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结构学视阈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2019-07-05崔胜利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中国发展

崔胜利

摘 要: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人口变迁密切相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对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造成冲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建议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应顺应人口结构发展趋势,通过更新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关注女性权利等途径推动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人口结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4-0012-05

人口是对特定社会、地域中一定数量和质量人的总称[1],数量、结构是反映人口变化的基本维度。人口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其自然特征、社会特征以及空间特征的分布状况[1],反映人口的社会特征与发展趋势。日本人口学家黑田俊夫认为在1950—2050年的“人口世纪”中,世界人口前50年高速增长,后50年中人口年龄结构将会迅速老化[2]。事实证明,黑田俊夫的预言已经在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中得到了印证。统计数据显示,1949—1995年间我国人口高速增长,人口总量从5.4亿迅速上升至11.6亿[3]。面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导致人口转变快速进入低自然生育率状态。受计划生育、社会经济、医疗卫生等因素影响,现阶段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客家体育文化是客家人在劳动斗争以及与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并最终形成以宗族群体为本、以儒学伦理为中心,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和兼容并蓄的客家体育文化内涵,并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客家体育文化艺术圈[4]。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客家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尊祖祭祀、保家卫国、娱人悦神[5]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代代传承。它在培养客家人优秀品质、强健体魄、规范社会行为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人类社会中诸如文化等因子也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文化变迁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和自然环境相对封闭条件下产生的,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族群的生计方式、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生态等都产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处于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转变必然会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比如老龄和青少年人口比例的变化必然导致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理念、传承方式等的改变。基于此,本研究在人口结构学视阈下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1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概述

客家(the Hakkas),意为“客而家焉”。《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四世纪初(西晋末年)和十二世纪初(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6]。”当前,关于客家先民大规模南迁次数仍有争议,但学者们更倾向于罗香林的“五波说”。罗香林[7]认为,客家先民及其后裔经历了晋末至隋唐(317—879年)、唐末至宋(880—1126年)、宋末至明初(1127—1644年)、清康熙中叶至乾隆(1645—1867年)以及乾嘉以后(1867年)的5次大规模南迁。伴随着人口南迁,地广人稀的南方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以福建长汀(古称汀州)为例,北宋年间(1078—1085年)仅8.1万户,每平方公里4.7户,至南宋年间(1195—1200年)达21.8万户,较北宋增加13.7万户,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达8.3%,到1195—1200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5户[8]。同时,正是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造成文化重心的南移。因此,我国历史上长期、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客家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

民俗体育文化属于民俗文化现象,体现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民俗生活事项中,以其集体无意识的切身感、以体育形式和生活风俗的融入与依附及反映地方风俗的特色化构成其现代化的文化生命力[9]。从客家史整体发展历程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既与古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又不是古中原文化的简单移植。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人口迁移和群居山村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是多种区域文化多向、复杂整合的结果。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宁化石壁打黑狮、划旱船、踩高跷、舞傀子、马灯舞、回回舞、铁杆故事、踏地故事等等。它是客家风俗、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真实写照。

2 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

2016年以前,低出生率、低增长率一直是我国人口结构发展的基本特征。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期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人口平均出生率从1950—1955年间的43.8‰[10]下降到2010—2015年间的12.11‰,死亡率由25.1‰下降到7.14‰,人口增长率由18.7‰下降为5.0‰[11]。以国家卫计委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为标志,2016—2017年间人口出生率、增長率与2010—2015年间相比分别上升0.58‰和0.59‰[11],人口持续下降趋势得到一定控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但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化以及家庭规模小型化等仍然是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见表1)。

2.1 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及其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指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其反映的是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所最终形成的人口现状[12]。伴随着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大致经历了年轻型(1949—1972年)、成年型(1972—1978年)和老年型(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13]。当前,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阶段(见图1)。对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考察,有助于预测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主体人口未来走向,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部分着重从“老龄化人口增加”和“年轻人口减少”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2.1.1 人口老龄化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普及奠定了基础

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1]。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比例已经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的7%[14],达到8.4%[15]。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仍在加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3.26%,相较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16]。根据联合国相关部门预测,到206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将比世界同期水平高10.5%(见图2)。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一般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17]。本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虽然短期内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从长远角度看却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此外,民俗体育活动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而且老年群体的深度参与也扩大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受众面,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1.2 青少年人口减少要求改变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观念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受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影响,我国青少年人口比例不断减少,使包括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以5~24岁青少年人口为例,自1985年起,我国5~24岁人口比例开始迅速下滑(见图3)。

至2010年,5~24岁人口比例开始下降为29.6%,2050年预计将会下降到19.9%。同时,5~24岁人口的绝对数量将从2010年的4.03亿下降到2050年的2.77亿。求学、进城务工等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也导致乡村青少年人口急剧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改变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传统发展理念,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参加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新时代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2.2 人口性别结构的转变及其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国体育法明确规定,参与体育是人人享有的权利[18]。但是受文化、宗教等因素影响,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中极易出现排斥女性参与的性别隔离现象[19]。因此,该部分着重从出生性别比失衡分析了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影响。人口性别结构指一定时点、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1],出生性别比则指一定时期内新生人口中男婴与女婴之比,是人口性别结构的基础。相关数据表明,自1985年起,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快速偏离正常范围,2005—2010年之后开始缓慢回落,预计2055—2060年回到正常范围。我国5~24岁女性人口数量自1990年起快速萎缩,预计到2100年其数量仅为1990年5~24岁女性人口总數的49.9%(见图4)。因此,应该在保护女性合法体育权利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舆论宣传树立现代化社会性别观念,推动客家民俗体育参与的性别融合,发挥女性群体的积极作用并以此提高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

