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洛克时期协奏曲体裁的发展

2019-07-05黄鑫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四季

黄鑫

【摘 要】纵观西方音乐文化历史的发展,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迅猛发展,并与其他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呈现出繁荣的艺术发展局面。尤其是器乐音乐,伴随着乐器制造行业的创新,器乐音乐创作层出不从,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同时很多的器乐音乐体裁也在这个时代逐渐形成固定的音乐创作模式。尤其是协奏曲体裁的发展在巴洛克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这一时期管弦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笔者就这一时代的协奏曲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分析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来窥视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音乐创作。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协奏曲体裁创作;维瓦尔第;《四季》

一、协奏曲释义及早期发展历程:

1、释义:协奏曲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显示独奏乐器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

2、早期发展历程:Concerto一词最早来源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语“concertare”意为“协调一致”,最早以声乐题材出现,用以称呼当时形式自由的各类声部组合:领唱与合唱;两个独立的合唱队,不同乐器之间,声乐与器乐。17世纪,concerto一词又产生了拉丁文涵义“竞争”“斗争”,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协奏曲。但在当时是指由乐器(多为管风琴)伴奏的声乐曲,有别于当时流行的无伴奏声乐曲a cappella,班吉耶里和威尼斯乐派的加布里埃里叔侄最早使用此名,前者的作品如《八个声部的宗教协奏曲》。威尼斯乐派的双合唱队轮唱风格,对同时代协奏曲作曲家有很大的启示,他们的经文歌更因为使用了管风琴伴奏而称为教堂协奏曲;蒙特威尔第的第7卷《牧歌》也因此被称为协奏曲。直到18世纪初期,巴赫在创作他的早期康塔塔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

二、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创作类型:

在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成为这一时期管弦音乐的重要类型,并基本确立了协奏曲的形式,作曲家在协奏曲的写作中结合了当时音乐的最新发展:竞奏的对比手法、牢固的低声部加华丽的高声部织体、基于大小调体系的音乐组织和多乐章的套曲形式等等。协奏曲体裁由当时意大利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为基础改进而来,并在1700年前后涌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别。

1、大协奏曲(Concerto Crosso):

意大利语“Concerto Crosso”原意是与“主奏部”相对的“合奏部”,后来这一术语用来指不同乐器组合齐头并进的乐队作品。大协奏曲最终是由科雷利、托雷利、维瓦尔第所确立的。当时的大协奏曲采用3个或更多乐章的结构。由两组乐器共同演奏:一为独奏乐器小组,通常有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称为“主奏部”;另一合奏乐器大组,几乎总是弦乐队,通常分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倍低音维奥尔琴再加上通奏低音,后偶尔加入小号、双簧管、长笛、圆号等管乐器,为“合奏部”。两组彼此交替竞奏,间奏或合奏,一唱一和。

科雷利的大协奏曲是这一体裁最早的范例,他们应用独奏--全奏对比的原则,但科雷利不再细分独奏和全奏的风格,这些协奏曲只是分成以小组乐器和一大组乐器的教堂奏鸣曲或室内乐奏鸣曲,在曲中大小组呼应,加强终止式经过句,结构错落有致,相对突出的第一小提琴声部暗示了以后独奏协奏曲的织体。他的大协奏曲影响了亨德尔等作曲家的创作。从托雷利和维瓦尔第开始,大协奏曲越来越处于独奏声部的支配下,大组与小组的对比日益减弱,而好像两个独奏组的竞赛。

2、乐队协奏曲(Ripieno Concerto)

乐队协奏曲盛行时期晚于大协奏曲,但其定义却接近这一术语的早期涵义---乐队独奏演奏的协奏曲,没有独奏部分或任何附属的成分---“乐队协奏曲”。

大多数乐队协奏曲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式:奏鸣曲样式和交响曲样式。前者依照教堂奏鸣曲形式建构,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复调织体占优势,后者则为快--慢--快三个乐章,类似于歌剧序曲的主调织体手法,它的第一乐章采用平行于独奏协奏曲的“利都奈洛”形式,在没有独奏部分的情况下,乐队主题材料在不同调上出现,最后一次总是出现在主调上,终曲乐章通常是舞蹈风格的二段式乐曲。交响曲形式的协奏曲由托雷利的作品所确立,在1720年之后逐渐与诞生之初的早期交响曲的发展合流。

