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2019-07-05刘斌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石,是形塑现代中国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国教育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其内涵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路径。面对新时代、迎接新挑战,高职教育要把握新形势、勇挑新重任,使自身现代化发展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2035  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刘斌(1961-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天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VE1046,课题主持人:刘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005-05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出教育发展的远景蓝图,提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撑保障。

一、教育现代化背后的新时代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依附者,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文化教育发展活动而独立产生与存在,同时还被寄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殷切期待。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紧密联系,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程。

(一)立意1983

1983年,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由此开始,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公共政策话语,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先后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有力引导并推动我国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均实现持续的跨越式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新阶段、一个更高的新的历史起点,而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简单延续。

教育现代化是同社会现代化紧密联系的,是与社会现代化同频共振的,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教育现代化获得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到今天高度关注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注重面向人人、以人为本,从粗放式的整齐划一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从单一狠抓就业到注重终身学习、全面发展,从单纯强调技术过硬到注重知行合一、以德为先,从效率优先的重点发展到以公平和质量为导向的优质均衡发展等种种转变,均是我国教育不断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在这些转变过程中,中国教育不仅充分吸纳了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价值共识,更是基于“四个自信”与时俱进地进行积极的自我重构,使得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得以稳步实现。

(二)剑指20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呈现出新气象与新活力,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要精准描绘好教育发展的远景蓝图,就必须对标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须校准2035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造就和储备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出台,也是我国参与全球事务、履行承诺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为教育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具体行动举措。面向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走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现代化发展之路。高职教育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进一步完善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品牌和优势,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育现代化应对的新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教育将面对什么样的新需求与新挑战,这是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面向未来的、不断进步的、日趋公平的、质量持续提高的,是在不断适应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与实现的。

(一)面对什么样的新挑战

1.国家战略层面。从国家战略来看,党的十九大提出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教育发展主题转化等,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要求思考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必须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深刻。

2.科技发展层面。从科技发展来看,新技术、新概念、新业态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断掀起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浪潮,引领社会变革的速率不断加快。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强力支撑,传统的知识传播与技能传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学校教育与全社会育人等种种关系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教育形态正在被不断重塑。

3.人民需求层面。从人民需求来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仅仅是“有学上”“能就业”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与期盼,对于层次更高、质量更优、形式更多、机会公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二)教育现代化如何作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现代化作为一块基石,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明确了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

1.明确目标,服务国家战略。要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一是到2020年,以全面高质量完成“十三五”既定的发展目标为基础,通过增加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数量、提高受教育的质量与延长受教育的年限,壮大教育自身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二是到2035年,在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教育也要同步总体实现现代化,把“人才红利”转化为“人才资本”,以现代化教育强国的自信与实力、务实与担当,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为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明确任务,聚焦薄弱环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立足当今、放眼未来,深度聚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精准锁定实践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进程当中的十大攻坚任务: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三是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五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八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九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十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明确路径,实现科学发展。对于如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同样给出了答案。中国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好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发展之路、统筹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总体规划框架的宏观统领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阶段目标、有科学计划、有改革举措、有具体步骤,创新并完善活力足、效率高、质量优的教育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协同发展。

三、高职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

当前,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足以显示出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发展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均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为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此次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列为八个方面的主要發展目标之一,同时提出的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等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均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因此,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高职教育大有可为。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十个方面重点着手:

(一)加强党对高职教育的全面领导

把学习贯彻、研究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职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牢树“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高职教育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培养什么人”作为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这个目标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实习实践教育各环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厚植爱国主义,遵循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特点,持之以恒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师生心中扎根、在行动之中体现。

弘扬工匠精神,在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同时,发挥职业教育自身优势,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将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作为教育环节的必修课,以劳立德、以劳明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铸就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教育。

(三)拓展高职教育的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实效性

全面拓展高职教育的服务范围,精细化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服务于国家战略。通过技术创新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升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精准扶贫”领域提供“精准供给”,面向多元需求,积极为扶贫攻坚供给多形式、多途径、多种类的资源,在“人人有学上”的基础上使“人人可成才”成为可能,全面增加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机会。

(四)努力实现高职教育均衡发展

在教育经费、创新项目等方面向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倾斜,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共享发展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倡导“人人发展、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建立灵活的招考制度与学生评价机制,切实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成功,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为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会。

(五)完善学历教育和培训体系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改革和完善与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畅通和丰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衔接通道,开展“学历证书+X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强化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的服务功能,拓宽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渠道,教育资源进厂矿、进乡村、进社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六)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程合作

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持续优化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布局。以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程合作。

面向重点产业、合作龙头企业、依托优势专业,以技术技能传承、积累与创新为纽带,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紧密对接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行业细分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职业岗位发展的需要,切实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通过重点提升优势专业集群的综合实力,进而带动专业的品牌化发展。根据专业实力、招生和就业质量等维度,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培育服务国家战略需要、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相关优势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参照国际标准,开发国际化专业。

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校企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实验实训室、创新实践基地等,搭建高效的“产教融合平台”与“技术技能平台”,进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的转化并反哺教学。深化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质推进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我国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

(七)建设素质水平双高、创新服务双强的教师队伍

把建设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职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予以夯实,大力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坚持培育和使用并重的理念,营造环境、创造条件,为教师创设专业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着重培养与培育“工匠之师”的行业气质与工匠特质,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课程开发和技术服务的综合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标杆作用,建设“高层次人才+骨干教师”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团队,为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八)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

适应“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建设智慧化校园,在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的同时,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升级传统专业,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建设集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和后勤管理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教与学、教与教、教与研、学与研的“全时化”互动,提高高职教育领域内的科学化决策水平和精准化管理水平。

(九)开创高职教育全面對外开放的新格局

要站在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以更为宽广的视角和胸怀科学谋划高职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基本责任与发展策略,并赋予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注重提升国际化的视野、思维和能力,在语言、行为、制度、心态、文化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开放,切实通过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引进教育资源,输出教育成果,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真正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国际标准的建设者,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十)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水平

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法治化水平,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推进高职院校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一是要进一步深入改革治理结构,在制度层面平衡利益相关者在权责分配上的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关系,使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实现结构合理、责权分明;二是要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大学章程,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与作用,科学构建内部治理结构并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边界;三是逐步赋予高职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政管校办”式治理渐进到“有限主导—合作共治”式治理,同时引入第三方参与高职教育的治理、评价与监测等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师嘉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三维向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11).

[2]郭伟,张力玮.借镜《教育2030行动框架》打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8-12-26)[2019-2-27].https://www.aiyangedu.com/JiaoYuXinWen/900851.html.

[3]新华网.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答记者问[EB/OL].(2019-02-23)[2019-02-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488.htm.

[4]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19-02-27].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23/c_1124154392.htm.

[5]唐智彬,胡媚.高职教育现代化“升维”路径[EB/OL].(2018-09-25)[2019-02-27].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25/c1053-30311593.html.

[6]姜大源,董刚,胡正明,等.中国特色高水平特色院校建设(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6).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新视角下的高职酒店职业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