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思维导图启迪学生思维

2019-07-05邓双婷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计算实际应用概念

邓双婷

【摘要】运用思维导图,解决小学数学中乘法估算、面积单位推理、抽象表格、实际应用中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问题。好的思维导图,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

【关键词】思维导图 计算 概念 实际应用

完美的思维导图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的今天,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越来越被忽视。有的教师在黑板上胡乱地书写,有的干脆不写,完全放弃了思维导图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但思维导图的作用更为重要!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思维导图,并有效利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好的思维导图,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运用思维导图,解决了数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也从中得以启迪。

一、解决计算教学问题

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乘法计算,其中“估算”这一知识,学生很难理解掌握。我采用了让学生将思考过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如估算36×52的乘积是多少?将思考方式画成下图:

学生通过看图,可以清晰地发现,试题上面的两个数是将两个乘数分别放大,试题下面的两个数是将两个乘数分别缩小,放大的两个数的乘积是2000,式题的积肯定小于2000,缩小的两个数乘积是1500,式题的积肯定大于1500,最后得出结论:1500<36×52<2000,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估算的方法,突破乘法估算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解决概念教学问题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面积单位的“进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推理面积单位的进率,如教学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推导过程是这样表达的:边长是1d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dm2,1dm=10cm,边长是10cm的正方形面积是100cm2,所以1dm2=100cm2。既要考虑边长长度单位的换算,又要考虑面积单位的换算,用口头描述,学生会云里雾里,无法理解推理过程,还要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完整表达面积单位进率推理过程,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把推理过程,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让学生不仅能理解、而且也会表达推理过程。如下图:

观察上图,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由于边长单位的转换,换成的面积单位的变化过程,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引导学生由①②③三步进行推理。同时以此类推,推理出1m2=10000cm2,这样将难以理解的概念问题,难以表达的逻辑推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变得简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解決实际应用问题

1.解决抽象的实际应用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10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水、电、煤气、汽车里程等的运算问题。条件往往用表格和对话框的形式呈现,学生觉得特别抽象,很难理解。例如,淘气家上半年的电表度读数如下(单位:千瓦时)

(1)请算出淘气家5月份的用电数量。

(2)淘气家上半年总的用电数量是多少?

学生对用电量这方面的知识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单纯地用语言分析,学生无法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我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回家登记自己家的水、电、煤气、汽车里程表的读数,连续进行一周的实践活动,这样让学生积累一点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我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表格条件转化为思维导图,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

思维导图画图过程如下:

①引导学生先画一条直线。

②将所有的数据按时间的先后,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列出每个数据及数据所对应的日期。

③按照问题的要求,找出对应的期间的数据,求两个数之差就可以解决问题。如下图:

每两个月电表的读数之差,即为下一个月的用电量。如5月底与4月底电表读数之差就是5月份的用电量,5月份的用电量为:532-431=101KW·h,以此类推,很快计算出每个月的用电量。

若没有思维导图,求上半年的用电量,学生往往会将1、2、3、4、5、6月每个月的用电量一个一个地算出,再求和,这样的繁琐的计算,只要有一个月的用电量计算错误,就全盘出错。有了思维导图,不难看出,上半年的总用电量就是6月底与去年12月底的电表读数之差,即为:628-19=609 KW·h,这样把这一类抽象的生活应用问题轻易地形象地解决了。

2.解决实际应用中经常出错的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就一个字来理解题意,而造成解题错误。

如果园里有桃树425棵,比李树多185棵,桃树和李树一共多少棵?

学生的错误是:看到“多”就加,所以把李树的数量算成425+185=610(棵),再用错误的结果算出李树和桃树之和为1035棵。

这时,若引导学生将原题画成思维导图如右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导图,很容易看出桃树比李树多185棵,就是李树比桃树少185棵,李树的棵数应该是425-185=240(棵)。桃树与李树之和应该是240+425=665(棵)。这样完美地消除了“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一错误的思维定式,正确地解决了问题。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计算教学、概念教学、实际应用教学三个方面应用思维导图的感受。当然,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更加完美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灵活应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计算实际应用概念
乡镇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