切联系、互为依赖。我国海洋经济正在由浅水近海向深水远海扩张,由传统的海洋单向向陆海空三向扩张,同时不断突破社会、经济、文化三维坐标,形成新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沿海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有渔业、运输业、物流业、海洋油气业、药业、滨海旅游业等多个行业,涵盖一、二、三三大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程度与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紧密相关,但海洋六大类资源中除海洋生物资源中的近海渔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现象,其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都较低,海洋资源开发程度低导致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落后是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对海洋产业产生影响较大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有以下几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空间开发技术、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等,我国这几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还不高,而这些中高端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经济效益值实现都需要有专业的职业人才做后盾和保障。加大海洋资源产业开发程度,加快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培养,推动海洋经济大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
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助力,也极大程度地带动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的速度。《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推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發展。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对海洋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和海洋产业的优化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社会对海洋产业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需求呈现综合性、多样性、前沿性的趋势,但我国海洋产业职业人才供给现状堪忧,海洋产业职业人才的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变化,严重阻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契机。
(二)“海洋强国”战略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家对海洋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等诸多机遇面前,我国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目标,加快推进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优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增加海洋二、三产业和高科技含量海洋产业的比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培养海洋产业职业发展人才,把我国发展成为海洋资源开发适度、海洋产业布局合理的海洋强国,而人才是“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完成的必备条件,“海洋强国”战略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模式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三高三低模式,不利于海洋经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转变海洋产业发展模式,采取“绿色环保、高效创新”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模式,是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传统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业、海产品加工行业等要想在信息、知识大爆发的条件下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采取“互联网+海洋”发展路径,优化海洋产业组织结构,打造精品海洋产品链,提供优质海洋服务业务,发展海洋产品新型营销网络。因此,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与海洋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优化、技术分析、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因素相关的职业人才,需要不断提升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拉动力量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浅水近海资源开发过度、深水远海资源开发不深、海洋经济需求拉动效益递减等诸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有效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活力。于海洋经济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提高海洋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从而推动海洋经济增长,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效率。从以上分析可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海洋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这就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对海洋产业职业教育进行深入改革,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海洋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纵深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三、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办学理念创新:树立与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新常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
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进度是我国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新常态下,海洋产业职业人才需求呈现出高端性、综合性、前沿性的特点,海洋空间、海洋能源开发等高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由于海洋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已经成为海洋产业人才需求市场的主流,精通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海水资源开发等前沿性学科的人才需求是海洋产业人才需求发展的趋势,保证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这些特征充分说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已经从粗放型发展阶段步入了集约型发展阶段,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須进行办学理念的变革,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办学理念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树立质量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目前我国正处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不断提升职业人才队伍素质,制定职业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不断进行质量创新,使职业人才培养向高端性、多样性、前沿性发展,紧跟当今世界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树立特色创新的专业建设理念。职业院校要不断推动海洋学科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海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海洋资源产业开发技术为专业发展核心,以区域经济为专业发展依托,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深海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等为专业发展特色,提高海洋产业职业人才与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契合度。
(二)专业设置优化:符合与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
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是评价职业教育成效的指标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就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说明专业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是非常明确的。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是专业设置的重要导向,海洋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海洋学科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之前,要深入人力资源市场和海洋主要产业开展广泛调研,充分了解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格局的总体态势,以及海洋产业升级的基本走向,为海洋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海洋学科的专业设置,可考虑开设轮机工程、海产品加工技术、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药、港口物流管理、滨海旅游管理等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职业人才。第二,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海洋类学科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及时改造海洋科学、海事管理、水产养殖等传统落后专业,合并船舶电子和通信电子等相近专业,设立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空间开发、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专业,让专业发展紧跟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强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主要产业的联系。