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幼儿走进游戏化的美术活动
2019-07-05管凤燕
管凤燕
摘 要:对于小班幼儿,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是孩子们活动的基本方式,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幼儿教育中,要利用游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本文分析了美术活动游戏化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 美术活动 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207-01
根据《纲要》中提到的:“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总是喜欢嬉戏的,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的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游戏对幼儿而言是一种快乐的经验,在游戏中幼儿身心得到满足,他们以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方式学习。因此玩是幼儿启蒙教育的第一步。然而,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1 提供游戏化的绘画材料,使幼儿“乐动”
小班年龄的孩子好动好玩,他们乐于乱涂乱画,此阶段的绘画水平是涂鸦阶段。根据其感知和表现特点,涂鸦是其感知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的动作练习,这种动作练习是没有目的性,只是当作一种快乐的游戏活动,而涂鸦活动是小班幼儿的直觉本能活动,为此,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应当为孩子的直觉表现。
例如:我们提供绘画材料——玩具汽车。将静止在地面上的玩具汽车通过情景化的游戏形式转化为“动”物。在美术活动“车轮滚画”中,引导孩子们当作驾驶员开汽车进入颜料盘进行“加油”,接着开到 “公路”——白纸,这时,纸上现了一条又一条彩色的轮胎痕迹,轮胎印跟着汽车的轨跡越走越长,汽车四处开,轮胎印延伸到四处,孩子们边念儿歌:“小汽车跳起舞啦,跳个圆圈舞,跳个线线舞,跳个格子舞……”边开汽车,看到这么多彩色的轮胎印,根本停不下来。通过开汽车游戏,深化了本次“车轮滚画“活动内容。
2 创造游戏化的绘画内容,让幼儿“敢动”
2.1 内容生活化
幼儿的丰富经验和独到的认识都是从生活中获得的,他们对身边的事物较熟悉,乐于表现这些常见的,耳濡目染的事物。为此,我们教师为了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地“动”起来,常常挖掘生活中孩子们认识的且十分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在“打电话”活动中,为通过创设打电话游戏情景,孩子们在认识符号的基础上,模拟给不同的动物打电话,根据点、线、圈等符号拨号,不仅满足了幼儿打电话的游戏需要,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在 “有趣的毛线”中,教师鼓励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拆毛衣,将拆下来的毛衣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弯弯曲曲的毛线像什么呢?”孩子们有的说像拉面,有的说像卷发……再鼓励孩子动手试试,拉一拉又变成直线,从中感受到了线条的变化,最后又将拆的毛线绕成毛线球,在绕毛线游戏中感受了毛线球由小变大的过程,对大圆小圆有了清楚的认识。
2.2 内容情节化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是直觉行动性的,他们好奇,乐动,通过表演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活动,通过设置的游戏情节将游戏贯穿于教学的内容,让幼儿体验其中的乐趣。例如:在《小猫钓鱼》游戏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创设情境,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带上小花猫头饰扮演小猫咪。一天,小猫咪跟着猫妈妈来到河边钓鱼,只见有很多的小鱼非常的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时,小猫咪拿起鱼竿自言自语的说:“快瞧快瞧,一条鱼上钩了。”果真,水底下的一条鱼咬着鱼饵,一根鱼线直直的挺着鱼竿,鱼竿都弯了。通过钓鱼,幼儿于是就有了钓鱼的经验。等到他们绘画时,自然而然的知道要用直线将小鱼和鱼竿连起来。
3 打造游戏化的绘画环境,让幼儿“勤动”
根据蒙台梭利的教学理念:幼儿能够在适宜的环境里从事愉快的活动,正是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
3.1 情境化的游戏
对游戏而言,我认为构成游戏的主要要素之一是情境,而游戏情境创设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物质材料的准备和游戏氛围的渲染。如:“嘀嘀嘀”,一辆废旧纸箱做成的公共汽车开过来了,在开汽车游戏情景中,教师开车扮演次小司机,第一站经过了公交站台,孩子们当乘客,纷纷上车,在车厢里师幼之间热热闹闹,说说笑笑,体验着坐车游戏的快乐。孩子们最受欢迎的那就是互相交换角色,开着玩具汽车,接送乘客,上车下车,来来往往,心里美滋滋的。
3.2 区域环境
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区角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开放性。对于区域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发展的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富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幼儿能更灵活、自主的操作。如,为了让幼儿感受图形,教师准备了积木印画、吹泡泡等美术活动,通过动手游戏操作,感受图形的多样性。又如在水粉画活动中,幼儿个个兴趣盎然,拿着棉签蘸上颜料在纸上练习画图形,又充分想象进行添画,并为作品取名字。通过吹画的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吹画方法的神奇,以及感受到了吹画效果的色彩美。
4 善用游戏化的语言,使幼儿“善动”
俗话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活动充满兴趣,才会蹦出创作的火花,才会投入到美术活动。
4.1 导入部分游戏化,吸引幼儿眼球
小班孩子处在好动、好模仿的阶段,活动中,我尊重了孩子们的兴趣点,运用游戏、儿歌、故事等导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小兔》绘画活动中,我出示谜语:小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猜猜会是哪个小动物呢?孩子们猜出谜语之后,再通过《小兔拔萝卜》的集体游戏,借助生动的音乐,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画小兔子的兴趣,并且将小兔的特征放入谜语中,很容易掌握儿歌的内容。
4.2 借助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幼儿积极投入活动
小班幼儿思维处在直觉行动阶段,往往在绘画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耐心,坚持不下来,想画的时候就画,往往会半途而废。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化语言提示幼儿、进行指导或鼓励他们。如,画“小鸡”,通过儿歌教学,“两个圈圈你靠我,我靠你,小手拉小手变小鸡。”一会儿,孩子们一只小鸡的形象就画出来了。再如绘画“青蛙”,头顶两只眼睛圆溜溜,下面肚皮圆又大,身穿绿衣像王子,你问他是谁,只会田里捉害虫,变成青蛙呱呱呱。孩子们边念边画,不知不觉中,小青蛙们顿时跃然纸上。借助形象化的语言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绘画,效果非常好。
总之,当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一次比一次成功,听到他们连连的赞叹时,我想,美术活动实现了游戏化,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中真正体验了生活的全过程,在自主自发的游戏中做到了“乐”动、“敢”动、“勤”动和“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