3、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

独奏协奏曲是指一件独奏乐器(在巴洛克通常为小提琴)与管线乐队相互竞奏的协奏曲,虽然诞生较晚,但影响深远。通常的快---慢---快三乐章的套曲结构和清晰的利都奈洛形式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最接近现代协奏曲的。经过几代作曲家的努力,直到维瓦尔第时,才基本稳固了协奏曲三个乐章的结构规范,并赋予独奏声部独特的个性,其演奏地位明显提高,独奏与合奏的紧张冲突与戏剧性比对逐渐提高。

三、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音乐分析

维瓦尔第创作的协奏曲大部分是为一件独奏乐器加管弦乐队而做,他的一生为他那个时代的几乎每种乐器都写过协奏曲,数量达400首之多。虽然这些音乐作品的质量褒贬不一,但其音乐创作中活泼、富有生气的特定依然具有魅力。《四季》小提琴协奏曲是维瓦尔第第八号作品集《和声与创意的实验》之前四首,这套协奏曲包括“春、夏、秋、冬”4首,每首都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每首之前都附有一首优美的十四行诗,并且每一段音乐主题下还加上了关键性的字母暗示,是一部典型的标题音乐。

1、第一乐章(Allegro):活泼的快板,E大调。按照独奏与协奏的关系可将乐曲划分为:

2、音乐分析:

乐曲的开始的A部分是作曲家以流畅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完美结合奏出了一组明亮欢快的利都奈洛式主题来展现春天的生机,音乐建立在E大调上,整个织体是明显的主调(谱例1)。

B部分:鸟儿欢唱迎接美丽的春天(13-21),独奏小提琴以连续的装饰音模拟鸟鸣,这种模拟可以说是这首乐曲中最常用的标题音乐手法,但独奏部分的织体仍然属于主调音乐,只是作曲家在此运用对位手法,特别是放在两个外声部上,这里除了一段模拟鸟鸣的创作外,还用了欢乐的反复音型象征美丽的春天。

C部分:微風轻拂清泉(31-43),3把小提琴奏出微风的呢喃,连续两个一组圆滑的十六分音符像是河水的流动,最后在一个合奏的主题再现中结束在属调上。

D部分:暴风雨与春雷(44-58),用低音合奏烘托雷鸣,高音独奏则是与之交融的闪电。当全曲进入平静后再现“春之喜”(59-82),音乐通过独奏与合奏之间的频繁竞奏推动音乐的发展,结束整个乐章,从而达到由T--T的曲式效果。

维瓦尔第利用小提琴独奏与乐队协奏的形式,描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的画面。在每一段的独奏和协奏中都能充分刻画出作者所要表现出的事物形象。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展现了华丽洒脱、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四、总结

十六世纪以前,音乐隶属于宗教,更多的为宗教活动服务,重在表达宗教情绪,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便是以“人声”为主;巴洛克时期,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音乐文化摆脱了单纯宗教的束缚,开拓了更加多样的器乐音乐创作,尤其是协奏曲体裁的音乐创作,打破了长期以来较为沉闷的音乐气氛,音乐的表现内容、表现方式和表现载体逐渐丰富、自由、多样。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创作中简练的形式、明显的主调音乐织体、小步舞曲的末乐章、独奏与合奏之间的竞奏与合作都后来的协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南君.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体裁发展及观念探研.【D】.南京艺术学院.2007.4.

2、蔡宇.解析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J】.音乐探索.2006.12.

猜你喜欢

四季
析柴可夫斯基《四季》的和声用法与风格特点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