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途径

2019-07-05于翠萍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提升途径道德与法治

于翠萍

【摘要】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效果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来实现。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实效性 提升途径

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对初中生进行科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推动初中生的有效发展,这是教育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基本理论,尤其是以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过程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这是形成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条件。

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理论阐释

人的思想道德是在后天学习教育中形成的,且形成的过程有着一定的规律,所以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而该理论则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理论。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应该对初中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对自身的言行举止加以规范,提升自身整体素质,这需要教师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理论有客观全面的认知。

心理、思想和行为构成了人思想品德的基本結构,心理子系统具体包括意志、情感、认识和信念等,思想子系统具体包括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和世界观等,行为子系统中包括人的各种思想品德行为。人的思想品德发展是有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是心理、思想和行为。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知行转化分析

在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要调动学生知、信、意、情和行等因素,让学生能够将思想道德转变成行动,从内心真正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提升自己。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分成五个模块,结合每个模块的特征进行教学。下面重点结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展开详细分析。

七年级意味着初中阶段的到来,学生开始接触更专业的知识,也将形成新的社会关系。要想明显提升初中生的品德水平,就要让初中生认识到思想道德的作用,进行思想道德认知教育。思想道德认知,指的是让学生对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其作用等有个客观的认知,这是形成思想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基础要求。教材中的“中学序曲”“认识自己”便是思想道德认知教育课程,学生在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学基本原理,遵循初中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强化理论引导探究,提升学生思想品德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掌握和自己、和同学、和集体、和社会甚至和国家关系的处理方法。对于初中生而言,更多的学生开始尝试将优异作为探索自己和情感支撑的重要方式。这需要学生对思想品德有个更全面且更深入的认知。在有效的思想品德学习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以探索的学习方式,了解自身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关系,完善自身道德与法治体系。七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要求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一课程教学上,需要学生有效提升自己交往水平,客观对待自己交往需求和人际状况,通过科学的方式让自己与同学之间形成优异,逐渐提升自身交往能力。课堂设计中,本文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探究性学习模式,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对于友情的观点,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纠正学生的友谊观,指导学生了解同伴关系,明白各种类型的优异,有效地处理自己原则和朋友忠诚的关系,在不违反自己原则的前提下和朋友坦诚相待。该章节的教学中,教师科学的引导、指导、总结和归纳等都尤为关键,有效的教学能够大幅提升学生思想品德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合理客观地对待现实交往中的事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二)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思想品德情感

与小学、高中阶段相比,初中生的情感有着一定的特征,初中生的情感更加丰富,且情感的影响力更明显、感染性强。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打造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形成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学生能够对课本知识有个更准确的了解。教学方案中,确定分析板块和情境探究板块,结合教材中的情境,指导学生探讨情境内容,教师要设置科学的教学方案,打造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践行思想道德观念,遵守法律。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这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自己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珍惜亲情。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初中生的父母正处于事业关键阶段,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留守儿童,一年中能够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教师可以创设“过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让学生更爱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另外这样的教学中,还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中有关“家”的文化和家的内涵。

(三)运用榜样示范,坚定学生思想品德信念

人的思想道德中,信念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信念存在于人的行为和意识中。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眼见为实。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如果让学生亲眼见到其他人优秀的品质,那么学生会更加相信这些优秀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可见,在学生思想品德信念教育方面,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也是学生思想品质提升的科学方式。除此之外,初中生还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在班集体中树立榜样,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优秀品质的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成为榜样。比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少年有梦”,是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该课内容中,将个人理想和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莱特兄弟和钱学森都属于榜样人物,他们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带来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本内容,与学生分析以后的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明确以后的目标和目标执行的具体方式。后续课堂中,可以结合“我的梦”这一课题,联系学生自己的理想,探讨“中国梦”的内涵和内容,将学生的梦想和“中国梦”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从大环境中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前行,强化学生道德理想信念。

(四)组织课外活动,磨砺学生思想品德意志

人的意志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经过不断尝试、不断总结和不断发展后形成的,成功的模式、科学精神以及自信心是形成坚强品质的关键因素。教师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理论的灌输,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成功经验,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例如在做“更好的自己”“增强生命的韧性”这类课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校园演讲等课外活动,提升学生胆识,丰富学生阅历,提升学生意志品质水平。

总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只有备好教材,才能更好地讲好教学内容。而教师要想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功能,就应该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充分发挥教材中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的作用,努力促进初中生实现知行转化,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提升途径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