2.3 人口家庭结构的转变及其影响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和普遍的社会制度,在整个人类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透视社会的“窗口”[20]。家庭结构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家庭结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特定地域文化内的社会组织关系,而且有利于明确社会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人口家庭结构指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家庭在家庭总体中所占的比重[1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家庭变迁虽然最不醒目但是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迁却对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人口家庭结构的转变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城市化背景下,受生育观念、抚养成本、计划生育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家庭规模从20世纪80年代起,呈现逐渐缩小趋势(见图5)。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转变背后是传统家族观念的变迁,这势必会对族群性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带来冲击。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要顺应我国人口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增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时代内涵基础上,主动进行价值意识重构,实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创新。

3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路径选择

3.1 更新观念,重视健康老龄人口扮演的角色

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人口数量庞大,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要求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健康老龄人口的积极角色。首先,要在“老年—青年” 传统纵向发展模式基础上,增强“老年—老年”的横向发展,充分挖掘健康老龄人口红利。其次,老龄人口大多年轻时客居异乡,但与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天然的情感联系,熟悉的民俗体育活动更容易让他们在寂寞的退休生活中重新获得感情慰籍和社会归属感,从而克服枯燥的老年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此外,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对老龄人口的健康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2 加强宣传,增强青少年的群体文化认同感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表明,青少年人口比例正逐年降低。同时,由于大多出生在城市加之网络媒体、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导致青少年群体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认同感较低。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宣传,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为他们埋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另一方面,要立足新时代,注重与现代优秀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利用现代体育文化的理念与方法,对部分特色客家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创新改造,使之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于时代感,成为青少年群体理想的健康娱乐方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基础教育作用,充分利用节庆等带领青少年到民俗体育活动现场亲身经历、参与并感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正确理解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提高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

3.3 关注女性权利,推动客家民俗体育性别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8年11月2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我国女性依法享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权利,但受传统封建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广大女性群体的体育权利很难得到保障,尤其是在一些民俗体育活动中排斥女性参与的性别隔离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体育核心价值观,提倡性别平等,关注和保护女性群体的体育权利,推动客家民俗体育性别融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女性群體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塑造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形象,为实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3.4 增强时代内涵,促进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意识重构

家庭小型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的重要特点,传统家族观念的变迁必然会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单纯依靠家庭、宗族力量难以完成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因此,增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时代内涵,促进价值意识重构成为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必然选择。价值意识重构是文化价值整体性的变革与再造,是整个文化价值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和价值、功能的转变问题[20]。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识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节拍,借助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重构其价值意识显得十分必要。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意识重构既要合理吸收精华内容,使之成为新时代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摒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落后的价值观点。同时,正确客观地对待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通过积极调整价值思维意识,探索与其他人类文化形态相谐相融的共同发展之路。

4 结 语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形式。新时代背景下,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环境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等方面的转变,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既是挑战又是契机。新时期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要顺应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更新观念,重视发掘健康老龄人口的人口红利;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群体文化认同感;关注女性权利,推动客家民俗体育的性别融合;增强时代内涵,促进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意识重构。

参考文献:

[1] 佟新.人口社会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53.

[2] 黑田俊夫.基本战略和倒三角形的理论[J].人口与开发,1999(2):25-34.

[3] 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3.

[4] 郭善强.闽西客家体育文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3):130-132.

[5] 张华江,王晓东.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20-22.

[6] 吕叔湘,丁树声.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36.

[7] 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9):18-19.

[8] 吴松弟.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 段丽梅,王建洲.“身体叙事”视角下民俗体育花棍舞(打莲湘)的生命存在感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50-55.

[10] 马德浩,马德斯,等.“刘易斯转折点”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J].体育与科学,2011,32(6):16-21.

[11] 李希如.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2] 刘长茂.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33-326.

[13]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验[J].人口学刊,2010(5):15-24.

[14] 刘铮.人口学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

[15] 马德浩.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及其对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5,35(12):3-11.

[16] 李友梅,王珍.瞄准老龄化短板,发展社会化公共服务[N].解放日报,2018-05-02.

[17] 刘路,史曙生.新时代体育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价值审视及策略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1-16.

[18] 张韬磊,吴燕丹.我国女性体育参与的文化解读与时代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4):22-25.

[19] 吴林隐,杨海晨. 隔离抑或融合:民俗体育参与的性别变化研究—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与打扁担的田野考察[J].体育科学,2017,37(8):29-36.

[20] 辛松和. 潮汕村落舞龙活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2):15-18.

[21] 田祖国,白晋湘,等.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580-593.

[22] 彭响,朱亚成,等. 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动力、机理的耦合发展及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3):67-70.

[23] 李辉,王乐. 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1):58-61.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中国发展
区域发展篇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