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人物专题阅读活动”探究
2019-07-05郑彬
郑彬
摘 要:文章以“走近李清照”为例,探索了探究小组合作下“人物专题阅读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施行策略,总结了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反思与展望了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需要改进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关键词:探究小组 人物专题 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43-02
1 活动预备阶段
笔者所做过也正在做的合作学习形式主要有两种,课内合作学习与课外合作学习。
课内的合作学习主要实践了生生间的讨论与展示和师生间的辅导、讨论与展示。课内讨论一般不超过5分钟,时间比较有限;辅导与展示可根据具体的需要具体安排时间。讨论有现场提问现场讨论,也有先布置预习、收集材料、阅读材料等具体任务后再进行现场讨论。
笔者通常设计较深入的问题、涉及面较广的问题、需要查阅资料的问题、或是总结性的问题为课前任务后,再进行课堂现场讨论,这样实践下来,发现无论是学生思维活跃度还是思维的方向性确实效果比较好。而现场激发性的问题、头脑风暴式思维训练的问题或学生们在课堂思考中临时产生的很有价值讨论的问题,就及时抓住现场的灵光与火花,不惜花费些课堂时间,给予他们一些现场临时交流的机会。
课内辅导通常是在组内个别学生课堂练习有困难时进行短暂的点拨,或小组讨论出现困难、冷场、或争执时进行辅助。
课内展示通常是学生已在课前准备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常常是一些小小的成果的汇报。形式多样,有讲解、朗诵、诵读、表演、辩论等等。
2 课题策划阶段
本着“以书养人、以书育人”这一独特、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发挥其优越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把学生负担式的学习变成愉快的精神享受,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书籍的海洋中汲取养料,在我校人文创新实验项目小组老师们的引领下,笔者开始进行了“人物专题阅读探究课题”的尝试。
3 活动实施阶段
本次探究性阅读活动是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小组的形式展开。学生探究小组可以是课堂内的原编小组,也可以是学生4到6人按兴趣爱好、分工合作等方式自由组合的小组。
教师在做好课题前的宣传动员后,带领学生进行课题任务的甄选、确立、规划与设计。在与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之后,从学生的兴趣与喜爱度、以往的了解基础、与课本的相关度几个角度进行考虑后,确定了以李清照为研究对象,并由6个小组分别从“李清照的生平与经历、古今之人对李清照的评价、李清照对词的看法及对他人的评价、李清照的早年词作李清照中后期的词作、时代与社会对李清照的影响”这6个角度去尝试走近她,并深入地了解她。
接着,利用了一课时的课内时间,对学生进行了通识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通识研究方法指文献法、考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等,其中文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本次探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文献检索法。
写作方法是指与研究任务相关的小论文的构思、设计、修改、完善等。在探究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一般是在校时),笔者会参与学生资料搜索与调查实践的全过程,在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辅助与指引,尤其是在文献整理与小论文成文修改的阶段。
4 汇报与展示阶段
探究結束,则进行学生成果的交流、汇报、展示与评比等。让学生有最终取得成绩的成就感和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若成果展示需要涉及到讲授技巧与朗诵、辩论、表演方法等,我会做进一步的跟进指导。
此次展示课上,学生小组代表以讲解为主的形式进行了汇报。每个小组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大家走进了这场千年之约,走近李清照的传奇世界,了解她传奇的一生。学生们个个展示着自信、表达着收获。即使他们的表现还不够完美,但他们已不再只是对名家李清照进行仰视,而是平等地与她对话、交心、叙情、碰撞出心灵间的火花。
走近李清照,见到了一个有真情真爱的奇女子。“叫一声清照,你好”,我们读到了一章传世心曲。无论你是读到了她的美,她的叹、还是她的泪,她已不再只是那个词条里的李清照。她从书里走出来向我们微笑,真真切切地走到我们的心里。
5 过程性评价阶段
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会对每一个学生或者学生研究小组进行每个阶段的过程性三维目标的评价和生生互评。评价内容将涉及到实践经验、情感体验、思想品质、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科学探究精神等多个方面。评价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努力地与生活紧密地整合起来,把思维与能力结合起来,把方法与做法结合起来,把情感与品质结合起来,把体验与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指导下阶段的探索。
最后,教师则对该课题与参与课题探究的学生或小组进行总体的评价、分析和总结。
6 总结与收获
展示后,让学生们谈谈此次学习的心得与收获,他们纷纷写道: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形式让我感受到了分享知识的快乐;我从不爱阅读,到爱上了李清照的词作,甚至爱上了更多的古诗词;我学会了列提纲,筛选信息和整理素材,找佐证以证明观点,思维更严谨了,还找到了深入挖掘探究的乐趣,你也变得更能沉静下来学习了……
的确,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探索。可以让我们真正关注到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问题真正可能成为学生的问题或需要探究的课题。充分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让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
习。帮助每一个学生运用便于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
我们教师在该课程中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题的研究者,活动的促进者,思维的构建者,学习方法的指引人,学生“小课题组”的成员和社会实践中的共同学习者等。
7 反思与展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如何成功地调动起参与者的参与意愿、兴趣与积极性,是活动顺利进行与收效良好的前提,这需要在活动前期让同学们充分地了解活动的意义,做足动员工作。如果活动的重心能放在学期开学阶段,这时候课业压力也相较轻松,在时间较为充裕的时段保证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教师进行更为细致与系统的指导,将会有更好的收效。
(2)如果前期学生的检索技能、筛选技能、整合技能、逻辑思维、写作能力、讲解技能、表现能力等能在我们的课堂内外有更好、更充分、更长时间的积累,后期我们能有相关“展示会”的時间,不仅仅只是只局限在一堂课内,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空间。
(3)需要更好地去把握小组局部探究任务与研究课题整体间的关系,加强各学生小组间的交流,使每一个小组都在对“李清照”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下,在去钻研自己任务的角度,这样就可避免展示课时小组间汇报内容的重复,且使每一小组的汇报内容与上一小组内容衔接更紧密,过度更流畅、对主题中心观点的烘托更准确、明晰。例如:最后一小组讲“时代与社会对李清照的影响”,必须在充分地了解了她的生平、她的词作的基础上,才能做更深入的分析。她的内容与前面每一小组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独立单元课题或平行内容的关系,而是逐层深入的关系,前面是逐层的情感铺垫,最后真正走入清照的内心。
为了使这一目标顺利达成,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召开了多次各组长(主讲人)间的交流会,使他们彼此明白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内容上的依托与呼应,然后再回到组内传达给每一位组员,再从他们的具体任务成果中反应出来(如让每组做PPT展示的同学也都能明白整个课题目标最终的需要,及与上下小组间内容与形式上的配合)。这样辐射性的传达方式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差,但在缺少集体辅导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这种方法或许可以更进一步去沿用与改进,如果能与更多的集体辅导相配合,相信会有更好的收效。
(4)若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促成“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带着任务走出学校,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的调研与考察,将“万卷书”与“万里路”结合,用实践检验真知,而不仅限于书本上的文献研究,那将是最理想的。
做这样的阅读探究,我们不求学生们能有什么重大的发现,但求他们在合作与实践中能有自己的收获与体验,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学会一些思考、探究、阅读与求证的方法,体会阅读中的乐趣与真情,爱上阅读、爱上思考、爱上探究,在心灵上播下一颗对未来抱有无限热爱与希望的种子,待它将来慢慢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