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将进一步提高海洋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增强海洋资源产业化大开发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实现专业建设与海洋产业的有效对接。海洋产业新技术,如海产品加工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更新速度较快,产业生命周期与其他行业差异性较大,导致海洋主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周期和频率也不断加快。为适应这种外部变化,海洋学科专业建设必须与海洋产业有效对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根据海洋产业发展动向和社会发展趋势,设置如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空间开发、海洋能源技术等前沿性专业。此外,基于科学合理的预期,对在未来5~10年将被淘汰或缩减产业规模的海洋产业关联性强的海洋学科专业要及时进行调整,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紧跟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效果的保障,职业院校必须站在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海洋产业行业对接的角度,从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开发海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第一,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核心课程。由专业骨干教师与相关海洋经济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联合开发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共同打造课程品牌,扩大专业影响力。例如,港口物流课程可以由学校与港口集团、港口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开发,海上邮轮课程可由学校与大型邮轮公司或邮轮中介公司共同开发。第二,对接海洋产业行业职业标准开发核心课程。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参考借鉴海洋行业各种职业的技能考核标准,结合国家海洋局制定发布的《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来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主要内容以及考核标准,确保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符合海洋产业岗位需求。第三,不断完善课程培训机制。课程培训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制定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培训流程,建立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培训中心,形成以海洋人才培训中心、企业培训部门为平台的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海船船员、船舶管理、海水生态养殖、海产品营养分析、船舶甲板操作员、海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认证等课程的培训,将海洋产业行业的新技术、新思想引入课堂教学,培养紧跟海洋产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四)师资力量打造:多层次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师资数量的提高和师资质量的提升是加快海洋产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具有高端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海洋学科专业教师理论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都较强,但前沿知识和实践能力欠缺,影响海洋产业职业人才教育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有必要多层次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第一,创新师资聘任机制。改变师资聘任单纯“从学校来到学校去”的渠道,大力引进海洋产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技术操作能手;同时,采取灵活的聘任方式,对于掌握海洋资源产业开发技能的高级别技术人才,可以采取“能力第一、学历第二”原则,既可以全职引进,也可以兼职聘任。第二,创新教师的培训进修机制。鼓励一线教师到海洋产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脱产进修,贯彻落实好学校及上级部门相关学历进修与学位提升政策,学习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工程技术、海洋食品流通工程技术、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三,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力度。选派科研及教学骨干到石油化工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相关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工厂进行实践锻炼,要求教师们在锻炼过程中参与企事业单位科技攻关或技术攻关项目,通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使挂职教师成为精通石油化工品检测、海洋地质勘查、海洋生态监测、海洋养殖生态工程技术等技能的“双师双能型”人才。
(五)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对接海洋主要产业的产研需求
实践教学是职业人才教学的关键内容,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主要工具。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两种类型。实践平台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设目标明确化。实践教学平台要紧紧围绕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师资力量重点参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特色海产品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滨海旅游虚拟仿真实验”“港口物流模拟”等实验室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对接海洋主要产业的产研需求,培养海洋资源产业大开发与协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化的海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第二,借助社会力量建设实践平台。例如,联合有影响力的石油化工企业、石化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建设石油天然气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精细化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等。同时,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购置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所必需的研究设备,使重点实验室能支撑海洋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学术交流与研究课题资助等。第三,对接企业产研需求,共建实践基地。基于学校与保税港区、工业园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单位签订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协议,围绕海洋产业职业人才培育,在已有合作基础上,组织学校的科研团队,主动对接合作单位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在政策制定、科技创新、市场分析、行业管理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及人才培训深入合作。例如,推进酒店与邮轮服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智慧旅游实验室、滨海旅游景区管理与导游模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加快建成使用,争取与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把滨海旅游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滨海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高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平台。
(六)考核体系设计: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引导教师群体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群体的学习偏好。设计多元化的海洋学科专业职业人才培养考核体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考核主体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里,考核主体较单一,一般都是任课教师作为考核主体。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考核体系,纳入企业、社会等多种力量作为考核主体,既能增加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更能客观反映人才培养的真实状况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例如,船舶管理课程可以请船舶公司的船长、大副、二副、调度等岗位的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过程,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第二,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内容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还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学习纪律、考证能力、科研能力等多项内容,以海洋产业职业岗位能力为考核重点,力求能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的知识和理念的掌握程度,充分体现考试的显示、反馈和导向功能。第三,考核方式多元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的设计中重视过程性考核,将过程性考核与自主性考核结合起来。过程性考核可以以课堂互动、PPT展示、演讲、小论文、实验设计等内容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生楠,高健,刘依阳.中国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的关联度研究[J].海洋经济,2016(5).
[2]肖静.面向2030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2018(1).
[3]王澤宇,卢雪凤,韩增林.海洋资源约束与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基于海洋资源“尾效”的计量检验[J].地理科学,2017(10).
[4]朱跃东,梁建胜.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问题及实践理路[J].教育与职业,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